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已经过了“只需要吃苦耐劳”的年纪

 老友手札 2020-12-16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你有什么优点吗?”

“我特别能吃苦。”

在前一段时间,有位身边的朋友问我“你周围有没有合适的工作,我想要跳槽”。

我一想可能是因为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想寻个更好的去处,然后就说“合适的机会得遇的,你也知道今年形势是什么样的,要不你给我发一份你的简历,如果我碰到了,就直接帮你递过去”。

可谁知道我那朋友却说“简历?这我从来没弄过,不知道怎么弄啊”。

说真的,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问号,但又不想太过尖锐,所以把“你不知道但你可以学”换成了“没事儿,网上有模板,你填填内容就行了,另外你觉得自己现在有什么优点呢”。

“优点的话,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能吃苦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评价就是‘任劳任怨’,嘿嘿,想不到我也还是有优点的嘛”。

可能对于“已经工作一段时间,并且年龄也快三十的人却不知道怎么弄简历”这个状况你也是蛮感慨的,并且一边感慨可能一边心里在想“这人工作了这些年,都在干嘛呢”。

我觉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刚刚已经给出了,就是这些年他都在“吃苦”和“任劳任怨”。

不知道大家对于“吃苦”和“任劳任怨”有什么样的看法,是否和他一样觉得这两点都可以被称之为“优点”。

“什么,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你这样说是想表达‘这两个不仅不是优点,还有可能是缺点’,是么?”

看着这个疑问,我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毕竟它已经被戴上了一顶“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的高帽子。

诚然,我觉得“能吃苦”与“任劳任怨”这两点是优点,并且就现在来说,包括我自己在内,也还有不少朋友在这两点上做的并不好,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但这不代表“它们俩就一直可以被称之为‘优点’”。

“你这样说我就有些不理解了,能不能简单明了点,怎么一会儿是优点,一会儿又‘不能一直成为优点’。”

“吃苦耐劳”是好事儿,也是难得的优点,但是如果永远只吃“任劳任怨”的苦,那就未必是好事儿了。

我们来看一下。

所谓的“任劳任怨”其实代表的就是:他人给我布置的任务,无论多苦多累,我都认认真真的去做、他人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我都踏踏实实的去完成、即便他人不懂感恩,对我的态度十分恶劣,我也还是耐心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从领导与员工的上下级关系来说,处于领导位置的朋友可能确实会希望自己的团队里能拥有这样一个有很强的执行力、不会老跟自己在意见上产生分歧、不用太操心他个人状态的人。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他的价值也就仅限于此了。

没有不同意见、不去争吵争论,这代表这个人其实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想法,他可以胜任一般职位,但对于对眼界、知识、智慧等有要求的管理和上级岗位,他就差的有些远了;

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去做,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因为如果最终效果不好,那他就会处于“是某某某让我这样做的,结果跟我无关”的优势状况,不用担心因为失败而承担责任,可所有的重要岗位都是需要担责的;

一直活在这样的模式里,可能会让他给同事、领导留下一个还不错的印象,可是他的能力并不会得到提高,因为他付出的只是体力、吃的只是体力的苦。那么,一直活在这样的模式里,他最终拥有的也仅仅只是一个“还不错的印象”。

我并没有想要在这里煽动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但是就现在来说,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在不远的未来,很多重复性强、可以规程化的体力工作与一些虽然拥有技术含量,但却可以标准化的工作都会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替代。

而即便是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其中一些稍微有些规模的制造加工业,也在近些年陆续引入了各种规格的机器人。

未来已经在来的路上,并且也真的不远,那如果这时候我们还把“吃苦”等同于“任劳任怨”与“吃体力的苦”,不就相当于在自己淘汰自己么?

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不怎么发达的前些年,很多事情确实需要利用人口红利与“没日没夜的重复劳动”才能解决,但现在起制约作用的外部环境条件已经有所改变,由此我们对于“吃苦”的理解也需要有所更新。

就比如:

我确实并没有拥有一个相对温暖幸福的童年,这使得我不仅敏感到别人一个眼神就会让我乱想很久、自卑到“总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缺乏安全感到自然而然的怀疑所有进入自己人生的人与事。虽然,我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每每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当下的辛苦与没有多少能力的自己,我就会陷入“改变无望”、“自己无望”的状态里。

并且,因为小时候确实没能力自己给自己温暖,所以不得不被迫呆在“不幸”的环境里,并一呆就很多年。这使得当下的自己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问题,以及生理与心理层面均缺乏锻炼的自己,那在大山面前产生“改变确实对我来说太难了”、“我真的做不到”等感受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想要改变,当然要找对问题。

这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残缺的童年”,同时也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层面均缺乏锻炼”的事实、“对自己缺乏控制力”的事实、长时间呆在“不幸”环境中所产生的自卑与不自信、只盯着不好的方面,而看不到积极方面的认知习惯、负面与压力淤积对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不良习惯本身对我们的控制力等方面。

你说这些哪个是单纯凭借体力劳动、凭借“吃体力劳动的苦”就能够有很大改善的呢?

这时候的我们,不仅要吃承担代价与责任的苦、直面现实与事实的苦、孤独的苦、学习的苦、成长的苦、取舍的苦、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苦、事与愿违的苦、努力但收获甚少的苦、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的苦、接纳过去“有残缺”的苦、弱化,并逐渐减少期待的苦、打破,并逐渐优化习惯与认知结构的苦,更要吃“即便自己有缺点、能力有限、诸多地方没有做好、努力了但收获并不多,但依旧选择拥抱真实自我”的苦。

我知道,这些看起来确实有些“吓人”,可苦难才是人生真谛,而也只有我们主动把一些该吃、能吃、需要吃的苦给“消化”掉了,生活余下的部分才会被我们期待的“好”、“善”、“如意”与“温暖”等填满。

你觉得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