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虞世南《蝉》:托物寓意、借物明志的一首经典小诗

 郝人读诗词 2020-12-15

虞世南在历史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一是他功成名就。虞世南幼小丧父,自小便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正直的性格。历经南朝陈、隋、唐三个朝代,虽位居高位,但始终一贯坚持着自己的性情。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言,他的画像悬挂在凌烟阁,成为二十四勋臣之一。一生为官,没有过被贬经历,唐太宗赞誉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曾说:“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虞世南以虚81岁高龄去世后,太宗痛哭,下手诏给予高度评价,并赐给棺材等丧葬物品,陪葬昭陵。这在古代的大臣中,实属难得。

树上的叶子

描述已自动生成

二是书法、文学方面造诣颇高。虞世南书法师承智永禅师,智永是王羲之后人,所以虞世南书法继承王羲之的传统,外柔风刚,遒劲而内敛,与其性格极其相近。主要传世作品为《孔子庙堂碑》。虞世南主编的《北堂书钞》成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现存最早的类书名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虞世南学识渊博、低调谦逊,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历三朝而不倒,寿终正寝,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在他的一首诗《蝉》中,他以蝉自喻,形象地表达了做人应以内在品行高洁为美,而不应依靠权势、地位来衬托。

图片包含 箭头

描述已自动生成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疏朗的梧桐树上,蝉儿在饮着清晨的露水,发出阵阵蝉鸣。身在树枝高处,即使不需要凭借秋风传音,声音也会自然久远。

这首诗短短20个字,第一句5个字简洁总结蝉的特征,“垂緌ruí)”两字,既指蝉的两须状态,更暗指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这句以蝉饮清露来生存的特征来暗示为官之人应清廉。

第二句描写蝉的鸣叫,“疏桐”在这里暗喻清高、高洁,蝉的鸣叫来自于清高之地,只有高洁的人,声名才能远播。

第三、四句,则是在前两句的描述基础上来发出诗人自己的议论,为什么蝉声如此高远,不是因为有秋风的传送,而是因为蝉把自己放在了高洁之处。在这里,诗人发出这样的议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人应该加强自我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行,声名自然会远扬,而不是依靠权势地位来衬托拔高自己,应“饮清露”、“居高”而致远。

正因为虞世南坚持自我修养,秉持本性,才做到了历三朝而不倒,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得到皇帝嘉奖的范例。也让虞世南《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成为一首经典之作。

注:文中图片除书法作品外,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