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科研水平

 谭天论道 2020-12-16

一、为什么做研究

1. 确立研究兴趣,而非单纯写论文、评职称。做研究不等于写论文,写论文是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不为了单纯的论文去做研究,而是要有兴趣。缺少研究硬写也是很难写出好论文,而在兴趣的驱动下,平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研究,论文也能顺理成章的写出来,水到渠成。以大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他们毕生都有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这种兴趣爱好、问题意识、好奇心应该成为研究者最基本的素养。你可以不写论文,但一定要思考问题。

2. 形成交流习惯和互动氛围。做研究应该与学界与业界专家学者多交流,形成相互沟通的氛围,避免闭门造车和研究思维僵化。要多与老师、同事、同学讨论。多交流一来可以通过观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多交流有助于改变有的思维定势。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越来越方便,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也是广大学者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青年教师要尽量多参加学术活动,通过与资深学者、传媒精英的交流来迅速提高自己还可以在网上拜师访学,给自己打造一个虚拟的研究空间。

3. 确立长远目标,将目标分解,逐步提高。青年教师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先定一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从小研究做起;要将研究的兴趣和思路转化为研究的行动;既要仰望星空,也要关注现实。要走出书斋,关注社会发展,要走进新闻传播实践的“田野”中去做研究。要多参与问题讨论,不要闭门造车,要积极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既要求真务实,也要敢想敢为。作为一个研究者,不读什么书比读什么书更重要,因为一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二来不好的书反而会误导你。

二、研究什么

做研究一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写论文从看论文开始,做研究从找问题开始。不少人做研究往往选取了研究对象,但是没有研究的问题。那么,一个好的选题从哪里来?怎么去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有如下几个来源。

1. 从实践中去找,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回归实践,实践中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的检验;

2. 在传媒的未来发展中去寻找,发现传媒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3. 从理论的盲区中去找,发现前人研究的盲点或研究不足的地方;

4. 从认知中的误区中找,分析、批判认识中的问题。例如,用传统媒体的思维和认知去研究新媒体便存在较多的认知误区。

5. 从横向比较中发现问题。可以从同类事物的不同中发现问题和规律。例如中美新媒体研究的对比中发现问题和规律

6. 从纵向梳理中找,在事物发展的历史拐点中找到问题,指导来时路可以为去路提供借鉴和依据。

7. 从学术争论中找,不同的学术观点的碰撞可以产生思想的火花。批判思维、学术争论有利于发现问题,理性、平和的争论下有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一个问题转化为选题,应该满足至少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一个真问题,而非假问题、伪问题;其次,必须要有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至少要有一个。好的选题往往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般好的选题是在不断追问的情况下产生的,而当你的问题在不停地追问,又不断地得到解答,直到不能得到满意答案的地方或许就是你值得去研究的题,也成为的选题。

研究的问题要作为选题,还需要可行性,就是你的能力和条件能够完成它。学习要取长补短,但研究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尽量避开自己不擅长的研究领域。一方面不要跟风追逐热点,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选好主攻方向。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研究有生命力的数学,我们也要研究有生命力新闻传播学,要老是“炒冷饭”

三、怎么做研究

    1、研究方法的选择

研究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应该避免问题还没找到就确定方法。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无论定性还是定量,无论量化还是质化,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量化和质性研究各有优劣,量化研究更多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质化研究则更多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同时应该防止一味追求数据,盲目崇拜量化

现在许多研究中往往会将这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方法论比方法更重要:“方法论的自觉是学科成熟的标志。”科学的结论通常用两种方法来保证其有效性:要么由经验事实(尤其是数据)予以支撑,要么由逻辑推理予以保证。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简单生硬地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来讨论和分析某一问题往往是力不从心的。

2、策略、思维与设计

    研究策略的制定:一是从学科之间交叉部突破;二是采用蓝海战略”,从新学科新视角切入研究。例如用新闻传播学以外的学科视角来研究新媒体,去研究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新问题。

   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系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交替并用,而其熟练应用需要在平时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加强。

    研究框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来设计主要思路是将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四、做好学术规范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主要有三个面:

   逻辑层面:主要规范逻辑思维与创造性等方面的内容;论文各章节之间要有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形成问题链,不要采用教科书的写法,章节之间呈并列关系。

   方法层面,主要规范研究的路径、边界与方法等;问题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法,而不是反过来。同时要注意问题的边界,把问题讨论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形式层面,主要指文本规范,包括文献索引、引证出处、参考书目、注释体例等。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使用学术语言

    如今新闻传播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那种经验总结的议论文逐渐减少了。同时也要尽量避免使用文学性模糊语言,要熟练掌握专业术语。

2.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问题是研究的价值基点,概念是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基本概念来展开,同时要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要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撑你的观点,整篇论文要形成一条完整清晰的逻辑链。

3.论文写作要清晰流畅,要深入浅出,让读者看得明白并且具有说服力。那么,怎么做到这些呢?就是要多看优秀论文,写论文要从看论文开始。

五、科研素养

1. 高屋建瓴与知微见著

研究者要有宏观视野,也要有微观着眼点。如同观察蚂蚁,站起来可以看到脚下整个蚁群,趴在地上来可以细看每一只蚂蚁。观察与思考问题也应采用这种葫芦式的方法。

2. 厚积薄发与创新思维

    做研究要持之以恒、多写多练。实在写不下去可以放一段时间,等有了足够积累和灵感再写。

3. 自我定位与科研规划

    研究者要客观评估自己,同时要有长远规划。先定一个小目标,先做难度较小的选题做起,循序渐进,积累到一定时候,就要敢于挑战有难题的选题

至于如何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我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努力:一要关注基础研究,敢于去理论研究,不要只满足于实务层面的应用研究,也就是说研究的层次要不断提高。二要保持打持久战的良好心态,别把科研想得太难,要快乐学术 

总之,要经常思考问题,要相信厚积薄发和水到渠成;要有一点学术追求,科研要有规划,先易后难,敢于挑战;同时要长远规划,给自己学术生涯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要让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为自己服务。

(这是笔者在“学术中国”上的讲稿,有关科研的问题还可以在谭天的分答上提问。)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你到了第几层?
摘自梁漱溟先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形成主见)
第二层境界: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第三层境界: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融会贯通)
第四层境界:学然后知不足(知道不足)
第五层境界: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以简御繁)
第六层境界:是真学问使有受用(运用自如)
第七层境界:旁人得失长短二望而知(一览众山小)
第八层境界: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精辟通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