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英两国气候变化专家的一封公开信

 昵称71627124 2020-12-14
编者按
12月12日,2020气候雄心峰会以视频方式举行。气候雄心峰会由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旨在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进一步动员国际社会强化气候行动,推进多边进程。
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中英两国气候变化专家——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德本勋爵和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周大地教授联名发表了公开信。信中指出,中英两国均已制定雄心勃勃的碳排放目标,并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两国可通过开展独特的合作,引领全球抗击气候变化。

作者简介     
   德本勋爵 Lord Deben 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主席
   周大地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回顾中英两国这一年来各自在气候领域取得的进展,有理由让我们对于中英的气候合作抱有信心。这一年里,中英两国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碳排放目标,在未来几个月的重要气候谈判之前,我们相信中英可以在气候领域开展独特的合作。
2019年6月,英国成为首个以法律形式确定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9月,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但是近期目标也非常重要。若要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就必须在2030年前提高温室气体减排速度。2030年目标非常清晰,向企业和投资者释放了强有力的信号,并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的轮值主席国,英国宣布将加速推进脱碳时间表,并承诺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至少减排68%,成为气候雄心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在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一系列新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我们必须为全球气候进一步不可避免的变化做好准备。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气候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过去十多年来,中英两国的科学家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了密切而富有成果的合作,致力于加深国际、国家和地方层面对气候风险的认识。如今,中英两国继续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风险,寻找气候解决方案。我们通过开展研究,对气候变化的必然后果未雨绸缪,并推动政府制定更具雄心的气候减缓政策。未来,在所有排放情景下,直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将不断上升,决策者应对此做好准备。
日益频繁和严重的气候影响对人类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气候风险是指气候危害的严重性、人类对气候危害的暴露度、脆弱性或韧性缺失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如新冠肺炎疫情所表现的那样,气候破坏可通过“风险级联”中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进行传播。这种情况难以预料,但会对人类造成严重后果。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在进行低碳转型,但目前进展缓慢,这一现象必须改变。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天然且不断扩大的经济优势,目前成本优势已超过化石燃料,对此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
在此次能源革命中,中英两国可相互借鉴对方经验,包括在应对低碳工业挑战的同时,通过碳捕集和发展绿色氢能等低碳燃料,关停燃煤电站、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电气化交通、供热和制冷等。例如,中国无与伦比的陆上风电产能和设施规模,以及世界领先的海上风电产业,都为合作开发新一代风力涡轮机提供了重要机遇。
2021年,中国和英国在气候领域进行合作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双边合作(通过像我们这样的项目,分享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科学分析和理解),以及在格拉斯哥气候峰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等多边活动中的合作。本着这种精神,中英两国的科学家和政策分析人员将密切合作,以提高我们对气候变化、其后果和补救措施的集体认识,并鼓励就气候义务采取进一步行动。在历史性的《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我们可以巩固日益增长的共识,即我们现在必须采取决定性的步骤来应对气候变化。
2020年注定令人难忘——全球遭遇疫情悲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疫情遭到根本性破坏——但这段经历也可以孕育出积极行动。
当前,全球领导者纷纷思考如何刺激疫情后经济复苏,为加速低碳转型带来了机遇。对于政府而言,后疫情经济复苏需要投资,而投资将产生就业,绿色基础设施应成为投资重点。全球正从风险重重的化石燃料驱动型基础设施向更加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转型,在此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是安全的投资。清洁能源技术每年将拉动1万亿至2万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在全球创造1500万至2000万个就业。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引领的绿色复苏将助力政府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
2020年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全球化程度之深、人类面临威胁和危害的风险之大——这些威胁和危害是不分国界的。今年,我们面临的威胁是新冠病毒,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将更令人担忧。我们必须从疫情中吸取教训,更加胸有成竹地迎接将对全球产生复杂连锁风险的气候危害。承认气候威胁的严重性,并为之做好准备——这将是我们从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中可以获得的持久而积极的启示。

责编:王翔 何晶

总监制:赵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