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清走笔137】一节好课,一群人的行走|​李 香

 乐乡树人 2020-12-14

一节好课,一群人的行走

----2020年双创双优主题教研后记

李 香

历时一个多月,市实验小学的“双创双优”主题教研活动已完美收官。80节“创优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课前,老师们精心准备;课堂,老师们精彩演绎;课后,老师们精准评议,打磨、参与、研究、改进,成为这个秋季最美的色彩
一节课,撬动一个团队
经过各教研组反复研磨,18节高质量的校级展示课纷纷亮相,带给了我们一场又一场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课例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努力与艰辛。幕后默默付出、甘于奉献的以教研组长为首的教研团队,功不可没。一节课的打磨,变成了一环一环的研磨,一组一组的探讨,一轮一轮的守望,一路一路的赞歌

曾经偶遇,四年级组杨晓玲带着老师们在录播教室一遍又一遍的试教。四年级数学组是学校年龄结构偏大的教研组,相对年轻的张春红主任二话不说,勇挑重担,在教研组长和几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一遍遍试教,一次次修改,磨出了一节高质量的展示课,为双创双优主题教研响亮开场。
也曾亲见,三年级语文组杨艳躬身示范,多次召集组内的青年教师到班听课,手把手地教徒弟们逐字逐句娓娓道来。晚上放学后,她更是把青年教师们带到家里,变餐桌为课桌,一起评课议课到深夜。

还有胡世红、杨妮等等教研组长,带着老师们点灯熬夜,敲定教案,甚至利用周末的时间在教室里和执教老师把教学过程模拟了一遍又一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一个多月来,我们的双创双优主题教研有太多太多让人热泪盈眶的点点滴滴。我想,这就是实小精神,越而胜己,相互成全;这就是教育情怀,敬业乐业,精益求精
周艳华老师感慨万千:“磨课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这次磨课,磨出了我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我们合作交流的默契。”
佘雯雯老师说:“通过磨课,使我们对新标准的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剖析更深刻。”
易淑老师说:“打磨让我们提升,打磨让我们超越。”

哪怕只是一节课,哪怕只是一次的出场,也必须出彩。正是这样的信念,一个人变成一群人,一节课变成了一组课。他们积极投身教学研究,邂逅一季美丽的耕耘;他们干劲冲天,尽情播撒美好与智慧,他们以静水的沉淀换一场如火的涅槃。

一个人,最好的成长在讲台
一名教师的成长,最好的成长在哪里?
那就是讲台。这是“双创双优”主题教研最重要的启示。
有强大的教研团队做后盾,我们年轻的执教老师们更是一路披荆斩棘,蜕变成长。教室、操场、走廊、餐厅,处处有他们研究的身影。他们放低身段,谦逊求教;他们挑灯夜战,没有怨言;他们废寝忘食,沉迷其中;他们奋力创优,从不叫苦。
三年级语文组何琼娇老师在完成第二次试教后,突然接到市教育局的紧急通知,代表松滋到荆州参加辅导员技能展示大赛,由于时间冲突,实在分身乏术只得将磨课的任务搁置。眼看着离校级展示仅剩下一周的时间,周艳华老师主动请缨,接替了何老师的任务。但是,谁又知道周老师的儿子那段时间正在生病住院,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忙于教学,加上班主任的事务繁多,修改教案完全是在深夜完成。周老师义不容辞,这不仅是对职业心怀敬畏,更是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这样的老师在我们实小又何止周艳华一个。二年级组的万里老师和裴婷老师同样如是,两个人都想挑战校级展示课,而对于这样的请求,学校也必定是一路绿灯,她们两个不负众望,赢得观课老师们的喝彩。六年级数学组的涂宇蓝老师,不仅向同年级组的老师们虚心求教,更是向组外的老师诚心请教。一天早上,涂老师在我的教室里和我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她把自己试教后的反思和我娓娓道来,看得出来,涂老师研究得很深。而这些是我们多数青年教师的常态,这不就是我们主题教研最大的价值所在吗?
课堂,才是教师的主场。挑战一节课,胜过专业成长的N种捷径。
经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痛苦纠结,年轻老师们从最初的“菜鸟”,到现在的“破茧成蝶”,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成长。
成长是一场艰难的穿越,流泪耕种的,必欢呼收割。

一种成长,最美的姿态叫研究
好课多磨,成长不易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奎常常告诫我们:和同质的人一起奋斗,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
研究,正是教师“行走”的最美姿态
教学研究既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小路,也是一场布满荆棘的探索之旅。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偶像——于永正、窦桂梅、华应龙、吴正宪……他们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透视并了解教育的本相,理解课堂的真谛,他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这样的课堂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但是思想不会自己生长,必须建立在广览博取的基础上,我们要想拥有思想,就要学会读人、读书、读生活,有深度地思考。

有人经常在问,为什么过去看似很不起眼的乡镇乡村教师进入实小短短几年,就成了“凤凰”,令人刮目相看呢?
这就是实小的魅力。我们始终在完善和优化研究的机制,创新和浓化研究的氛围。尤其是近一年来,我们将青年教师素养大赛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设计,我们成立新教师成长课题组,我们出台名师骨干培养与管理办法,我们实施青年教师项目主持制,我们开展青蓝结对、青春结伴活动,等等

最令人欣喜的是,参与其中的研究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相互成全,抱团发展,共享成长”成为我们最宝贵的团队精神。
每个教研团队里的兄弟姐妹彼此帮扶,一起努力,一起收获,各自向着自己开垦的方向研究,聚焦真问题,付出真行动,在反思矫正中走向自己的专业成长。用真需求点燃学习激情,用真问题带动教师发展,用真任务促进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才能深度地思考,深度地思考才能像我们的偶像一样,追寻我们心中的“理想课堂”。
在研究中,我们越来越明白:当心里有了境界,当成长有了方向,人生也就有了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专业成长是永恒的主题,而研究是最美的姿态。
——是为后记。
(作者系松滋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