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访谈》是电视评论节目吗?

 谭天论道 2020-12-16

    也许有人看到这个题目会问:难道《焦点访谈》不是电视评论节目吗?它不是到处冠以新闻评论性栏目吗?最近,看了一些论文和论著,认为《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评论节目,如论文《央视〈焦点访谈〉:电视评论节目的标志性栏目》(注1)、论著《新闻评论的电视化传播--〈焦点访谈〉解读》(注2)等,笔者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把《焦点访谈》这类节目形态看作是典型的电视评论节目,对我国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也许是一个误导!这个误导不是指它在舆论监督上的旗帜作用,而是就电视评论的节目形态和基本特征而言。近年来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研究虽然不少,但大多限于传播效果和节目创优的层面,对其基本特性的研究却很少,“对象的界定:无法定义的电视新闻评论”(注1)。这种认识的模糊确实严重地制约了电视评论节目的创作、创优和创新。

一、认识电视评论节目的理论内核,区分专题节目与评论节目

    什么是电视评论节目?舆论监督就是电视评论吗?深度报道就是评论节目吗?谈话节目是不是评论节目?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弄清电视评论节目的基本特征。我认为电视专题节目和电视评论节目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是传播事实,后者主要是传播意见。“传播意见”就是电视评论节目最主要的特征!我们先来看看《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是节目片头醒目的一句话,从这一栏目方针可以清楚地看出,报道事实或传播事实是《焦点访谈》的基本内容。“《焦点访谈》是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注3)。《焦点访谈》里很多节目只述不评或少评,往往最后来一句“这样能不令我们忧虑、三思吗?”,而把评论的空间留给观众。《焦点访谈》栏目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它把“大众评说”的空间甩给了观众。这种以传播新闻事实为主的节目,应该是典型的新闻专题节目!

    我们再来对比央视另一栏目《央视论坛》,它在片头用“透过现象说本质”来标明栏目的方针。《央视论坛》是央视新闻频道中一档纯粹的评论节目,她不采集新闻,而是对各种媒体提供的新闻事实中最引人注目最具谈论空间的议题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论。《央视论坛》并不把“事实”作为核心,而把重点放在“观点”的评论上,为了突出观点,三十分钟的节目分若干小节进行,每一节还把嘉宾讨论得出的“观点”以字幕的形式突出。以2004年1月14日晚节目为例,话题为“鞭炮:禁与放之间”,主持人董倩先由部分城市烟花爆竹开禁的新闻说起,辅以过去十年间各大城市禁放烟花爆竹的资料回放作对比,提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继而由嘉宾发表评论,得出观点一(字幕);主持人又对部分城市关于烟花爆竹经历的“禁——放——禁”的过程提出质疑,引导嘉宾从环境、安全、社会风俗等角度评析政府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变化的原因,得出观点二(字幕);随后主持人话题一转:怎样让老百姓适应这种变化?经评论员的一番评析,得出观点三(字幕);最后,主持人对整个节目作总结。《央视论坛》是“用观点来说话”,传播的是意见,因此它是一个典型的电视评论节目。

我们搞清评论节目和电视专题节目的区别,也就不难回答上面其他问题。在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的节目形式常用的有三种: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它不是节目形式,而是节目内容。谈话节目不都是评论节目,但它是较好的传播意见的一种节目形态。

二、拓展电视评论节目的特性外延,促进评论节目多样化发展

    我们界定电视评论节目,并不是为了划地为牢,更不想大家去模仿它克隆它。想当年随着《焦点访谈》的巨大成功和深广影响,一时中国电视“克隆风”骤起,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纷纷仿效。上海电视台《新闻观察》、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黑龙江电视台《今日话题》、山西电视台《记者调查》、 青岛电视台《今日60分》、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湖北电视台《焦点透视》、贵州卫视《今日视点》...都是舆论监督,都是新闻述评,都是访谈形式,甚至栏目名称也大同小异。一时间这处访谈式的新闻述评成了电视评论节目的惟一模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走入了单一化、同质化的死胡同。这当然不是《焦点访谈》的初衷,它的巨大影响和榜样作用无疑形成了一个导向,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理论界对电视评论节目特性研究得不够。从狭义上来说,以传播意见信息为主的电视节目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视评论节目;从广义上来说,凡带有思辩性批判性的电视节目也是电视评论节目,这是电视评论节目特性的外延部分。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我们分析电视评论节目基本特征的同时,更应提倡电视评论节目的个性化生存、多样化发展。没有个性的电视评论节目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多样化也就不可能有电视评论节目明天的繁荣。

凤凰卫视在电视评论节目多样化发展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采用谈话节目形式做的电视评论都有其鲜明的个性:《时事开讲》一问一答,《时事辩论》两军对垒,《有报天天读》单人评弹...创造了电视评论节目新的节目形态。谈话节目当然不都是评论节目,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适合评论语境的节目形式,而且比起新闻述评来制作成本低得多。

    《有报天天读》也许不算标准的电视评论节目,但它却是最另类的评论节目。杨锦麟唱的“独角戏”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还带来了5000万的天价广告,并被评为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视节目”。电视评论节目需要个性需要创新更需要独具一格,只有多样化才能促进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

三、看今朝荧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数电视评论员

    诚然,电视新闻评论更加具有舆论监督的批判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以舆论监督见长的新闻专题栏目冠以新闻评论性栏目的缘故。也许有人会问,其实《焦点访谈》也在传播意见呀,记者不是在采访当事人吗?是的,但当事人的意见大多是为了帮助观众了解事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论。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电视评论节目到底该由谁去评论,也就是说传播的是谁的意见?刘其中教授认为:“新闻就是新闻,言论就是言论。记者不宜在新闻里发表个人见解;如果真有个人意见发表,请你写在评论、述评或个人署名文章里。”(注4)在《焦点访谈》报道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也会采访事件相关的人,听取当事人各方的意见。但我们认为这些意见都不能构成对新闻事实客观权威的评论。现场采访的记者当然不便妄加评论,否则他不能保证采访过程中的客观中立;当事人各方的意见也是一面之辞,他们都与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的评论也不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作为评论员的只能是与新闻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者”,他们可以是各方面的专家(包括学者和资深的业内人士),也可以是政府部门和行业的主管负责人,只有他们发表的意见客观而公正,而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能够整合信息、综合分析、解读新闻、从专业的角度作出评价和判断,他们才是电视评论节目的“意见领袖”。重量级的“意见领袖”是电视评论节目的影响力所在,是评论节目真正的灵魂。资深的记者编辑也可以成为评论员,他们的评论主要侧重于引导观众解读新闻,“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这三个老头儿成了凤凰卫视身价最高的评论员”;而客座评论员则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伊拉克战争期间央视请来的那些军事专家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频频颔首;《今日说法》里法律专家对案例的分析和评讲更是引导观众学好法用好法。

    如果说《焦点访谈》之类节目让观众感到解气的话,那么《央视论坛》之类节目则更多是给观众解惑,提供给受众解读新闻事件可信服的意见。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电视评论节目传播的意见就是评论员的意见。他们对信息的整合,对新闻的解读,通过理性思考进行的分析,在专业的基础上提出的见解,就构成了电视评论节目的主要内容。在另一方面,围绕他们的评说而组织的各种视听元素也就形成了电视评论节目特有的语境。这里也有一个创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央视论坛》的影响比不上《焦点访谈》的原因之一。“日前网络媒介方兴未艾,其对电视形式挑战的重要一条就是互动性,许多老百姓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接受观点,他们有在公共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看法的欲望,而网络除了可以传播现有媒体能够传播的所有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信息外,恰恰又可以满足这部分老百姓的要求。现在一些新的电视评论形式中已经引进了观众热线电话打到现场发表评论、发手机短信和观众投票等互动形式(当然还局限在直播节目中),这是电视评论超越自我,迎接新媒介挑战的有益尝试。”(注6)

             

参考资料:

注1:杨伟光《央视〈焦点访谈〉:电视评论节目的标志性栏目》(《新闻战线》2004年第六期)

注2:李文明著《新闻评论的电视化传播--〈焦点访谈〉解读》

注3:蔡照波、肖纵著《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发生和发展探微》

注4:赖浩锋《央视“用事实说话”与“用观点说话”之比较》来源:中华传媒网

注5:李希光著《畸变的媒体》

注6:师永刚著《解密凤凰》

注7:董谦《电视评论的发展过程及方向》来源:大众网-青年记者

《岭南新闻探索》2005、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