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气韵生动:田克盛油画

 泊木沐 2020-12-16

【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1

艺术评论

洪克珉 | 艺术评论家(美国)

观看油画家田克盛的作品,阅者无不为他的色彩绚丽多变,丰富厚重所吸引、感怀。油画,这个西方绘画品种,以它的造型、色彩、光感、笔触、细腻生动的表现见长。田克盛在娴熟掌握油画的特点和色彩表现后,不仅止于临摹、照搬,而是以中国画家的情感,中国老百姓对色彩的理解和喜爱,描绘自己对色彩的理念、情感和体察。《夕阳照耀着湖岸》《太湖渔家的早晨》《躲避台风的海湾灯火阑珊夜》,湖光水色、天光彩影,深深感染了画家,而北京前门沉稳的景致和武汉大学图书馆门前樱花的浓烈,都以恰到好处的色彩,呈现人们眼前,对比反差强烈,温润谐调,达到意韵深厚,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掌握娴熟油画技法,铺陈色彩、色块、笔触浑重的表现形式,最终要为自己的感受及表达意愿服务,魂系江山,彩笔舒情,始终是他写生创作牢牢遵循的宗旨。

如色彩的强烈饱满丰富,构图的对称匀称完整,对比反差强烈,留有想象和扩展空间,让作品丰富、厚实,明快、强烈……他把中国绘画传统理论的“意在笔先” “绘事后素”(即每幅画后,要用“白”统一勾勒整幅作品)等理论,牢牢运用于自己的油画创作之中。他把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和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巧妙紧密地结合一起,抛却封闭、狭窄、保守、局限,形成构图完整,疏密有致,空间开阔的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北京香山寺》《桑田里的笑声》《柯桥镇》《小三峡——大宁河上游峭壁上的小镇 》等写生,都体现了他油画的特色。

——摘自《田克盛写生油画的气韵之美》

2

作品欣赏

这批作品,多是画家田克盛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早期油画写生,功夫扎实而抒情。近期的二、三十年来,田克盛不断地探索求新,创作时代的、具个性的作品,其油画样式己有很大不同,待后续。

《汉江汉阳岸边》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79

《长江武昌中华门轮渡码头》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79

《清晨·武汉长江大桥下汽笛声声》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79

《泗礁岛上的造船厂》

纸板油彩

30cm×40cm

1981

《海岛上的渔船避风港》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81

《东海嵊山岛繁忙的渔码头》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81

《江南水乡的初雪》

布面油彩

50cm×65cm

1992

《水上人家》

布面油彩

42cm×60cm

1992

《水乡柯桥镇》

布面油彩

50cm×54cm

1992

《太湖漁家清晨》

布面油彩

50cm×66cm

1993

《嵊泗列岛休渔季》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81

《北京城墙根儿的无轨电车站》

硬纸板油彩

25cm×35cm

1960

《大别山巅》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66

《京广线上一小站一黄河南岸站》

纸板油彩

30cm×40cm

1976

《大宁河上游峭壁上的盐场镇》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78

《故宫一角》

纸板油彩

38cm×28cm

1978

《漓江兴坪尼姑和尚山》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79

《南疆前线的丛林后面》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79

《武汉体育学院操场上的运动课》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79

《香溪岸上的昭君村》

纸板油彩

62cm×40cm

1979

《昭君村的王昭君梳装台》

纸板油彩

28cm×38cm

1979

《武汉大学樱花满校园》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79

《小岛漁家姑娘晒海米》

纸板油彩

60cm×42cm

1981

《江汉大学门前的早晨》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81

《由山顶鸟瞰本岛》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81

《海岛山顶空军雷达站食堂》

纸板油彩

60cm×42cm

1981

《嵊山岛东海阑珊夜(躲避台风的渔船群)》

纸板油彩

42cm×60cm

1981

《武当山道家金顶》

纸板油彩

60cm×42cm

1982

《滿院黄金秋》

纸板油彩

60cm×42cm

1982

《湘西山间小村院》

布面油彩

65cm×80cm

1987

《桑田里的笑声》

布面油彩

46cm×53cm

1991

3

自 述

画油画也不能简单地从西方搬来照用。前几年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我说过:“中国人处事与美国人是不一样的”。由于历史文化、人们生活习俗的差异,东、西方艺术作品传达情感的形式就有许多的不同,中国的东西更丰厚、含蓄、多层次、讲诗韵,追求生动、以气贯之。再者,中国艺术强调不为客观物象,不为“知识”所束缚,写生者要“参乎造化,迥出天机”,主张“形超神越”的写意风。

中国画家所想往者乃是精神与艺术“优游自在”的大境界。我在绘画创作工作中始终努力学习、探索、实验着使作品画出中国韵味。记得1998年在巴黎举办“田克盛油画作品展”时,国际艺术城主席西蒙·布鲁诺走进展馆开口就说:“这里一眼就看出了是一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的,我自从选学油画专业起就立志走创作中国油画之路,几十年来,坚韧不拔地探索着,画着中华民族的、现代感的、个人面貌的油画。

在读大学予科期间师从高冠华、陈缘督、俞致贞先生学过中国画课程;进入本科以后学习油画专业,先后受教育于吴冠中、李瑞年、罗尔纯先生。进入中央美院油画系又得到吴作人、艾中信、韦启美等先生的教授。亲身经历这些位艺术巨匠的师传,使我在后来的艺术道路上即有大格局又能脚踏实地的研究和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

我将西方印象派、野兽派、纳比派艺术渗透进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使其转换为充满中国文人气质的抒情风格,呈现一种明朗的个人形式。我取材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把发现的美的韵律、节奏、气势,尽可能创造得明快而有意味。学习、借鉴中国画的精神和经典技法,如写意传神、散点透视、以线塑形,以及易经太极、阴阳离合、经络穴位等,在中华大文化中编织结构,意写情诗。尽力将绘画艺术的直觉、油画特有的色彩语言锤炼、夸张,让作品鲜活。创作有整体韵律特征的,即响亮又沉雄 ,即对比又谐调,即平面又有深厚度的或抽象又是具象的作品。使这些绘画作品看上去轻松、隨意、潇洒,色彩辉煌,内中又缊含气韵使之生动是我所理想的。

我画画有感而发,用有血脉、有生命的绘画作品表达心境。

——田克盛

4

艺术家简介

田克盛

1940年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油画学会会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深圳画院画家。擅油画、壁画、连环画等。1957年考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1963年由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留校研究生学习。未久,被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吴作人工作室)继续学业。1965年毕业,分配入伍中国空军任军旅画家,二十余年中由于在美术创作工作成果优秀而荣立三次三等功,七次获嘉奖,1982年晋级副师职。1985年本人要求转业入深圳大学任教。1986年参加筹建并调入深圳画院。1987年被选上任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连任至退休)。1995年发起创建深圳油画学会。从艺60余年来,如作品油画《蓝天的女儿》《党的委托》《战鹰凯旋》《飞过新城》等参加全国美术展三十余幅;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创作巨幅主题画《鹤归图》;在国外及省以上展出、发表作品千余件次;在国家级画册、报刊发表作品数十件;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作品数十件。

2019年创作油画《南海大湾城》

1978年在长江瞿塘峡夔门,白蒂城山门外写生

1979年在画室创作油画《蓝天的女儿》

(在中国空军任专业画家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