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文明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熟年人生 2020-12-15

2012年9月16日,上海市隆重举行“行车讲文明、垃圾不落地”的社会参与启动仪式。所有参加者,包括来自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的,都是以普通市民身份出席的。

这个活动,是由市建交委和市文明办共同倡导,但主要是以社会共同参与为基本性质和主要特色的。

9月10日,这个活动专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相隔一天,百度上就有11.8万条相关信息,社会反响很大,顺应了广大市民对于城市环境治理的紧迫需求。

这项行动的意义和特色,主要有:

    体现时代特征,顺应市民呼声

2012年6月起,上海市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市领导的要求以及广大市民的需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迎接党的十八大,优化城市环境”的城市环境整治活动。“行车讲文明,垃圾不落地”是其中开展的四项专项行动之一。

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发生巨变中,大城市城市环境管理的一个有益探索和创新。现在,不仅上海在搞,其他城市也在开展相似活动。如广州7月7日在荔湾区举行了“垃圾不落地,分类我参与”的启动仪式。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交通繁忙,车流滚滚。截止2012年7月25日,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为258万辆,其中私车为180万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仅高架道路每天清扫出来的垃圾就多达6到8吨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驾驶员和乘客扔出窗外的“车窗垃圾”。

这一扔不仅扔掉了城市的文明形象,也制造了不少交通安全隐患。市民要求政府加强整顿治理的呼声不断。为此,广泛开展这场社会参与的活动,就是要通过社会动员、公众参与、媒体点评和宣传等,减少驾驶员及乘客随意在行车中抛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营造全民参与维护城市环境的文明氛围。

             弘扬世博精神,推动社会参与

2010年,上海成功、精彩地举办了世博会。世博会的城市环境管理以及公众参与,尤其是志愿者的精神充分体现,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精神风貌。“行车讲文明,垃圾不落地”,是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背景下,继续弘扬世博精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环境治理的主题行动。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体,不仅是政府,更是广大市民和企事业单位。作为城市的主人,我们不仅需要享有整洁、美观、安全、有序的市容环境,更需要每个市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城市环境的治理和优化进程。因此,从9月10日电视台播出相关新闻开始,通过新的媒体形式:网站、微博开展广泛网络讨论,集思广益。

在启动仪式上,部分出租车驾驶员和私家车主也带头倡议,积极响应。另外,还通过播放公益宣传片、社会公益广告牌张贴宣传贴、道口发放清洁袋、赠送车载垃圾桶等方式进行社会广泛动员和大力宣传。给广大市民,尤其是广大驾驶员提供一个展现文明素质、提升公共道德、讲求爱国卫生的文明氛围和参与平台。

          提升市民修养,营造文明环境

一部人类文明史,其重要基础是环境文明和道德文明。近代中国的城乡环境脏乱,造成公共卫生状况的日益恶化。而这些都根源于国民素质的普遍下降。当时,近代社会的种种不良卫生习惯常常是外国人讥笑、嘲弄中国人民的基本素材。他们讥讽中国人随意吐痰、乱扔垃圾、不洗澡等“不讲卫生的恶习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国父孙中山把这些恶习产生的根源提升到中国修身养性的高度加以认识,认为这些不良卫生习惯的养成,主要是中国人民对修身养性是很缺乏的。古代的儒家思想“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以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都是把个人修养及文明行为与国家治理等紧密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以提高,拥有私家车占到全部机动车的70%。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没产生同步效应。在行车中向外乱抛垃圾,包括随地乱扔垃圾,以及随地吐痰、狗粪遍道等,这些不良卫生习惯,是与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格格不入的。

因此,通过开展“行车讲文明、垃圾不落地”社会参与活动,不仅减少这个不良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举一反三,提升国民素质,从文明卫生开始,从爱护、维护整洁、美观的城市环境进程中提升市民修养,树立起一种良好的,能体现大城市市民精神面貌的生活方式。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从小事做起,千万“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提升市民修养,营造城市文明环境,从“垃圾不落地”开始扬帆启程!

  2012年9月1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