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祖宗的忠告:能说会道、积财太多,都是招祸的征兆

 琢磨君专栏 2020-12-13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处世奇书《围炉夜话》当中的智慧!

《围炉夜话》第七则写道: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

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极佳的口才,但是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才招来杀身之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积存很多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来杀身之祸。

在一般人看来,能说会道是好事,财富也是积累得越多越好。但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好到了极点,就会往坏处发展,正所谓是物极必反,福兮祸兮!

因此古人告诉我们不要太会说话,不要过于锋芒毕露,也不要积累太多财产,要不然就会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丢财又丢命!

01先说“会说话”;

孔子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古语又说: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家破人亡的灾祸,说话不当心往往是主要祸根,正所谓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苏秦是鬼谷子的高徒,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能说会道,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诸侯,最终当上六国国相,身配六国相印,将六国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他路过洛阳,气派堪比帝王,连周显王也感到害怕,派人清扫道路,到郊外去专门犒劳慰问苏秦。

但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苏秦越是得瑟,爬得越高,最后死得越惨。15年后,六国合纵联盟瓦解了,苏秦身上的光环也消失了。最终,苏秦以燕国间谍的身份逃到齐国,被齐王任命为客卿,但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搞垮齐国。

因为苏秦能说会道,深得齐王赏识和重用;齐国众大夫失宠,很是不高兴,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苏秦临终前,要求齐王将自己五马分尸,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可使得刺客自动出现。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而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被泄露出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点评苏秦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

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话多了,巧言令色了,实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祸害自身。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大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沉默是金,大智若愚,真正聪明的人是讷于言、话很少,祸患也少。所以说,为人处世的时候,我们要“戒多言”,尽量多听少说,即便是说话,也要“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02再谈“多积财”

钱财是个好东西,人人都渴望,正所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但是,金钱利益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不好就会伤及自身,正如古语所说: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都说“酒壮怂人胆”,其实成年人的底气往往都是来自于手中存款的多少。但一个人如果身上的钱财多了,就会内心膨胀,继而得意忘形,骄傲自满,最后惹祸上身。

石崇是西晋的大富豪,但是他赚的钱不干净,因为他在当鹰扬将军、南中郎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等职的时候,专靠劫掠往来的富商,因而发家致富。

有钱后,他又特别爱炫富,生活极度奢靡享受,他还与晋武帝司马懿的舅舅王恺斗富,最后把王恺给斗败了。

但是,得意忘形的石崇,不知道有一场巨大的危机在等着他。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贾谧等人,而石崇也因为是贾谧同党而被牵连。最终,石崇遭到诛杀,夷灭三族。

直到被装在囚车上拉到东市,石崇才叹息道:“这些奴才是想图我的家产啊!”押他的人答道:“知道是家财害了你,为何不早点把它散发掉!”石崇无言以对。他的母亲、兄长、妻妾、儿女不论老少共十五人都被杀害,石崇遇害时52岁。所以说,就是积累下的巨大财富,给石崇带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清朝的大贪官和珅被嘉庆皇帝革职、下狱、赐死,也是因为积累了太多的财富。据统计,和珅家的财产价值白银八亿两,相等于当时清政府15年收入,因此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晚清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有句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就是因为他深知名利场的得与失,懂得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3结语

俗语说:一不积财,二不积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反之,一个人表现得过于聪明,过于锋芒毕露,太会说话,就会在无形中得罪很多人,积累下很多仇怨;或许因为积累的财富太多,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眼红,最后也是惹祸上身。

所以说,老祖宗告诫我们:能说会道、积财太多,都是招祸的征兆!朋友们,您觉得呢?阅读更多为人处世的精品文章,欢迎大家订阅本专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