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市公司如何利用长期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新用户12603780 2020-12-15
(一)
【如何利用长期股权投资调节利润: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这是财务造假的一个重武器,且往往披上合法的外衣。比如,成本法转权益法当期,可能会造成投资收益的大幅度增加。举个例子,A公司原始投资51万元,持有某初创公司B的51%的股权,B公司估值100万元。后来B公司引入新的投资方,投后估值1亿元,A公司此时持股比例被稀释至50%,因为持股比例下降了1%,导致A公司失去了控制权。

根据准则规定,此时A对B的投资需要转换为权益法核算,按新的投后估值,A公司持股的公允价值为5000万元,权益法下初始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为5000万元,不考虑持有期间的损益变动,其与原投资成本51万元之间的差异4949万元可以一次性计入投资收益。

此时我们看到,一个点的持股比例变动,会造成利润的大幅波动,可以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转换是调节利润的一件重武器。

一光年z:报告马老师,18年雅戈尔年报就是通过类似的手法增加利润。他是去二级市场多买了200股,然后把中信银行从交易性金融资产调成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利润表瞬间与中信银行股价脱钩,雅戈尔的利润表的到大幅改观。
电商小统计:貌似被罚了。

马靖昊:再告诉您们盈余管理的三个秘笈:
1.开发支出资本化,本质是将费用当作资产进行了处理;
2.商誉减值测试,本质是利用减值技术本身存在的巨大估计空间;
3.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转换,实质是通过股权比例或董事会席位的调整,非常容易通过公允价值重估创造出巨额的账面投资收益。

(二)
【如何利用长期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出让股权】
根据A股年报数据,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近年来经营效益不佳,甚至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是依靠巨额的投资收益才挽救了利润表。这怎么实现的呢?

就是这些上市公司通过“老朋友”(这样就可以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收购自己的长期股权投资,然后为上市公司贡献巨额利润,这是长期效益不好尤其是濒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的利润表自救手法。

看淡世事沧桑:还有辞去公司董事,变成非控制企业,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算投资。
文刀叨_曦城刘:商誉反着来,大价钱买老板“自己”的东西。

(三)
一家上市公司并购一家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是按照上市公司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确定,买亏了,就确认为商誉;买赚了,就作为投资方的营业外收入。这样处理,实际上让买亏了多付了钱的并购行为有了一个很美的说法“商誉”,将多付的钱先作为资产处理,以后等到'商誉'成为'伤誉'时,再减值作为费用。

Shchuhong:从商誉变成伤誉,大股东完美的实现了利益转移,受伤的都是小股民
越来越宅的DanielTan: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公允价值,都以历史成本计量,企业没有了所谓的“期望和野心”,商业交易如何推动社会进步?请考虑一下商人逐利的本性带来社会进步的一面。

(四)
【资产减值的精髓就是一个字'猛'】
应收账款减值,就是应收账款'猛'地坏一回;存货减值,就是存货'猛'地贬一回;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就是长期投资'猛'地错一回;固定资产减值,就是固定资产'猛'地折一回旧;无形资产减值,就是无形资产'猛'地摊一回销。你记住了那个'猛'字,你就掌握了资产减值的精髓。

吉草小加:就是减的幅度很大。
囧先知:就是很突然而且幅度很大的意思吧。。。

(五)
任何一个可以让资产消失于无形的科目都可以很好地用来财务造假,比如存货的减值、应收账款的坏账、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无形资产的摊销与减值、商誉的减值、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等等。

因此,对于异常的、大额的资产减值,我们都要警惕其背后财务造假的可能性。这种可以消失于无形的财务造假,只要蒙过去了,就可能永远无法查出了。

A安广保:恐怖啊!就像魔术,明知是假,不明觉厉,马老师v5
马靖昊:任何一个可以让资产消失于无形的科目都可以很好地用来财务造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