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张维舟:那山,那水,那人 ——读彭影水先生《水影东山》

 菊野文化传媒 2020-12-14





那山,那水,那人

——读彭影水先生《水影东山》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走进幸福里,映入眼帘的是荷叶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文化韵味的住宅群,和那穿幽桥而过、清澈如镜的涟漪小溪。古街上人不多,守住老屋,守住岁月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阳光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到斑驳的墙上,更增添了几分寂静感。踏进几处空置的老宅,承载着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虽然显得陈旧,却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的繁华。

街道大概有二丈宽,密密麻麻铺着鹅卵石。有些路面颇有特色,是由大小不均、参差错落的青石板镶嵌而成,虽年代久远仍光滑如新。选一高处看古镇,密密匝匝的老房子一座挨着一座,远远看去屋檐搭着屋檐,忽然觉得那一片片屋顶,仿佛反扣着的是青灰色封面的书,铺满了整个山坳”(《水影东山》第502页)

最近我在读彭影水先生的《水映东山》。《水映东山》是映水先生散文、诗、小说选集。我文章开头引文源于该书中的《馀干东山赋》。真是字字矶珠,句句光彩。书中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

读《一炷香点燃清明》,我回顾我生命旅途上目睹过的那些无数荒冢,清明时节坟墓前青烟袅袅,不绝如缕,那是剪不断的乡愁,那是永不枯竭的血脉,那是对先人虔诚的感念,它比山高,比海深。它维系着我们民族的团结,它凝聚着我们的力量的精神力量。

读《我的父亲》《风儿,吹不走我对你的思念》,我认识了一个为新中国的政权建立为基层公安组织工作建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安老兵,我懂得父爱如山 ,义薄云天。我触摸到他那永恒的生命脉搏。

读《陆羽在我家隔壁煮茶》,我似乎闻到茶香氤氲,我目光搜索,仿佛见到唐代茶圣陆羽就在我的身旁煮茶论道:中央有一个圆石玑,四周围坐着七八个老者,我也置身其中,听得入神。近处有竹枝婆娑,白云悠悠,流水潺潺,鸟语啾啾,好不惬意。文献曰:陆羽第二次来信州(今上饶市)地区应为建中四年(783年),“时年五十一岁”,即贞元二年(786年)才依依惜别。这期间陆羽多次到余干云游。“羽尝品越水,故居思禅寺,凿石煮茶”“亭下巨石重叠,为唐陆羽茶社”。茶社在余干县城东山岭下,故陆羽字号东山子。

读《小平小道缅怀伟人》,作者回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回顾他“文革”中身处逆境在南昌的1117个日日夜夜。那时候他每天到车间劳动。他的住处距离他的工作厂房有1.5公里,还是田间小道。他上下班都在这条小道上行走,现在人们称它为“小平小道。”别看这是一条不起眼小道,它见证了小平那苦难岁月,见证了共产党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担当,它进而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我由此联想到后来邓小平1974年底复出前夕北上途中在鹰潭住宿一夜,想象他在龙头山下,面对滔滔信江,仰望满天星斗,心潮起伏,满面阴云的状貌,以及再往后邓小平南巡讲话途经鹰潭,月台上盛赞“鹰潭是个好口子”时灿烂的笑容和对中国前景的乐观自信,不禁浮想联翩,扼腕唏嘘。

读《上清古镇》,我看见天师府里道士们作法事的场面。作法事在道教里叫步罡踏步斗,道士们一个个目不斜视,肃穆庄重,无比虔诚。我是无神论者,但我知道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徒们以这种仪式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他们又迈着禹步缓缓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迈进。他们向世人宣示:“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即大道,即宇宙总规律总法则,也即是我们俗称的“天道”。对天道的敬畏和感念,是人类和平宁静幸福安康的保证,是道德理性和文明自觉。当然,读《上清古镇》,我还听见晨钟暮鼓,它净化人们的心灵,它给我们悠长深厚的历史感,特别是夜阑人静的时候……读《上清古镇》你也能感受到当代文明和现代化气息,能看到独具特色的小商品交易,看到各种肤色各式服饰操着各种语言的游客熙熙攘攘,看见摩登女郎在古镇小街青石板上走路的声音,听见古老的青石板和款式新颖的高跟鞋碰撞,发出“篤篤篤”有节奏的响声……

《水影东山》中,写鹰潭写龙虎山的文章很多,龙虎山丹霞地貌,水光山色,风光旖旎,登龙虎山“阅尽人间春色”。鹰潭是养育我们的一片热土,信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鹰潭信江浮桥是记忆中的历史碎片,却承载了鹰潭沧桑巨变。

《龙虎山恋》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历史小说。说它别开生面是因为,1 ,它写的是唐寅,即唐伯虎,唐伯虎是明代大艺术家。“绘画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野史中唐伯虎被描绘成桀骜不逊风流倜谠沾花惹草的风月高手,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丑角,对此正史似乎予以默认。而在影水先生笔下,唐伯虎则是一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有悲悯情怀浪漫主义知识分子,却深文周纳不为社会接纳。他历经坎坷磨难凌辱,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正道直行有气节有操守的仕人的共同命运。(有唐伯虎的诗《咏鸡鸣》为证明:“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还有《桃花坞》“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趋,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怎么样,像不像陶渊明、李白?)作者通过弘治十四年(1501年)唐寅受科场舞弊案的牵连后被迫浪迹天涯的苦难经历的描绘,还其清白,这对我们认识唐寅——扩而大之对认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类似唐寅这样的知识分子——是有帮助的。2,作者以唐寅和村妇龙儿(韩溪风)的恋情贯穿全文,表现主题。而这段恋情发生在龙虎山。作者查证唐寅是明武宗正德十年(515年)46岁离开龙虎山到老家苏州的。唐寅在龙虎山生活过,这是一个发现。对我们全面了解唐寅有积极意义。3,龙儿是一个极为不幸的姑娘,受恶霸欺凌,父母双亡。她美丽善良,侠肝义胆。唐寅和龙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热恋,是明丽的画,是凄美的诗,是豪放的歌。不过,我揣测龙儿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她的作用主要是介绍龙虎山,她带领唐寅同时也带领读者乃至中外游客介绍龙虎山。她把龙虎山的每一个景点和与之有关的故事,都讲得绘声绘色入情入理,不失为赞颂龙虎山的一种好形式。

……

我始终认为文学创作是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新视觉,有广阔的视野的;

我始终认为文学语言是有质感的,它有色彩,有温度,有湿度,有光感,有口感,有分寸感,有时代感,有时还要有沧桑感,有弹性,有气味,有音乐美,有建筑美;不能只是标志,只是符号。

我还认为各种文学体裁,小说、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等,不是诗,但都要有诗意诗情,要把诗以外的各种体裁当作诗来写;当然,写诗,更要写出诗魂,诗的灵性,当然,还要写出气势,有风格:或山岛耸峙,洪波涌起;或气贯长虹,残阳如血;或玲珑透剔,轻拢慢捻……读彭影水先生《水影东山》强化了我的这些认识。我还认为彭先生的创作基本上达到了这些要求。再引用一段文字:

一阵阵山风吹来,好象吹动了月亮的轻纱,脚下的山城也好似随着月光轻荡起来……

人们把祈愿捏成一个圆圆的月亮,将思念酿成一杯香甜的桂花酒,惬意地品尝一种向往和想象。穿过岁月的烟尘,那一轮洗尽铅华的明月,背负着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踏着唐诗宋词的风采,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人们把宇宙天象的完美作为自己的节日,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把完满、和美作为一种境界,也把它作为一种团圆、凝聚亲情的契机传承下来,浓凝千古。

静夜凭栏,皓月当空,银蟾光满,人由一缕思绪在秋风明月中翩飞起舞,悠悠然步入一片繾绻的宁谧,去领略那太白邀月对饮,子瞻把酒问月的音韵内涵,在静谧中感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诗情画意,月有诗魂,诗染月色,不免沉醉其中。

融融的月夜,翦翦的秋风,人世间多少的相似恋念、多少的离情别意、多少的惆怅迷茫、多少的美丽情操,都被融入到这无边的月色之中……“”(《水影东山》第364—365页)

我正在写这本的短评。四周静悄悄,然而,“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全国范围内防控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并将病疫消灭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现在正处在决战阶段。此刻我的心情却十分平静。这种平静来自多年磨练的初心不改,来自对祖国母亲的掰不开的挚爱亲情,来自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的体认。这种平静又是一种自信,一种定力。

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作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伟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优美而铿锵的旋律中我手指下流淌出一行行文字。

我读《水影东山》,对“龙虎天下绝”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

我读《水影东山》,这书加深了我对鹰潭是个“好口子”的理解,

我读《水影东山》,又多次寻梦龙虎山,我瞬时感到,我和彭影水以及我身边的每一个同志,都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接受检阅的宏大方阵的成员,我们昂首阔步跨进新时代。

2020年2月10日至18日

作者简介:河南孟州人,江西师专退休教师,副教授,任教期间曾担任过鹰潭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和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鹰潭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芦甸评传》、散文集《读书杂谈》、散文集《守望》,参编《芦甸诗文选》《天涯三人行》。近几年在海内外华人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芦甸评传》填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芦甸研究的空白。《读书杂谈》被中国伯乐文学研究所评为一等奖。论文《和谐伦和整体观》被收入《海峡两岸道教论坛文集》,与张炜合作《龙虎山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为2015年炎黄文化研究会六省大会论文集采用。近期主持编纂《道文化纵横谈》(40万字,沈阳出版社出版),又协助编辑《月湖政协》文史部分。

菊野文化传媒编辑部组员

诗词: 

大筱   罗学贵  北地梅香

诗歌: 

钟金洲   古道西风  任绪华

槐花飘香  新新  五月雪   

组稿:

罗学贵   湘子  剧明水

 徐志杰    秋实

主播:深谷幽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