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张建筑示意图开始的搜寻

 徐汇老寿oykxhg 2020-12-15

近日远在北京的朋友华新民老师发来发表在《美术生活》1935年第三期上的一张图片,图上标明是比国建筑师王迈士画的一张建筑示意图,然后标明该建筑在原上海法租界境内的霞飞路上。华老师问:该建筑还在吗?华老师说王迈士是她父亲小时候的朋友,我不清楚王迈士对她的意义何在,但是从我拍摄了不少上海老建筑的经验觉得有兴趣查找一下该建筑到底是淮海路上哪一栋建筑?

同时华老师提供了王迈士的另一个信息,就是郑时龄院士刚刚出版的一本《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书中有关于王迈士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初步了解到王迈士在上海还是留下不少建筑作品的一个建筑师,于是更加让我觉得可以顺着这条线找找他的其他作品以及现状。

原培恩公寓,现在的妇女用品商店。

戤斯康公寓(淮海中路1200号的淮海公寓)

恩派亚大厦(常熟路口的淮海大楼)

应该说淮海路上有这样体量的公寓建筑并不多,从东向西有培恩公寓(现在的妇女用品商店)、戤斯康公寓(淮海中路1200号的淮海公寓)、恩派亚大厦(常熟路口的淮海大楼)。首先排除了培恩公寓,因为它的立面不同,接着就是戤斯康公寓,它们都有装饰主义风格的竖线条立面,但是层高不对,图纸上是8层楼,而戤斯康公寓是13层高,同时体量的宽度也不一致,那么最后就是恩派亚大厦,咋一看去它们还真像,立面和逐步降低的肩部都很一致,特别是层高一致,都是8层高,那么如果这栋楼是王迈士设计的,那就会推翻原来黄元吉设计的定论,显然这需要认真的考证。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恩派亚大厦建造设计以及投资方的考证文章,他认为浙兴银行为投资方值得探讨,而黄元吉的设计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因为那时的申报上已经有该楼的出租广告,这样的广告写上设计师作为卖点是不会有问题的,否则会别人打上门来。因此我们后续的所有文章都沿用黄元吉为恩派亚大厦设计师的定论(郑时龄院士和娄承浩老师最近发表在华建筑杂志上的文章)。

黄元吉及淮海大楼介绍,郑时龄书中摘录。

娄承浩老师和陶玮君老师发表在《H+A华建筑》杂志上的淮海大楼文章。

娄老师收集的恩派亚大厦的施工图。

娄老师收集的49年后黄元吉的建筑师证

然后我又向建筑师徐大纬老师讨教,她认为这应该仅仅是一张效果方案图。她说:设计图有两种,一种是方案图,一种是施工图,王迈士的图中有云彩,可以肯定不是施工图了,只是方案图而已。同时施工图上是有图签的,王迈士这种没有图签的图,只是一张效果方案图而已。

她同时指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源自法国的现代装饰主义风格一一Art Deco,风靡上海,机器时代的技术美感,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綷装饰的线条也被用来表现时代美感,比较典型的装饰图案,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强调竖向和横向的线条,标配的还有建筑物或转角处出现圆弧和墙面上少许圆窗,从大型公寓到小型別墅,大量体现,如赉安、邬达克的后期作品,是相互借鉴,谈不上抄袭的。

另外,大型建筑设计要分三个阶段:方案、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设计费是四、六开,有的设计事务所喜欢做方案,构思新颖独特,周期短,来钱快。做施工图时,建筑、结构、风、水和电都要设计,设计周期长,但是,容易出名,动脑筋少。做方案的一般是无名英雄,后世不留名。

郑时龄书中摘录道斐南公寓的介绍,可以看到它也有明显的竖线条立面。

大光明电影院

甚至于我们还找了淮海路上已经被拆除的伟达饭店。(照片由徐大纬老师提供)

确实我们可以在不远处的道斐南公寓和大光明电影院、大上海电影院都可以看待这样竖线条的立面。

为了更多的搜寻到王迈士在上海曾经设计的相关建筑(郑时龄书中列了一个不太完整的名单),我一方面重新走一遍名单中的地方,同时再次求助我的忘年交朱佳莉小朋友,让她在图书馆系统内寻找更多的线索。

   朱佳莉帮忙找到了王迈士的华夏建筑事务所的信息。有意思的是王迈士还在当时的一家意大利大理石厂里做过工程师。

泰安路115弄我曾经写过文章(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泰安路115弄)其中引用上海地方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Max Ouang(王迈士)被写成了“黄迈士”,后来朱佳莉的搜索中也发现后续官方的介绍中都是“黄迈士”。

华老师又找到了一篇相关的论文:照片上Max旁边的Carlos是他弟弟,中文名王嘉禄。他们是福建人。他们都在比利时留学,弟弟学化学。信息来自一篇关于留比学生的论文,文章还讲到孙中山在比利时的活动和他如何得到留学生们的资金赞助。

当然不少文章中王迈士被当作法国人,因为华老师的父亲与王迈士是朋友,所以知道他是卢森堡人和华人的混血儿,后续华老师经过她表哥查到Max Ouang(王迈士)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上学时的登记记录,上面写的是中国国籍。1931年毕业。表哥说他除非之后与一位比利时女子或法国女子结婚,否则不可能有比国籍或法国籍,当时这方面还是挺严格的。不过他肯定是会说流利法文,这是他母语之一,因为比利时和卢森堡都说法文。

我在寻访中看到愚园路1210弄门口新增加的铭牌上有设计师王迈士的名字,二维码扫进去可以看到这条弄堂的详细介绍。

这是一条相当安静的弄堂,三层楼建筑,仅有单号一侧,是否原来有过双号?

偶尔有一家庭院的门开着,可以看见庭院比较宽敞。

前后门没有多大的装饰,三楼晒台有镂空的围栏。

最深处转角显示该弄共有54个门牌号。

显然它有点吃惊,遇见了不速之客。


从对面上海图书馆眺望逸邨。

逸邨7号,中统局长徐恩曾曾经居住于此。

逸邨8号因为是后建的,与王迈士应该没有相关性。

那么我又去淮海中路上大家较为熟悉的逸邨看看,大门外的历史优秀建筑上没有关于设计者王迈士的信息,也没有设计单位的信息,多了一块“上海海派”的二维码,扫码后可以看到“1942年由华业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不知道“上海海派”是什么单位?它的二维码信息是否有权威性?“华业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无法查到更加准确的信息。从所有网间的信息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蒋经国曾经来住过的两个月,对于建筑的来历居然没人深究。

然后就是武康路107号,现在基本上只能看到它的外墙,网上找了一张说是107号的俯视图,也不知真假(这房子有点像富民路210弄的外立面)。从它的外墙和门口都看不到任何设计者和建筑单位的信息,网间传闻是陈果夫的旧居,那与兄弟陈立夫离得倒是比较近(陈立夫住武康路67号),同时信息中披露该建筑是建于1946年,那应该是王迈士较晚时期留在上海的作品了。

接着是泰安路115弄,这条弄堂的内容我写过,(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泰安路115弄)那段内容的信息出处来之上海地方志,是上世纪30年代由黄迈士设计(不少官方报道中都以黄迈士为主)。这条弄堂由于早年地广人稀,开发商的地皮不小,可供设计师施展的余地也大。

泰安路115弄夜景。

徐大纬老师提供了一篇论文的内容提示,1930-1931年王迈士是比京艺术学校(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中文译名)建筑课的学生,作为庚子赔款的公派学生到比利时留学。徐老师说名单上有不少都是她父亲的朋友,很多后来都是建筑师。

华老师还补充说著名雕塑家张充仁也曾是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上面这张画是《丁丁历险记》的作者,比利时人埃尔热画的他与张充仁,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请搜索相关内容。

由于郑时龄院士认为该名单不够完善,所以王迈士曾经在上海设计的作品应该还有不少,从上述已经发现的建筑来看,这些建筑并没有显著的独立风格,所以就没有大红大紫。

我们现在在大谈上海老建筑的保护,确实应该多了解上海老建筑的来历,多了解该建筑的人文背景,了解社会变革对人、对建筑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意识到老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