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逸仙书斋|关于神医扁鹊(一)

 昵称51657969 2020-12-16

扁鹊,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神医。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繁衍过程,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长期遭受着天灾与病痛的折磨,渴望能有神医降临,救死扶伤,除病疗疾。久而久之,扁鹊就成了神医的化身。每遇高医,便冠以扁鹊的美称。在群众中,如圣人、药王一样地崇拜着。加以春秋战国时候,民间医生行医,几乎没有国界,高医出没无常,病家渴盼,如大旱之望云霓,便加以神化。战国时期医学家秦越人(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08或307年),便是这样被神化了的一代名医。

忠实于历史传说的《史记》作者司马迁,正是集中了民间大量传说中的高医(当时在各国周游,出没无常,甚至不知名姓的高医),冠之以扁鹊的美名的。把这种传说理解为扁鹊只是一个人,那自然会矛盾百出。面对那样的传说,如果非要是一个肯定的、人所共见的神医,那无异于取消这些传说。这种传说虽无法印证,但也不能一口否定其真实性。这种类似的美好传说,带有民族(或地域)自豪感的表露,与欺骗性谣传,不可同日而语。秦越人大约是被群众冠以扁鹊美称的有历史记载的下限,即最后一位知道名姓的名医高手。《文汇报》第四版 1988年5月22日刊载的《古代神医扁鹊并无此人》(转载《东同年第二期刊登的《扁鹊 ·秦越人辨析》一文)一文中说“严史载我国名医扁鹊,事实上并无此人,而只是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司马迁在《史记 ·扁鹊传》中,错误地把传说人物扁鹊与战国卢医秦越人混二为一,今天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恢复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 。秦越人是一位实在的历史人物,战国名医,我国古代向巫医作斗争的医学科学奠基人,中医望、闻、问、切诊病方法的创造者,传世《难经》的署名作者。是他打破了父子相传的医官世袭制度,建立了师徒相授的民间医学制度。因此,不能将秦越人与神话传说人物扁鹊混为一谈。秦越人的生年约为公元前380年,到卒年公元前380或307年左右,死时约为70多岁。”

许多科学成果,几乎都不是一代人或单个人完成的。作为宝贵医学遗产的中医脉学,自然也不例外。我们不妨把脉学的创始人追述到最久远的传说中的扁鹊,然后把被美称为扁鹊的秦越人作为集大成者,或者把他作为“独取寸口”这种脉学流派的创建人或者集大成者,这丝毫也无损于祖国医学的光辉。这种从原始医学发展起来的脉学,本来就带有传过或口耳传授的性质,传说不会减低它们存在的价值 。人类发展史并不排斥无据可考的美好传说。如果关于扁鹊的传说都容不得,那么“龙的传人”,又该作何解释。

《史记 ·扁鹊传》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话是对的 ,但不是由秦越人。秦越人被誉为扁鹊式的神医, 因为他医术高明,他又是“独取寸口”的倡导人或接传人,但他却不可能是脉学的创始人。“独取寸口”是传统脉学史上划时代的第一次向着“宇宙全息辩证观”的飞跃 , 它使通过寸口脉搏诊断全身疾病成为可能,因为,寸口对人体有着部分对全体的最好的对应关系,从鱼际到尺泽,正是一段完整的全息单位。掌握了寸口脉诊,可以直指病所,如目洞见。所以,当时的人称道秦越人是吃了长桑君的神药,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里所指的秦越人,很可能有现代人所说的“特异功能',但他必须首先是理论与实践“双双越人”的医学大家,脉诊能手 。否则,特异功能只能使他看见器质性病,却不能看见功能性病。当然,也就不太可能创出有“九十三字'定位的“独取寸口'的寸口脉法。因为,寸口脉诊必须是手脑协同、深明人体解剖的手上功夫,不然便无从因证因病因脉施治。没有精当的定位,寸口脉法便不能诞生。从我国已出土的现存古籍看,只有《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九十三字定位法”当之无愧。这一定位法,把人体看作三维立体,太超前了。她只能是传说中扁鹊(不管他姓甚名谁)的杰作!

附:九十三字定位(朱氏脉学定位非九十三字定位)

《内经 · 素问》卷五、卷六连续四篇脉论,即:《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和《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四篇共约六千字。寸口脉法定位的“九十三字”法,收人第一篇脉论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全篇三个自然段 , 一千六百四十二字。九十三字放在第三自然段(末段)434字的107字和201字之间 , 全文如下 :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秦越人的另一光辉成就,便是提出“病有六不治”的卓越思想《史记·扁鹊传》说:“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 ,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 ,六不治也。有此一者 ,则重难治也。'这里所说的“不治' , 不能理解为 “不给治' , 是 “难治”或“治不愈”的意思。其次 ,是秦越人关于各种“死脉'的确立 , 这在脉学史上无疑是一大创造。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死脉'的意义,在医学实践中逐渐减弱。特别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新中国,人民群众有了病,着眼点是“救死',而不是“判死'。当然,能识别死脉 ,就有利于识别生脉、康脉, “死脉' , 也可以理解为“难治愈“和“预后多不良'的病脉。这种理解 , 较之单纯理解为“死' ,对治病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