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芝润斋 2020-12-16

接上期:清代玉器为何被誉为中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清代的玉器问题,如果想要说清楚,我们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资源供应情况。

新疆和田、叶尔羌自古就出产玉石( 殷墟出土玉器中即有以和田玉为原料而碾成的),有水中采集的玉石和山上矿中开采的玉石两种。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水中采集的玉,都是经过千万年河水冲刷形成的鹅卵石状,亦称籽玉、子玉。

每年秋季河水干涸,当地的维族人民沿河水两岸下水采集最冰川融化冲击下来的玉石。而山玉的开采就复杂一些,待雪融后进山开采,采玉人最高峰时,有时多达3000余人。

朝廷在驻新疆专门设置了机构和负责的大臣,每年将采捞的籽玉、开采的山玉充贡。

于10月出发,翌年3-4月才能到京。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可是清代琢玉业是在清朝中期才开始的,严格意义上说,清政府上台后,并不是将玉器的加工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材料的来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玉器的制造又延缓了很长时间仍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简单地说就是东萨彦岭和外兴安岭之玉因清俄关系输入不畅,盛产玉材的和田、叶尔羌等地被搞分裂的准噶尔反动首领所占据,只能通过进贡和走私的办法进入少量的玉石。

所以,北京、苏州等地玉材匮乏,价格昂贵。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从清宫中存留的清早期时期玉器的材质制造可见一般。

不可否认,这不仅大大妨碍了清代玉器手工业的正常发展,也推迟了清代玉器制造和繁荣局面到来的时间。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军在新疆人民的支援下进军新疆,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用了两年时间(乾隆二十三、二十四年)镇压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势如破竹般地迅速收复伊犁,生擒达瓦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结束了准部的动乱和分裂活动。

从此,更加密切了新疆、蒙、维、哈各少数民族与内陆各族人民的联系,打通了玉材运输的渠道,玉材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内陆和宫廷。

清代玉器蓬勃发展的物质条件,及其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越的技术力量,奠定了玉器手工业空前发展的牢固基础。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弘历在《咏和田玉碗》诗中有“和田捞玉春秋贡”之句,和田采玉图诗中注释说“和田采玉充贡,岁有常例”。关于岁贡常例,据道光元年堂抄载:“以前新疆平定之后和田、叶尔羌处每年进到玉子4000余斤”,而且供奉的份额也是逐年提升的,每年千里迢迢从新疆运抵北京的动辄上千上万斤。

据史料记载,仅从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的52年间,清宫内廷所收到的新疆贡玉就有20多万斤,年均近5000斤。

这仅仅是官方史料中记载的数量,在民间私采私挖的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了。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清代玉常用的材质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玺、玛瑙、水晶、翡翠、碧玺、青金石和芙蓉石等。

清代玉器作品中,十之八九都是来自于新疆的和田玉制成的,清代使用最多的是新疆和田,叶尔羌等地美玉,尤其以和田羊脂玉最常见。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这是因为在众多的玉石材料中,新疆的和田玉极具温润细腻的品质,符合中华民族对玉器制作的审美价值标准,和田玉的质感最适合表现出来对于那些要求雕琢精美细腻的作品,特别是从加工的角度,软硬适中,温润可人的物理特征受到玉匠的喜爱和推崇。

和田玉中“水料”的比例很大,而水料中的子玉,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籽料”,又是和田玉中的最上品。

所谓羊脂玉者,顾名思义,因为当地都是维族,在他们日常接触的物质中,羊最肥的就是尾部的那一块板油,所谓的“羊脂”就是形象的告诉你这块材料的细腻和温润,如果你不能很好理解,看看菜场里面的板油就明白了,何为羊脂?现在很多人以白论羊脂,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大量的使用籽料,清代宫廷遗留的玉器多是这一类材质所为。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那些小型的玉器装饰品和器件,多用籽玉琢磨雕成。

清代使用的和田玉种类,常见的有白玉、青玉、碧玉三种。

和田的白玉,普遍的特点就是温润纯洁,质如凝脂,而且和田玉白玉的自然肌理坚密清朗,有一定的温润和折光率,经过精心打磨抛光,呈现出油脂的光泽,高洁素雅。

和田的籽玉多做装饰品使用,不论是片雕或者是圆雕,一般都是10厘米~15厘米左右。

水料中那些白玉体积较大者,多用于雕琢30厘米左右的器皿。

而那些青玉的质色也是十分的纯正,玉料材质肌理坚韧润泽,或含浅黄色、黄褐色斑缕。

色彩有青、青白、青绿、灰青等。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风貌古朴淡远,青玉的材料中水料与山料皆备,大块材料多用于玉山字或者大型器皿的雕琢。

和田碧玉的色质特征与青玉相同,材质肌理坚密厚润,和田碧玉常含黑色斑点,有天然的装饰效果。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和田的碧玉以翠绿色者为上为最,清中期的使用的制造,达到了全盛时期,特别是宫廷玉作坊制作的玉器,呈现出光辉灿烂的景象。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乾隆晚期,中国玉器史上更重要的一件材质---翡翠的出现,应该是清代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翡翠是在17世纪才从缅甸传入中国的,因其色泽鲜艳光润,材质细腻坚韧而备受欢迎。

翡翠的产地在缅甸,而我国不产翡翠,特别是嘉庆对玉器的制作不像乾隆那么喜欢,直接取消了很多玉器的材料供奉和制作订单,加上西域准噶尔的叛乱,占据了了玉材供应的通道,很多玉作坊无料下工,处于停产阶段。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这时翡翠的出现,极大的缓解了玉作坊倒闭的材料危机,翡翠色度纯正,相比于原来使用的碧玉和独山翠,硬度高,杂质少,透明度高,特别是加工起来可以作为俏色合理布局。

最早只是作为新疆玉材的替代品而被广泛使用,到了清晚期,因为一个喜欢翠绿色的慈禧推崇,翡翠迅速成为新贵的追捧,后来经过法国物理学家Damour划分为硬玉和软玉的范畴,将纳铝硅酸盐的辉石类确定为翡翠,并划入珠宝类,因而翡翠要比一般的玉石名贵。

沈华:清代玉器的材质分析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