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针治疗实践病例:肠胃陈疾——兼前列腺炎、肾囊肿等

 丝瓜络大黄 2020-12-14

患者:周**,男,52岁,滑县人。

主病胃疼,兼有前列腺炎。05年酒后第二天有胃出血,笔者嘱吃归脾丸止住,后因饮食、烟酒无节,导致胃疼反复发作,近几个月吃饭中间有停顿,且有剩一口饭吃不下之感。胃疼病疑有病变之意。遂求治笔者。

患者自述:

胃疼部位在石关、关门穴之间附近位置,常隐隐做疼,有扎感——神阙穴周围常觉凉,似有凉气吹;前列腺炎主要表现黄尿、酒后小便有酒味儿,尿急,夜尿等症。患者还有肾囊肿,估应是良性。双掌炽热。

诊断:

因对患者病史熟悉,此次病情了解,且患者前列腺炎和肾囊肿有医院检测结果,未做进一步诊断。主要对阴气过剩、烟酒肥甘等做一整体分析,根据易针理论遂直接下针诊治。取疼痛主位一为阿是穴,其他随症配穴。

补充:①2009年8月7日星期五行针期间,腹内气机乱动,后于剑突左到左天枢经阿是,有约手指肚粗细气团移动,至天枢穴左无法下行。断其盖有结肠炎类病变。②右腿重着,其言过去常有筋脉紧疼,病因待查——但其是右腿行针重着的病例反应。③气海一针,有西线样气感下行,至中极穴右行约三寸往复。断盖有盲肠炎轻度病变。④其过去两掌心常湿热异常,大小鱼际紫红,其他部位色稍浅,红点密布。针此几日,掌心热减,紫红变淡。断其内有湿热,当于肝胆寻病。。⑤尤其眼部——过去午饭后两眼有睁不开症状还眼花,这两日此症状已无。眼花也好转,此乃肾不养肝,目失濡养所致。

易针理论针法:

上通下达,通任脉,不对称取穴。

第一疗程

一诊、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多云晚雨

中脘—阿是,下腕⊥↙30℃→神阙,右三阴交⊥↘,左三阴交⊥↘,左太冲⊥↙60℃→涌泉。

针入不久,肚腹即有饥肠辘辘气机转动。行针两次,留针30分,出针不闭针孔。针后饮酒吃饭均较前顺好多。神阙穴周围凉意有减。酒后小便已不发黄和有酒味。

二诊、2009年8月2日星期日 

阿是⊥→神阙,中脘┯↙30℃→神阙,下腕⊥↙30℃→神阙,膻中︱←,左三阴交⊥↘,右三阴交⊥↘,右太冲┯↙50℃→足跟,左太冲⊥↙60℃→涌泉。

阿是一针即胃气大通,辘辘声响,响屁几声。此后,胃气一直转动。行针两次,留针40分,出针不闭针孔。

针后饮酒良好,饮食香甜。

三诊、2009年8月3日星期一多云

阿是⊥→神阙,膻中︱←,中脘┯↙30℃→神阙,左三阴交⊥↘,右悬钟┯↘,右太冲┯↙50℃→足跟,左太冲⊥↙60℃→涌泉。

行针两次,留针40分,出针不闭针孔。胃气通已无前动静大。当日饮食大增。

四诊、2009年8月4日星期二 上午10:00 

阿是⊥→神阙,膻中︱←,中脘┯↙30℃→神阙,气海↙30℃→关元、曲骨,左三阴交⊥↘,右悬钟┯↘,右太冲┯↙50℃→足跟,左太冲⊥↙60℃→涌泉。

阿是穴有间隔跳动,左足重着,左拇趾附近沉涨异常,其他穴位气感很强。中间未行针,留针一小时针感仍很强烈,出针。皆不闭针孔。

【治疗进行中,病情已控制和大部分减轻。】

五诊、200985日星期三 阴,晨雨

中脘┯↙50℃→神阙,膻中︱←,气海↙60℃→关元、曲骨,右足三里┯↘,右悬钟┯↘,左足三里┯↘,左三阴交⊥↘,太白┯↘,右太冲┯↙50℃→足跟,

六诊、8月6日星期四 阴转晴,晚阴 (5号因吃了辣椒菜,尾部有不适,扎疼。)

中脘┯↙50℃→神阙,膻中︱←,气海↙60℃→关元、曲骨,右阳陵泉┯↘,左三阴交┯↘,太白┯↘,双太冲┯↙50℃→足跟。针感很强,大概留针50分钟,出针闭针孔。全部出针后,随即行补法速斜刺阿是穴指向神阙穴方向。

留针期间,左半身有前动感,左涌泉穴有突涨感,阿是穴有被全部穴位牵动感。

七诊、200987日星期五 多云,闷热

中脘┯↙30℃→神阙,阿是︱↙30℃→神阙,气海┯↙30℃→关元、曲骨,天枢(双)︱↙30℃→下部,膻中︱←,右阳陵泉︱↘,左三阴交┯↘,太白︱↘,双太冲┯↙50℃→足跟。

临时诊断:①2009年8月7日星期五行针期间,腹内气机乱动,后于剑突左到左天枢经阿是,有约手指肚粗细气团移动,至天枢穴左无法下行。断其盖有结肠炎类病变。②右腿重着,其言过去常有筋脉紧疼,病因待查——但其是右腿行针重着的病例反应。③气海一针,有西线样气感下行,至中极穴右行约三寸往复。断盖有盲肠炎轻度病变。④其过去两掌心常湿热异常,大小鱼际紫红,其他部位色稍浅,红点密布。针此几日,掌心热减,紫红变淡。断其内有湿热,当于肝胆寻病。⑤尤其眼部——过去午饭后两眼有睁不开症状还眼花,这两日此症状已无。眼花也好转,此乃肾不养肝,目失濡养所致。

针后反应:两腿重着,较行者间沉重;两足底发热,渐行渐热,热涨异常,继而全身微微潮汗出,饮水香甜。吃饭香甜。精神良好。尤其眼部——过去午饭后两眼有睁不开症状,这两日此症状已无。

 附:易针专用处方符号参考()

补:┯           泻:⊥           平补平泻:︱   三棱针放血:↓透穴刺:↔      刺向某穴位:→

斜刺30℃:↙30℃                    对刺:→←

围刺:¤         平刺:←         直刺:↘

拔罐:○          穴注:IM            皮肤针:※

艾条灸:×       艾柱灸三壮:△3

以上符号,依现行国家符号标准,又增加了几个特殊的符号。在易针处方中,应直接写在腧穴后面。如补中脘刺向神阙:中脘┯↙30℃→神阙。

【特注】

比如合谷透后溪,可记为:合谷↔后溪

刺向某穴位,但未必是刺到某穴位,刺向即可,根据病情确定刺向的距离远近深浅:比如归来→曲骨,即归来刺向曲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