分享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乐水无涯 2020-12-13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月亮:对月思亲一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4、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7、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0、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1、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2、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13、桃花:象征美人。

14、牡丹:喻富贵。

15、杨花:有飘零之意。

16、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若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17、 乌鸦:按照迷信说法,是一种不祥之鸟,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8、蟋蟀: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9、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0、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21、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2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3、琴瑟:(1)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2))喻兄弟朋友之情。

24、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25、 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得知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后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27、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28、青梅竹马:用来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倡。

29、逐鹿: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30、 三尺 :也叫“三尺法”, 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三尺法”

31、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3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33、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34、彭祖: 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35、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喻无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36、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37、献芹: 《列子杨朱》 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37、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38、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39、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0、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1、精卫 :古代神话。后来用精卫填海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42、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43、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尔。

44、花中四君子:指梅、竹、兰、菊

45、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46、玉成:喻为人成全好事。

47、璧还: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48、方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49、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50、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51、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喻坚守信约。

52、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53、问鼎: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54、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 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后以喻为国忘家。

5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56、还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57、金鸡:古代传说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58、青眼:相传三国时魏国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59、高山流水: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

60、哀鸿: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 “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经·小雅·鸿雁》日:“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61、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62、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63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64、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65、双鲤:代指书信。

66、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 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67、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 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

68、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69、折桂: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却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 问诜日: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日: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70、怀橘: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日: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71、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72、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73、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7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太许可,才可入营。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75、南冠:代指囚禁而不变节操的品格。


        用典,也叫用事,是作者在诗文中引用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前人语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表现方法。使用典故不仅可以使诗句庄重典雅、言简意赅;还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典故形式

        按引用的内容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2)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苏轼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1)中引用“周公吐哺”是历史故事,属于事典。《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贤士,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后以“周公吐哺”指在位者礼贤下士。曹操在《短歌行》中用这典故意在表达其求贤若渴、礼遇人才的诚心。(2) 中“最是一年春好处”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直接引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诗句,而“微雨如酥”一句则是化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所谓“化用”就是只借用原诗句中某些词语

二、典故用法

1、明用与暗用

        按照典故在诗句中显隐程度可分为明用和暗用。明用是直接引用原事或诗句,诗句中会出现与典故关联的人物、地点和物品等词语,令读者一望即知其用典。暗用是间接引用原事或诗句,即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辞若己出,令读者全然不觉其用典,所以暗用又叫化用。虽然在写法上以暗用为最佳,但古诗词中还是明用典故的居多。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4)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3)中上句化用了“庄生梦蝶”寓言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下句化用宁“望帝啼鹃”的故事,锦瑟的哀音如闻杜鹃之凄音,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4)中只以“白发”、“扁舟” 两个词语暗点出范蠡晚年乘舟漫游太湖一事。《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李商隐暗用此事表达了自己要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

2、正用与反用

        按照在典故在诗文中的使用目的,可以正用和反用。正用是典故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一致的。反用是引用典故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相反。古诗词中以正用典故居多。

(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登飞来峰》

        (5)和(6)都用了“浮云蔽日”的典故。汉代陆贾《新语·慎微》:“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陆贾是用“浮云蔽日”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是正用这个典故,表达的意思与陆贾一样,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十分沉痛。而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在“浮云遮望眼”前加上“不畏”二字,反用这个典故,不仅突出了诗人不畏奸邪,推行新法的勇气和决心,而且表现一位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三、典故作用

1、刺世:委婉深刻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准》

(8)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

        在诗中一般不便于直接批评统治者昏聩腐朽,往往借用典故委婉暗示出来。(7)与(8)中都化用了陈后主(陈叔宝) 《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玉树后庭花》是荒淫误国的南朝皇帝陈后主宴乐时所奏之乐曲,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7)中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8)中李商隐以“若逢”、“岂宜”等假设问句,设想隋炀帝死后不改荒淫,还与陈后主当面切磋生前所好之乐《玉树后庭花》。有力批判和讽刺了隋炀帝的荒淫无耻,比陈后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作古的隋炀帝表达了无以复加的厌恶及轻蔑。

2、抒情:含蓄深沉

(9)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0)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可以借此含蓄深沉地抒怀言志。(9)中“沧洲”本指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此典出自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陆游一生都志在杀敌报国、恢复中原,而自己空有一身报国的热血,但却落得“报国欲死无战场”的下场,只能过隐居生活。借用“沧洲”典故揭示了自身遭遇的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了无路请缨、有志难申的英雄失路之悲。(10)中化用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既高度概括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又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3、描写:形象生动

(1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历史事件场景,营造意境,引发联想。如(11) 中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虚写手法再现了当年刘裕北伐抗敌盛大景况,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归纳】

        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

        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用典的作用: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答题步骤与提示】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题甘泉书院》

陈与义

甘泉坊里林影黑,吴氏舍前书榜鲜。
床座略容摩诘借,桂枝应待小山传。
兵横海内犹纷若,风到湖南还穆然。
勉效周生述孔业,赋诗吾独愧先贤。

【注】

1、摩诘:唐诗人王维,字摩诘。

2、小山:汉淮南王刘安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賦,以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小山,犹《诗经》之有《大雅》《小雅》 。

3、周生:指东晋儒生周续之。周续之等人曾在极差的环境里讲解和校勘《礼记》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甘泉坊里树木投下黑色的影子,营造了凄清幽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 基调。

B.颔联意为书院中多是像王维这样的文人,他们纷纷用优美的辞赋描写美好的事物。

C.“兵横”“纷若”表现了当时兵荒马乱会状况,与下句静穆的学院环境形成对比。

D.诗歌由书院情形的描述转而联系社会现实,最后议论、抒情作结,层次分明。

        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参考答案】

14、A (氛围不“凄清”。)

15、(1)①对甘泉书院师生的赞扬、勉励之情。②对周生等先贤传播儒道文化的敬慕之情。③自己传承儒道不力的愧疚之情。
(2)①“周生述孔业”是用典。②书院师生传承儒道文化的行为与自己传承不力的行为形成对比。③诗歌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

《寄韩仲止》                       

                             戴复古

何以涧泉号?取其清又清。
天游一丘壑, 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
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注】①韩溉,字仲止,自号涧泉,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 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

B.“丘壑”即指自然,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C.“孩视几公卿”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D.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

15、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与前面内容有什么关联? (6 分)


[参考答案]

14. (3分) B (此句是写韩仲止,不是写作者)

15. (6分) 借景抒情或因花而产生联想,(1分,其他手法,只要合理即可给分)借“黄花秋意”暗喻高洁品质,自然引出爱菊之陶渊明,(2分)表达了对陶渊明式的韩仲止的敬仰之情。(1分)前面是韩仲止的生活态度和乐趣,这一联是对他精神品质的总结。(2分)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戇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 -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戇也”。戇,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下 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15.这首诗的第二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 分)

【参考答案】

14. C (此处是作者的态度,而不是说阳城)

15.(1)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2)用夸张的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形象生动鲜明。(也可以是“比喻”)
(3)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味无知,批判深刻有力。(4)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15.《梁书》 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参考答案]

14.D(不是“脱下破旧的冬衣”,而是没有过冬的厚衣服穿)

15. ①想象(或虚实结合) :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 -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 “袅裊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 :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 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 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 “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送东莱学士无竞①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②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③新。


【注】①无竞:即王无竞,东莱人,性情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同罗、仆固叛乱,王无竞与陈子昂随乔知之北征。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无竞送行之时。②怀:想到,想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赞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B.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C.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增添白发。

D.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

(2)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从手法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 D(没有“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

(2)①“晚岁”双关,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②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孤松” 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 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③通过孤松和众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真挚情义的褒扬。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5. 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 C(没有表达“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15. 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16. (1)首联和颔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分)

(2) 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分)

【参考答案】

(1)①比喻(1分);②用“苦雨终风”变晴和“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2 分)

(2)①“九死南荒吾不恨”。②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各2分)

17.如何理解颈联中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孔子,儒家代表,有着积极推行自己主张的济世情怀,而作者人生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没能实现,所以他说空有与孔子- -样的“乘桴意”。

《庄子天运》中的典故,是说轩辕黄帝曾经在洞庭湖奏乐,并且借音乐谈了一段玄理。天地间有一种与造化合一的音乐,作者说“粗识”这样的音乐表明他在建功立业不成之后,换了一个角度理解人生。

《秣陵①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乌衣巷、玉树后庭花(或玉树),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调零。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答案二】“清新庾开府” 用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 用鲍照的典故,不是说庾开府诗风如何清新,鲍参军诗风如何俊逸,而是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 - 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因为全诗主旨是“忆李白”,首联也是高度赞扬李白卓尔不群的诗才,颔联紧承首联,借庾信和鲍照来赞美李白的诗才。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①《孟子”尽心》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②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 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棚,美若娇姬。
        试分析该诗第一、二句的用典及其意义。
【答案三】第一句由《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第二句化用了宋玉《高唐赋序》巫山云的典故,巫山(云)传为神女所化,,“茂如松持,美若娇姬”,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云)”均为世间至大至美的意象,用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云)”,对别处的水和山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隐喻诗人和妻子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可比拟的,因而除爱妻以外,再也没有可使自己动心的女子了,表达了对亡妻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知识点巩固练习】

                哭李远卢尚书

昨日舟还浙水湄,今朝丹旅欲何为。

才收北浦一竿钓,未了西斋半局棋。

洛下已传平子赋,临川争写谢公诗。

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


注①湄:岸边。②丹旅(zha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魂幡。③平子赋:张衡的《西京赋》。④邻笛悲: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杀害,向秀过嵇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作《思旧赋》。
        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①尾联曲婉深挚地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故居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伤情怀。②用典。诗人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伤哀悼之情。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辛弃疾

为范南伯①寿。时南伯为张南轩②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注】①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弃疾的内兄。②张南轩:张械,自号南轩,张浚之子。时任荆州湖北路转运使。
        这首词中多处用典,请结合词句,选择两处鉴赏其“用典之妙”。
【答案】①“燕雀岂知鸿鹄”:用陈涉的故事表明自己理解范南伯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

②“貂蝉元出兜鍪”:用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表示自己理解范南伯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

③“如斗大”用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表示自己体会到范南伯的心情一一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

④“牛刀”出自《论语·阳货篇》,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时的作品。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运用这一典故?

【答案】“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吴刚砍树典故。吴刚的大刀竞被折断,表达了其归心之切。题目是“八月十五夜月”,吴刚是被罚在月宫中砍树的罪人,满目飞明月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想到月宫中的人,用典自然贴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