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能反应》:穿越幻相,遇见真实

 昵称535749 2020-12-14
发布时间:2020-12-08 

文章封面

由乔·德特杜巴执导的电影《本能反应》讲述了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人类学家伊森·鲍威尔在非洲神秘失踪两年后,被人们发现行踪,但此时的他不但性情大变,而且由于杀人罪行被视为极端危险分子。

被捕后,他拒绝开口说话,人们都说他已经变成了野兽。而小库珀·古丁饰演的年轻心理医生卡尔特雄心勃勃,他试图揭开伊森的精神异常之谜好让自己一战成名。却不成想,在与伊森的一次次谈话中,卡尔特原有的生活信念、处世哲学开始逐渐崩塌……

《本能反应》:穿越幻相,遇见真实

电影通过卡尔特给伊森治疗的这条主线展开,逐渐向我们揭开幻相与真实的微妙区别,让人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禁思索:我们在生活中所秉持的那些固有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我们以为自己能控制一些东西,真是如此吗?如何除却限制性信念,触及生命本相,更真实地活出自我呢?

一.

头脑中的信念

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本能反应》:穿越幻相,遇见真实

影片开始没多久,卡尔特的上司Ben带着一群医生在一面单向镜后看卡尔特如何治疗一位幻想教宗被迫害的精神病人苏珊。

苏珊声称教宗在七周前被绑架,卡尔特先用共情的方式与苏珊建立信任关系。然后他随手撕下杂志中的一页纸,并扣到桌上。他问苏珊有没有可能这页纸的背面是教宗八天前在某地做活动的照片,并请苏珊看一看。

苏珊脑中认为的教宗被绑架是一种幻相,而卡尔特所做的是让苏珊睁开眼睛去看一看现实。苏珊捂着脸哭了,不敢去翻开那页纸,因为此时的她已经意识到自己脑中所认为的很可能与现实是不符的。

影片中还有一处,卡尔特给监狱中的精神病患做治疗,有一个精神病患犯的是杀人罪。他杀害了自己的邻居,因为他说他看到邻居身上有恶魔的影子,其他人都无法看到,只有自己能看到。幻相,让他犯下了杀人罪行。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这几个角色都被幻相蒙蔽住了眼睛,把自己相信的、认为的东西当作了真实,并且他们就依据这个幻相去生活了。而我们也看到,幻相让人精神错乱,甚至做出危险的举动,犯下无可挽回的罪过。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幻相”,这些幻相并不像精神病人的病态幻觉那样显著,它们通常有些隐蔽,让人不自觉,这些就是我们头脑中所秉持的一些固定性的信念。它们指导我们的思考、行为,并且常常令我们觉得理所当然。

然而仔细想一想,很多我们相信的、我们认为的、我们感受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打个比方,某一天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我兴奋地朝他打招呼,而他却理也不理我直接走掉了。

这时候,我脑中就会产生很多想法,他怎么不理我?我哪里得罪他了吗?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吗?或者我可能会产生生气、愤怒、伤心的感觉。并且由这些想法和感觉指导了我接下来对这位朋友的态度,可能我再也不会理他。

在以上一系列发生中,只有“朋友没有理我”这个事件是真实的,而接下来所有的想法、感觉都是基于我赋予这个事件的意义而产生的。

换一个人,可能赋予这个事件的意义又会不同:“他可能没有听到,他可能没有看见”由此产生的接下来的一切行动又会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自己所认为的、相信的、感觉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很可能仅仅是幻相而已。而我们各自在自己所创造的幻相中去生活,去演出自己的人生剧本。

有人会感到不被爱,没有价值,不被接纳,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感到很多很多的痛苦。那么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是真实的吗?还是我自己创造了这样的幻相,给了自己一个痛苦的人生呢?幻相会阻碍我们去看到真实。

二.

控制、自由皆幻相

《本能反应》:穿越幻相,遇见真实

雄心勃勃的卡尔特年轻有为,有能力又有社交手腕,懂得拉拢讨好权势者为自己谋求一切可谋求的利益。他自认为自己能控制很多东西,在一次与伊森的访谈中,伊森转身离开,卡尔特却企图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让伊森乖乖听话。

这时候,伊森掐住卡尔特的脖子,又用胶带封住了他的嘴巴,逼问:“现在你失去了什么?”

卡尔特在纸上写下control控制。

伊森却说:“你以为你有控制权,但这只是你的错觉,你控制了什么?早上汽车的喇叭音量吗?”

卡尔特又在纸上写下free自由。

伊森又说:“你以为你有自由,但却不得不因为我的事给监狱里其他精神病犯做心理辅导,然后一大早的去上班,你甚至在午夜梦回惊醒,冷汗涔涔,是因为你的野心对吧?你哪来的自由?”

最后一次机会,卡尔特在纸上写下了illusion,幻相。

伊森说,“恭喜你,答对了。”

卡尔特以为自己能够控制伊森,事实上,对于已经犯下杀人罪的伊森来说,卡尔特根本不能对他怎样,因为他已经是这样了,就算再杀掉卡尔特,伊森仍然不会再失去什么。

所以控制对于卡尔特来说只是一种幻相,当他被伊森扼住喉咙接近死亡的时候,他才看清这种幻相,所以他失去的是这种幻相。

这是伊森给卡尔特的震撼一课,当卡尔特看穿这种幻相,并把它去除掉的时候,才有了他接下来对自我的剖析,他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一种怎样的游戏中游走,而那不是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

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能控制很多东西。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

电影中的卡尔特是在遭遇死亡威胁的时候,顿悟到原来自己所认为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真实的。

但是通常只有在一些生死瞬间、一些重大疾病、事故发生的时候,我们好像才能认识到我们无法去控制。但那代价岂不是太大?

三.

如何穿越幻相,

遇见真实

怎样剔除这些幻相,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把生命全然地活出来呢?

《本能反应》:穿越幻相,遇见真实

首先,就是“睁开眼睛去看、去观察”。

就像电影中的苏珊一样,其实只要睁开眼睛去看,教宗被迫害的幻相就能被破除掉。

而我们也是一样,当发生一个事件的时候,不要任由我们的自动化反应主宰,而是去问自己:事实是什么呢?

去看到真实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头脑中涌现的那些想法、信念,不是随意去赋予事件的意义。

第二,就是可以去检核。

比如前面提到的朋友不理我的事件,与其瞎猜、乱猜,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去问朋友当时发生了什么。那么对方可能会给出一些事实,然后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的想法、信念到底与现实是不是相符的。这样就可以从幻相中走出来,去看见真实。

第三,不做反应,做回应。

我们在生活中会形成很多自动化的反应,就像开车久了,我们不需要再思考要怎么打方向,怎么挂挡,自然而然地身体就会做出反应。在生活中很多反应就容易让幻相的迷雾更浓。

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我们的信念、想法,C是事件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事件是结果的直接诱因,但是ABC理论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引起结果,而是中间的信念在起到作用。

比如有人在听到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本能地反应就是对方在批评,继而感到很愤怒。但“提出不同意见”只是一个中性的事件而已,感到愤怒做出的事是一个结果。这中间对这个事件的解释就是会决定不同结果。

当我们头脑中的信念根深蒂固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时间就会自动去做出反应,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中间这个B信念去进行观察。

去观察意味着给自己留出了回应的时间和空间,他为什么会提出不同意见、他会不会只是在表达他的观点,一个事件就会有很多种解释(信念)的方式。

当这个信念不一样了的时候,回应就会变得不一样,对比起反应,我们的回应就有了更多的主动选择性。

《本能反应》:穿越幻相,遇见真实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信念、想法与现实并不相符,但我们却不断地用这些信念、想法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幻相,然后生活在这些幻相中,与真实的自我相隔离。

这时候我们就没法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去穿越这些幻相,才能遇见真实。就像影片中的卡尔特一样,最后看清了那些幻相,冲破了心中的牢笼,得到了真正的生命的自由。

文:萧潇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