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脉为何要独取寸口?

 为什么73 2016-08-13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手段,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手段

1.神、圣、工、巧

黄帝内经》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是最后一个,地位是最低的怎么又是最重要呢?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要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这个难度太大了,“神”离我们太远了,也我们做了一辈子中医,有可能晚年能够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像孔伯华先生晚年,他已经不用切脉了,他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闻而知之谓之圣,黄元御先生的闻诊很厉害,他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当然他后来眼睛看不见了。

中医四诊分为神、圣、工、巧,切而知之谓之巧”,诊脉虽然是最后一位,但是离我们是最近的,我们现在能达到“巧”就不得了了,所以我们把脉诊看成是最重要的,而且社会对中医的认识也认为中医是靠三个手指头吃饭的,所以诊脉是中医最主要的特征诊脉应该是学中医最重要的事。

我们中医看病的过程分为就是为了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全面分析,作为诊断的客观依据,查清病因病机,分出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归纳出三阴三阳、卫气营血、五脏六腑的病症,这样最后决定理药,所以脉诊往往能够决定到底病人的内在问题在哪里。

2.三部九候

黄帝内经》讲三部九候遍身诊法,可诊的地方非常多。我们现在也可以摸摸自己身上,能摸到脉搏跳动的地方非常多,所以叫遍身诊法,分上部、中部、下部,每一部又分天、地、人,这就是三部九候诊法,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素问》的“三部九候论”,我们在这就不讲了。

3.独取寸口

我们现在给大家讲的是独取寸口,就是单独取寸口诊脉,也就是桡动脉,这也是后世最主要运用的方法我们跟的这些老师也都是以独取寸口脉为主,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用趺阳脉人迎脉,只有在必要的时候,一般情况不用。

《黄帝内经》在几千年前脉诊是非常发达的到了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也是以脉诊而闻名天下的。《史记》中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精于脉诊,《难经》一般认为是扁鹊所着

独取寸口主要的依据就《难经》。在医道的传承当中,由歧伯、黄帝往下传,然后传到扁鹊扁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然后传到汉朝初年的淳于意(仓公),淳于意是当时最伟大的一个大夫,他也是精于脉诊的,他的老师叫公乘阳庆,传给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从这里可以看到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脉诊。在《史记仓公列传》里面,淳于意讲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淳于意的诊集就是医案,记载在《史记》里这是我们由《史记载的最早的医案,一共二十五例,淳于意诊脉决生死,所以诊病最后取决于脉,不是虚言,历代医家都是这样认为的。比如淳于意讲,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于肠胃之间后五日当臃肿后八日呕脓死本来原来看头疼,但通过诊脉知道在胃肠之间有内疽,一旦溃破化脓,人就死了,这是死症,在当今来看也可能是癌症晚期。病得之饮酒且内,成即如期死。人得病了,并且喝酒而且行房了,果然像淳于意说的那样就死了。

淳于意对汉文帝讲给齐侍御史看病的过程: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绝而脉贲者,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其后五日而鍮肿,八日呕脓死者”。所以诊脉是有一套理论依据的,不是随便讲的。淳于意当年也是把中医继承以后,他诊脉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些问题,这些咱们就不详细讲了,因为这里头确实非常复杂,当时的理论已经非常严密了。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寒热,众医皆以为寒热也。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以药,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齐北王有一个侍女后背痛,发冷发热,很多大夫都看了,都说就是寒热病。但是淳于意先生诊脉说是:“内寒,月事不下也。”是月经不调,因为内有寒。淳于意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也没侍女有没有月经不调。淳于意说:“诊脉切之,是肾脉也,啬而不属,其来难,坚,所以是月事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得也。”所以通过诊脉可以知道很多隐匿的事情。

《扁鹊仓公列传》的二十五个病例中,以脉断病二十一例,尤其是断为不治之症的八例死症当中,诊脉决定的是七例,其中很多脉象,二十余种脉象,可以知道当时脉学著作已经非常系统完善了。

医圣张仲景也是医道传承当中划时代的重要人物。在《伤寒论》里有辩脉法、平脉法两篇这两篇是非常重要的文字,这两篇并不是张仲景写的,而是比张仲景还要古老的文字,张仲景把它们选编抄录在一块儿,因为《伤寒论》这本书是张仲景撰用各种医书之后形成的所以辨脉法、平脉法应该不是他的著作,是他收集整理的,这两篇是非常重要的文字,我们学习伤寒论决定不能忽视这两篇。

《伤寒》、《金匮》各篇都叫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比如说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张仲景把脉放在证前面,就是临床表现,说明特别强调脉症。实际上张仲景也是以诊寸口脉为主的,但是他又在序言里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张仲景认为除了诊寸口之外还要兼诊人迎趺阳之脉三部九侯也要注意,张仲景是以寸口脉为主

张仲景的著作里,经常谈到趺阳脉,最后诊察胃气、脾胃的时候,趺阳脉就十分重要。而且在他的书里经常用趺阳脉、寸口脉、人迎脉来讲病机。而且他特别反对诊脉不满五十动,就是“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如果你诊脉不满五十动,这是错误的尤其是结代脉,不诊够五十动,容易漏掉。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张仲景对于病人完全凭嘴说,没有摸脉就开汤药是十分反对的。因为完全凭嘴问和说还是不够深刻,应该通过诊脉来诊察内在的情况。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写的《脉经》是我们现在最早的脉学专著了,《脉经》整理总结了上古的各种脉书,包括《伤寒》、《金匮》、《内经》,还有各家所传的医书,所以可以说《脉经》是集脉学之大成,24种脉相。咱们现在所学的《濒湖脉学》是三百多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一本论脉的专书,而且学习方便,一共27部脉,但是《濒湖脉学》讲的还不是最细致的。

《文魁脉学》在《濒湖脉学》之后出现的,把《濒湖脉学》进一步发展,讲的更加细致了。赵文魁先生说,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是脉、舌、色、,离开了脉、舌、色、不足以言诊断。所以一定要深入的研究这些诊法,这就是中医的精髓。

4.缩龙成寸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独取寸口不太好,《黄帝内经》明明讲的是三部九侯,遍身诊法,你为什么独取寸口呢?按照我一很重要老师的传承,给你四个字缩龙成寸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种艺术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全息技术寸口脉很短的一段脉,但是它能反映你全身的问题,这是很高超的艺术。缩龙成寸这种艺术是有依据的,在《黄帝内经》中讲:“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答曰:“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所以通过气口脉能够看到五脏六腑的情况。因为寸口脉是属于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在《难经》当中尤其强调独取寸口。《难经》第一难讲:“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我们老说肺朝百脉,脉皆上会于太渊。”因为肺的经络可以诊察全身气血、五脏六腑的盛衰。

诊寸口脉,也就是诊桡动脉是非常方便的,因为一伸手就能诊到,而且灵敏度很高。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寸口脉的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如果大家没学过诊脉请不要怀疑,不要以为这么一小截脉管能够诊察出五脏六腑所有的病?这不要怀疑,这肯定能做到的。而且没学过诊脉的人是可以学会诊脉的,每个人都可以学会。

 

关联阅读: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2、中国人讲五行,那么有四行,或者六行吗?为何又是数字五呢?

    3、如果医生说你只能活三个月,该不该信?

    4、光看书,能学成中医吗?

    5、保护家人最好的选择

    6、针灸可以随便扎吗?

    7、养生到底养什么?

    8、中国文化的传承之道

    9、为什么医不叩门?

    10、中医可以赶时髦吗?

    11、中医是不是唯心主义?



授课丛书为:《医道传承丛书·濒湖脉学》

《医道传承丛书》介绍

《医道传承丛书》分成四辑:第一辑是《医道门径》,第二辑《医道准绳》,第三辑《医道圆机》,第四辑是《医道溯源》。实际上这就是中医学习的一个方法次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