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XO狂欢: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中国占据半壁江山

 读懂财经 2020-12-15

©读懂财经·大健康组原创/出品

作者 | 蔡品件

编辑 | 武亚玲

虽然中国在生物医药技术距离世界领先还有很大距离,但这并不妨碍世界巨头的诞生。典型如星光熠熠的CXO赛道。

目前,国内CXO龙头药明康德,最新市值高达2830亿人民币。药明康德市值不仅在国内最高,放眼全球也是。

美股市场,全球CXO龙头昆泰和美国控股实验室最新市值分别为2104亿人民币和1302亿人民币,分别只有药明康德的75%和46%。

从市值角度来看,药明康德霸气尽显,但从营收角度,却是另一番景象。2019年,药明康德的营收为128亿元,不及昆泰、美国控股实验室营收的20%。

与药明康德市值不相上下的药明生物更夸张。当前,药明生物市值是昆泰的1.33倍、美国控股实验室的2.15倍;但其2019年营收只有昆泰营收的5.49%、美国控股实验室营收的5.27%。

这得益于近两年,国内资本市场对CXO企业的追捧。

如果将A股、港股、美股三大资本市场的CXO企业进行市值比拼,你会发现排名前十的企业,有5家来自中国,分别是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和凯莱英。

同样都是CXO行业,美国发展几十余年也只能出现几家千亿级别的公司,而国内似乎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出现几家万亿巨头?

/ 01 /

新时代“卖铲人”

CXO到底是干什么的?

你可以把CXO理解为医药领域中“卖铲子”的人,是医药产业链中重要成员。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CXO企业,主要包括CRO、CMO、CDMO,分别对应研发外包、生产外包和生产外包PLUS。

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研发外包机构,主要承接各大药企的部分研发工作。CRO 的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与领域。

从领域来看,CRO涵盖小分子化合物和大分子生物技术。无论是热门的小分子抗癌神药“XX替尼”,还是各类大分子药物单抗、双抗,ADC,甚至RNA疗法、细胞和基因疗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CRO做不到。

从阶段来看,CRO涵盖临床前和临床业务,不仅提供分子研究开发,还提供开发后的临床研究服务,甚至包括临床试验成功后的注册申报,以及上市后药物安全监测等服务。只要钱足够,CRO一条龙服务到位。

CRO,本质是药企为了减少成本的专业分工产物。一款药物的研发,耗时耗力耗钱。一般而言,制药企业的新药品种,从实验室发现到研发上市平均需要10至15年时间、数亿美元资金。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各大药企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的事情。

而通过CRO,药企可以不增加自身人力规模,多管齐下,节约研发时间、减少资金成本的同时,又减小了试错成本,可谓一箭N雕。

20世纪90年代,在药企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效率的需求下,全球CRO迎来了高速发展期,走出了昆泰、科文斯等全球巨头。CRO是药企“控费”战略下诞生的产物,CMO、CDMO也是。CRO负责研发环节,CMO、CDMO负责生产环节。

据Chemical Weekly(印度化工周刊)测算,生产环节占原研药全部成本的30%左右。如何降低这部分费用,自然也是药企需要考虑的事情。

CMO是纯粹的代工厂,CDMO则是代工厂PLUS,不仅提供生产服务,还提供工艺升级服务,比如工艺流程研发及优化,让你可以用最低的成本生产最多的药。

CMO\CDMO诞生的本质,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从而让药企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不过,国内CMO\CDMO企业不一定“纯粹”。CMO\CDMO企业,同时也可能提供CRO服务,药明康德(SH:603259)便是如此。

在老药企不断向创新转型、新的Biotech药企拼命融资搞研发之际,CXO企业便成了金矿边的“卖铲人”。挖金子的可能最终没几个成功,但卖铲的肯定赚个盆满钵满。

/ 02 /

“产业转移+国内创新红利”带来的狂欢

过去几年,CXO板块的业绩表现,可谓独领风骚。

2017年—2019年,A股CXO板块营收同比增速中位数分别为27.06%、23.18%、21.85%,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3.59%、15.43%、22.82%。而整个制药行业营收同比增速中位数分别为11.09%、17.84%、15.23%。

像药明康德这样的头部企业,表现更是惊艳。过去三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6.96%、23.80%、33.89%,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1.46%、59.17%、22.82%;

另一明星公司康龙化成(SZ:300759)表现也不弱,过去三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40.37%、26.76%、29.19%,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7.66%、54.26%、58.15%。

CXO企业业绩如此亮眼,得益于两大因素,产业转移+国内创新药红利。

首先来看产业转移。上文提及,CXO本质上都是药企控费诞生的产物。行业内,可以说是铁打的药企,流水的CXO。我国境内第一家CRO,便是由MDS于1996年设立的分支机构,主要做临床业务。

伴随国内CRO&CDMO企业技术水平、质量体系不断与国际接轨,加上国内企业天然在基础设施和人力(工程师)资源上的成本优势,越来越多订单向国内转移。目前,国内企业的主要客户,都来自海外。

2019年,药明康德境外客户收入99.0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高达77.09%;康龙化成海外客户收入32.78亿元,占营收比重更是高达87.27%。

除了产能转移的红利之外,国内创新药的发展,送上另一大助攻。2019年,康龙化成国内客户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60.23%;药明康德境内客户收入29.43亿元,同比增长21.05%。

国内客户贡献的收入增加不难理解。随着科创板、港股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打通了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国内一级市场Biotech融资活跃,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研发弹药”。

自2017年开始,国内创新药行业的融资额快速增长。2018年融资额达到991.24亿元,同比增长354%。2019年融资额继续增长,达1488.34亿元。创新药行业全年融资事件达447次,单次平均融资额为3.33亿元。

对于这些新兴Biotech来说,更需要CXO的助力。毕竟大部分新兴Biotech在融资之际,可能研发人员还没有凑齐,更不用说耗费巨资建设生产线。

医药行业投融资的高热度,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又为CXO的业绩增长添了一把火。

但这,似乎远未结束。“产业转移+国内创新红利”在未来几年内,似乎依然会是主线逻辑,毕竟即便当下国内工程师成本已经不低,但仍要比发达国家低;国内的创新药浪潮,也才刚刚起步而已。

正是在这样的预期下,叠加过去几年表现不错的业绩,CXO成功炙手可热的黄金赛道,企业“身价”瞬间拔高。

/ 03 /

股价4年走完海外巨头20年的路

相比CXO板块的股价涨幅,各家企业的业绩增速可以说弱爆了。

2017年至今,CXO板块股价涨幅超过2倍的企业共10家,诞生的牛股不在少数。其中表现最令人咋舌的,当属3年半涨幅超20倍的昭衍新药(SH:603127)。

这家为国内药企提供临床前研究服务的CRO企业,2017年8月25日登陆A股时的发行价不过12.51元/股,计算分红送转后的除权价为4.55元/股,公司最新收盘价达到101.8元/股。造富速度让人惊叹。

昭衍新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因为其业绩增长,很难追得上暴涨的股价。昭衍新药最新市值231.55亿元,2019年其营收、净利润分别为6.39亿元、1.78亿元;而2017年,其营收、净利润则分别为3.01亿元、7644.63万元。

美股的CRO企业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目前,美股市场市值最接近昭衍新药的CRO企业是Medpace Holdings,最新市值328亿元。

而2019年,Medpace Holdings的营收为8.61亿美元,是昭衍新药8.83倍;净利润1亿美元,是昭衍新药的3.68倍。

实际上,对比头部企业市值与业绩的差距,同样如此。目前,国内CXO龙头药明康德,以2830亿元的市值登顶全球CXO之王的宝座。

美股市场,市值最接近药明康德的是昆泰和美国控股实验室,市值分别为2104亿元和1302亿元,分别只有药明康德的75%和46%。

从营收角度来看,则是另一番景象。2019年,药明康德的营收为128亿元,不及昆泰、美国控股实验室营收的20%。

与药明康德市值不相上下的药明生物(HK:02269)更夸张,2019年其营收为39.84亿元,只有昆泰营收的5.49%、美国控股实验室营收的5.27%。果然还是大分子更受资本青睐。

营收的差距,可以说是时代的鸿沟。CXO属于资本+劳动密集型,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本进行固定资产的建设,所以各家CXO企业看上去很赚钱,但没有不差钱的,总是在融资。

因此,CXO企业也很难一口吃成大胖子。海外巨头拥有当下的营收规模,本质上是过去几十年不断积累,顺带买买买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企业也没有捷径可走。但从市值角度看,国内CXO企业已经在短短几年内,走过海外巨头几十年的路。

/ 04 /

CXO狂想曲终将落幕

眼下,整个CXO行业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大小企业都有不错发展,股价走势便是很好的佐证。

从投资角度出发,之前大家不管买了哪一家,都能有不错的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可以闭着眼上车,随着资本的涌入和市场的热捧,普遍存在着估值偏高的问题,CXO的泡沫越吹越大。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泰格医药(SZ:300347)、康龙化成、凯莱英(SZ:002821)、昭衍新药的PE(TTM)分别为115.16倍、231.87倍、74.18倍、83.35倍、97.08倍、105.62倍。

预期打得太满,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固然,不少CXO企业在手订单不少,未来两年的业绩增长可期,但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是,工程师成本红利和国内创新药浪潮爆发的红利,能持续多久?

一方面,工程师成本红利被逐渐抹平。2015 年之前,我国人力成本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0%,2016年之后,国内成本持续提升,报价早已大幅提升。

根据光大证券研报数据,2018年底,国内临床前研究报价大约增至海外成本的60%;国内临床费用则提高至海外成本的70-80%。而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张连山此前在电话会议中曾透露,国内临床招募成本已不低于欧美市场。

当产业转移开始放缓,国内巨头依靠成本红利带来的高增速,必然也要走下坡路。

另一方面,创新药随意收割的时代正在落幕,这势必会影响到一级市场,乃至整个“创新环境”。过去几年,医药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大爆发,本质上是港股、科创板放开创新药公司上市限制后,资本狂欢带来的躁动。

当创新药公司不再稀有,叠加集采和医保“铁拳”,市场对创新药企们的乐观预期,已经有些动摇了。和铂医药、嘉和生物、药明巨诺已接连破发,嘉和生物更是上市即高点。

二级市场的表现,最终会传导至一级市场,也终会传导至CXO企业身上。像昭衍新药这类过于依赖国内客户的企业,届时还能够接到多少订单?

CXO远离集采,但不是没有牵连,反射弧比较长而已。就像一场风暴卷起尘埃无数,但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一切都难逃地心引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