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你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记临汾市中心医院首届十大名医、眼科主任张淑萍

 翔山 2020-12-17

开栏语

名医就是软实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临汾市中心医院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大力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打造名院”品牌建设工程,于2016年评选出第一届“十大名医”,今年7月8日又启动了第二届名医评选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名医典型引领作用,集中展示学科优势和名医风采,临汾日报开设《临汾市中心医院名医风采录》栏目,对评选出的两届“十大名医”进行陆续展示。

本期为临汾市中心医院首届“十大名医”风采展示——《还你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记市中心医院首届十大名医、眼科主任张淑萍》。

还你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记临汾市中心医院首届十大名医、眼科主任张淑萍

张淑萍,临汾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香港健康快车白内障手术专家,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近视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市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高层次专家。

专业特长:擅长各类眼科显微手术,尤其是屈光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白内障及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联合手术。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扇窗,或顾盼生辉,或灿若星辰。然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双眼失去了神采,再看不见亲人的模样。为他们拨去黑暗,还他们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是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张淑萍最大的愿望。

从事眼科工作30余年,张淑萍用精湛的医术、温暖的双手,为3万多例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光明故事。在一步一步实现着梦想的同时,她也从临汾眼科界的“小白”蜕变为山西眼科界的“大拿”。

一次医院之行 播下一粒种子

“第一次在医院的走廊里,看到穿着一袭白衣的医生,顿感特别高大。”张淑萍小时候,一次妈妈带她探望住院的亲戚时,医生的形象让她心生喜悦和崇拜。从此,“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在她小小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报考医学专业成为她整个学生时代追逐的唯一梦想,高考志愿她只填了医学这一个专业,最终如愿以偿。

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青春岁月博观约取,才能在人生旅程厚积薄发。1987年,学习中医的张淑萍分配到临汾市眼科医院。

没有眼科理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张淑萍的心中未免有些失落。只因当时一位领导的一句“好好干,五年后的你绝对今非昔比。”这一句话是鼓舞、是关心、是肯定,更是激励与期望,也激起了张淑萍在逆境中崛起的斗志。“万丈高楼平地起,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张淑萍深知只有用心一处、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的潜心学习,才能取得突破。

为了弥补眼科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张淑萍一边大量阅读眼科书籍,一边从小手术入手,就连坐月子期间她也未放弃过学习,时常是孩子趴着吃奶,她躺着看书。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快速的接受能力,也为她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一次次历练 一次次成长

“一张白纸才能画得特别好。”1992年张淑萍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学习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技术期间,对各种视网膜疾病临床表现与其荧光造影图像的特征性改变进行反复分析,使她对眼底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95年在北京学习眼底外科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期间,医院所有病人的病历张淑萍都要在专家会诊之前看一遍,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案,再结合专家的治疗方案反复对比,取长补短。因为张淑萍觉得,没有白干的事,也没有白吃的苦,这些经历都将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1999年,担任香港健康快车临汾站白内障手术专家;2001年,受国家卫生部派遣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做访问学者;2008年,成为我省第一个获得“有晶状体眼内镜片(Toric Ic1)植入术”上岗资质证的医生……张淑萍将每一次的学习都变成一次飞跃。

2014年,张淑萍回到了阔别10年的家乡,成为医院眼科的掌舵人。从回来的那一刻,她便下决心要为临汾眼科的发展和眼病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张淑萍的一次次奋力追赶,让一个个“没想到”,变成了“可能性”。

2014年3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及眼内玻璃体腔注药手术,结束了医院长达10年白内障手术只能外请专家的局面;

2015年始,每年牵头举办眼科学术会议,使更多基层的眼科医师对眼科疾病有了更全面认识;

2016年6月,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除、眼内激光治疗各种眼底血管性疾病导致的玻璃体积血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填补了我市眼科界此项技术的空白;

2018年5月,开展的眼内镜片(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手术,又一次填补了我市眼科界的空白……眼科的年门诊量从原来的4000余人次发展到如今的2万余人次,住院人次及手术人次也逐年增加。

一台台手术 一个个骄傲

眼科手术,是以毫厘计算,以毫秒把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一个个精雕细琢的眼部手术就是张淑萍的骄傲。

一位46岁的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导致白内障和视网膜病变,双眼几近失明。张淑萍为患者做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手术难度、风险大,又是一场硬仗。这时,比医术更珍贵的是责任、勇气和担当!

“手术是相通的。”3万例白内障手术的经验,让张淑萍做起其他手术来更得心应手。术中张淑萍右脚控制着玻切超乳一体机的踏脚板,左脚控制着显微镜,眼睛追踪着病人眼睛里面的变化,双手操作着精密的器械,白内障的硬核被一小块一小块地吃进超声乳化头里并逐步乳化吸除掉,透明人工晶体植入患者的眼睛里,如花儿般舒展开来,张淑萍并没有松懈的机会,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患者玻璃体腔内有大量积血需要清除,且玻璃体后皮质跟视网膜表面粘连特别紧密。“就像剥洋葱,剥了一层又一层。”为防止术中出现并发症,术后病情反复,就必须将两者表面完全分离并清理干净。

时钟“嘀嗒嘀嗒”走着,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手术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钟才结束。脖子僵硬、肩膀酸困、双腿有些发麻的张淑萍,这才闭上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午饭张淑萍用馍馍就了咸菜,但心里却是舒畅的、幸福的。

术后第一天,当纱布揭开时,患者脱口而出:“我能看见了!看见了医生的白大褂,也看见了医生的脸!”那一刻张淑萍体会到医者的伟大。

一件件暖心事 一段段医患情

“做医生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张淑萍时常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闭上双眼去感知患者的真实内心。

张淑萍说,随着糖尿病人的逐年增多,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失明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有些患者发展到晚期还会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仅看不见,眼珠的憋、胀、痛及其伴发的偏头痛、恶心、呕吐,也让他们难以承受。必须积极创造一切条件,让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

“要给予患者希望。”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对人的伤害是不容小视的,如果没了希望,患者会何其痛苦。常常有些患者因过度紧张不能入眠,这对手术来说极为不利。“放心吧,今天晚上好好休息,明天手术一定能给您做好的。”每当这时,张淑萍都会去看望并安慰患者,给他们吃“定心丸”,也让患者对她多了一份依赖。

因为这份同理心,很多患者慕名来找张淑萍,张淑萍也从不辜负他们的这份信任。

今年8月,一位姑娘近视900多度、散光200多度,总觉得眼睛不舒服看不清楚。张淑萍向她推荐了眼内镜片植入术这种无创伤手术,告知定制镜片就需要两个多月,女孩坚持:“等多长时间我都做。”

为了让镜片与眼球达到最好的匹配度,张淑萍反复对比各个检查参数,除了机器测量还要进行人工测量,以求得各方面数据的完全精确,定制出与患者眼睛最匹配的眼内镜片。功夫不负有心人,完美的镜片与精准的手术,让女孩术后视力达到了1.2和1.5,世界在她眼中更清晰,也更美了。

学无止境,30多年来,张淑萍每天都在坚持学习眼科新技术,用手中最亲密的“伙伴”——一个小小的乳化切割头、一个个小小的眼内剪子、镊子等,成就着每一位患者的光明梦。正是这种对细节如琢如磨,对手术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才让她的医者人生绽放出了最绚丽的花朵。

转自《临汾日报》 记者 闫晏宏

编辑:杨冉 郝杰

责编:杨锋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