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已亡,朝鲜君臣为什么一想到万历、崇祯皇帝就流泪?

 芹草草 2020-12-16

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昏庸至极;崇祯皇帝亡国辱身,亦无建树。为什么在邻国朝鲜却受到无比的尊重,乃至于朝鲜君臣一提到这两个人就痛哭垂泪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头说起!

李氏朝鲜

古代李氏朝鲜(现在的朝鲜和韩国),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向中国朝贡称臣,接受中国的册封。

这表面看,是身为大国对周边国家的压迫,其实并非如此。明朝与李氏朝鲜几乎同时立国,明朝建国后,就定下15个永不征讨的国家,其中就包括朝鲜。

而李氏王朝的国名“朝鲜”也是明朝皇帝给确定下来的。明初,高丽统使李成桂夺取高丽王朝王位,自立为王向中国称臣,并上表“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鲜”。朱元璋定下“朝鲜”之称。朝鲜者,朝日鲜明之义也。

事大主义

朝鲜自立国,便奉行“事大主义”。

“事大”一词,出自《孟子》: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所谓“事大主义”,便是小国侍奉大国以保存自身的策略。这不仅仅是一种出于实力悬殊的无奈之举,更多的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自称“小中华”

在传统中华文化伦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华夷之辩”。

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华夏”,不能与蛮夷相等同,蛮夷仅仅比禽兽高一个等级而已。

而这其中差别,便是文化上的差别。所谓“华夏”“中国”都是文化层面的含义:

《战国策》说: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唐代孔颖达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朝鲜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全面使用中国的礼仪、服章、典籍、教育、科举。由于朝鲜与中国其他藩属国相比,汉化的程度最高,因此朝鲜全国上下以“小中华”自称,而将日本、女真等周边民族视作蛮夷。

万历再造之恩

朝鲜向中国朝贡称臣,可以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这一点在笔者昨天的文章中已经作出了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更为重要的是向明朝称臣可以受到明朝的保护。

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女真持续侵扰朝鲜。明政府虽然自身风雨飘摇,却多次出兵援助朝鲜。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侵入朝鲜。 这场被朝鲜人称作“壬辰倭乱”的战争刚刚开始不久,朝鲜八道便全部沦陷,朝鲜宣宗李昖仓皇逃亡大明宽甸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避难,并向明政府求援。

当时在位的是万历皇帝。我们知道,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竟然连续数十年不上朝,不处理政事,这一次却出兵援助朝鲜。

明朝集结4万人由李如松统领,抗日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馆之战后,明日双方开始议和。同时,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和抗敌的决心。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这次明朝调7万兵力( 后最高至11万)赴朝救援。日军在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从朝鲜半岛撤退。明、朝联军在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露梁海战的胜利,万历朝鲜战争以明、朝联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在此海战中,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

中国学者认为,明朝实际并不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足见万历皇帝之昏庸。但因为帮助朝鲜复国,特别受到朝鲜君臣的尊敬。

今天韩国首尔的大统庙附近的南汉山上,有朝鲜宣祖李昖手书的“再造藩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激之情。

1704年,明朝已经亡国一甲子(六十年),朝鲜肃宗国王李焞,思及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再造之恩”,下旨修建了大报坛,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

大报坛形制仿朝鲜社稷坛之制,而更大于社稷坛。祭物品式,遵用明朝之制。祭器依《大明集礼》图式,神座、黄帐殿都按《大明会典》图说。

坛上设黄色紬段的帐殿,其中供奉写有“大明神宗皇帝神位”的牌位, 祭文中不得书写清朝年号。

大报坛不设专门官吏管辖,一切事务由礼曹统管。祭祀为一年一祭,一般在三月举行。其祭祀形式分为“亲临誓戒仪”、“亲享仪”、“摄事时受誓戒仪”、“取明水火仪”、“纸位书写仪”、“王世子摄事仪”、“大臣摄事仪”等,其中以国王亲自祭祀的“亲享仪”最为重要。

设置大报坛,要“年年祭享,自当与国同存矣”,而在大报坛举行的祭祀活动的确持续了一二百年,至清末甲午战争爆发,日本侵占朝鲜之后,才被迫停止。

清末时期的朝鲜翼宗,在参加大报台祭祀之时,还作诗曰:

匪风思古帝,何处是中原。
内苑三坛屹,千秋感旧恩

崇祯援朝

随着女真满清的崛起,朝鲜和明朝一样同时受到侵扰。但朝鲜以“小中华”自居,视满清为蛮夷,坚守“事大主义”。

实际上,朝鲜光海军在位期间,曾经在明朝和女真之间保持中立,最终他被赶下王位,被废为君。

天启三年(1623,朝鲜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元年)朝鲜国王李珲(光海君)被侄子绫阳君李倧推翻,史称仁祖反正。政变后以光海君嫡母仁穆大妃的名义颁布教书,这道教书指责光海君敷衍有再造之恩的父子关系的明朝而里通后金,会使得李氏朝鲜变成禽兽之国,宗社将亡。

1636年2月,皇太极遣使朝鲜,自己将称帝,希望朝鲜参与劝进。

当时朝鲜举国哗然,士大夫纷纷上书:“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我国素以礼义闻天下,号‘小中华’,而列圣相承,事大一心”,“今乃服事胡虏,偷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

最终朝鲜国王拒见金使,不收其书。

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朝鲜,一路势如破竹,仅十余日,便逼近汉城。

在万分紧急情况下,朝鲜国王将王子嫔妃送到江华岛,自己率领世子、百官据守南汉山。

此时明朝内有寇乱,外有强敌,风雨飘摇之中,仍然“命总部陈洪范调各镇舟师赴援”。可惜,明朝军队尚未到达朝鲜,多尔衮所率领的军队就已经攻破江华岛,用以胁迫朝鲜国王,朝鲜被迫投降。

但由于战局紧张,消息不通,朝鲜人并不知道明朝已经出兵。

朝鲜国王流泪

明亡之后将近百年,朝鲜出使北京的燕行使带回在中国采购的《明史》,君臣才知道崇祯曾派兵援助朝鲜。

朝鲜英祖二十五年,应教黄景源读到《明史》中关于丙子胡乱时崇祯帝曾派陈洪范援救朝鲜未果的记载,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发现和相关的感想心得奏报英祖。

他认为当时朝鲜如能坚持在南汉山城中抵抗清兵,则明朝援军必至,而当时的崇祯帝不责备朝鲜不能守城,反而责备臣下援救不力。“出师之恩,毅宗、神宗何间?……其悯念属国之恩,未有如我毅宗(崇祯)者也。”

而朝鲜英宗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禁感慨:

试思崇祯时景象, 清兵满辽阳,流贼遍中原,然犹欲涉海出师,远救属国,中夜念此,不觉泪下。

于是,朝鲜决定增修大报坛并在祭祀对象中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祯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