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论著】脊柱Rosai-Dorfman病的诊断和治疗:系统性文献综述

 Zhaojunchao404 2020-12-17

文章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2020,40(22) : 1540-1548

作者:胡攀攀 韦峰 姜亮 于淼 周华 刘晓光 刘忠军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并分析文献,总结脊柱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现状。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今的脊柱RDD的病案报告,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式,分别以'Rosai-Dorfman disease, spine'、'Rosai-Dorfman disease,central nervous system'、'Rosai-Dorfman病、脊柱'为关键词搜索中文和英文全文数据库。经筛选共纳入文献43篇,合计患者52例。确立研究内容后,研读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归纳后录入相应条目,即构建脊柱RDD数据库,重点研究和报告脊柱RDD的临床特点、诊疗现状和预后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纳入文献共报告52例患者资料,年龄为(32.1±17.1)岁(范围6~76岁),男女比例为1.9∶1;中位随访时间为19.9个月。其中41例(78.8%)以脊柱相关症状起病,合并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者为11.5%,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者为36.5%,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者为23.1%。病灶节段以颈椎(43.1%)、胸椎(39.2%)为主。有53.2%的病灶起源于硬脊膜,骨、脊髓实质分别为17.0%、10.6%。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83.7%),其中病灶全切者占手术病例的46.3%。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仅应用于少数病例(10.2%)。极少数患者有自愈倾向(2.0%)。脊柱RDD术后复发或再发比例达22.0%。
结论

脊柱RDD为临床罕见病,并无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多器官侵犯、复发或再发的潜力;该病的诊断依靠术后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他辅助治疗的疗效并不确切,无症状者可给予随访观察。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在临床中较为罕见,最早于1965年被法国病理学家Destombes报告,后于1969年被美国病理学家Rosai和Dorfman详细报导其临床病理特点,并正式命名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细胞病[1,2,3]。目前,RDD的病因尚不明,既往研究表明其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或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并已出现家族聚集性病例的个案报导[3,4,5,6,7,8]。全身多个器官均可能发生该病,且手术切除后仍有复发的风险[2,3]。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典型临床症状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盗汗等非特异性症状。逾40%的患者出现淋巴结外器官或组织受累表现,常侵犯皮肤、呼吸道、眼周、鼻周、心肝肾等内脏器官、中枢神经系统、骨等[1,3,9,10,11,12,13]。亦有近20%患者无淋巴结肿大,仅表现结外受累症状。

脊柱RDD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脊柱肿瘤样病变,约占RDD病例的0.6%~1%[3,9,10,11,12,13],可侵犯脊椎骨性结构、硬膜以及脊髓实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易与脊膜瘤、结核或化脓性感染、转移或原发性恶性肿瘤、硬膜外血肿、椎体血管瘤等混淆;术前极难诊断,绝大多数病例依靠术后病理确诊。治疗方面并无一致共识,是否手术以及术式选择多依据经验制定,预后效果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回顾了近10年的脊柱RDD病案报告,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分析并汇报了该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现状,可在以下方面提供参考: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②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分布;③治疗方案以及其预后情况。

资料与方法

一、检索方案

(一)检索数据库

设定文献检索的关键词组合为'Rosai-Dorfman disease,spine'、'Rosai-Dorfman disease,central nervous system'、'Rosai-Dorfman病、脊柱'。搜索的全文数据库包括Elseviver 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John Wiley Interscience、OVID外文数据库和万方中文数据库。为保障纳入文献的质量,仅收录2010年1月以来的病案报告。

(二)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通过病理诊断为脊柱RDD患者;②干预措施:正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③结局测量指标:病例随访时间、病灶复发或进展情况;④研究设计:个案报导和论著。

排除标准:①无法获取文献全文者;②非英文或中文报告者;③重复报告者,包括同一研究者在不同的文献中报告同一病例者;④文献综述、评论等无具体病例报告者。

数据库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653篇,Endnote软件排除重复文献130篇,根据题目和摘要飘出文献72篇,并排除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7篇,依纳入及排除标准22篇,最终纳入文献共计43篇,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41篇(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最终纳入文献43篇,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41篇

二、信息分类与数据纳入

(一)研究内容

本系统性综述所研究的内容为:①脊柱RDD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病特点、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淋巴结病变情况等;②病灶分布,包括不同脊柱节段分布、脊椎或椎管受累分布等;③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方案选择、辅助治疗方式;④预后,包括随访时间、局部复发或再发的情况。

(二)信息纳入

对纳入文献全文进行研读,并提取纳入文献的信息,依'研究内容'细分不同的条目进行分类统计。录入原则:文献中明确报告有或无该条目者,则予录入相应的信息或数据资料;文献中未提及该条目者,则予以空置。

信息纳入后对信息和数据资料进行分组比较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数学分析的结果对研究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

三、观察指标

设定本研究中RDD患者的观察指标,以评价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特点。

①一般性病例资料,主要为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病程及随访时间。

②临床表现,包括脊柱病灶局部症状、脊髓或神经损害表现和全身受累情况3个方面。

如病人出现脊柱病变节段以下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则认为存在脊髓或神经损害表现。

全身受累情况可记录为单纯脊柱病变或多系统病变:如纳入文献中明确记录仅有脊柱病灶,同时无多系统受累症状或影像学证据、无淋巴结病变者,定义为单纯脊柱病变;如纳入文献中出现多系统受累症状或影像学证据(包括淋巴结病变)即为多系统病变;无此方面记录者,视为缺失。

③病灶脊柱节段分布,以病灶在脊柱各节段位置分布,即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多发病灶。

④局部病灶范围,分为髓内病变、骨内病变、硬膜病变和混合病变。因硬膜内、外病变,在病理上均起源于硬膜,故合称为硬膜病变。

⑤诊治资料,诊断记录指标包括是否术前确诊、术前特殊检查(穿刺活检、PET-CT检查、CT扫描等)。治疗方面包括手术、激素和放化疗治疗、观察随访。规定手术病例中明确记录行脊柱病灶完全切除者,为病灶全切组;余为部分切除组。

⑥预后效果,亦采用分组记录的方式,包括病灶平稳或无复发组、病灶进展或复发组。规定在纳入文献随访时间内,脊柱病灶治疗后出现残余病灶增大、其他脊柱节段新发病灶、其他器官和组织的病灶进展和新发,为病灶进展或复发组;在随访时间内,残余病灶无进展、无其他脊柱节段或其他组织器官的病灶进展和新发病灶者,视为病灶平稳或无复发组。无随访信息者,视为缺失。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SPSS公司,美国)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illiefors检验评估数据分布情况。对定量和计数参数进行概率和一般描述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计量和计数参数的分组比较。因原文献未明确记录而无法录入的数据不参与统计学运算。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

结果

一、一般性资料

共43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图1[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合计52例脊柱RDD,其中男34例,女18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9∶1。纳入病例的年龄为(32.1±17.1)岁(范围6~76岁)。52例中39例报告了随访时间,22例(56.4%,22/39)随访时间<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9(15.8)个月(表1)。

二、临床表现

52例中23例(44.2%,23/52)出现受累脊柱节段局部疼痛,38例(73.1%,38/52)出现脊髓或神经根损害表现,多器官RDD报告了19例(36.5%,19/52),无痛性淋巴结肿大6例(11.5%,6/5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的结果异常者12例(23.1%,12/52)。

41例(78.8%,41/52)以脊柱相关症状为首发症状,其中1例为体检时发现,无临床症状。4例(9.8%,4/41)合并无痛性淋巴结肿大,6例(14.6%,6/41)报告有其他组织和器官受累的症状或影像学证据。11例(21.2%,11/52)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或其他器官受累起病,其中4例(36.4%,4/11)在病程中出现了脊髓或神经根损害表现。

三、脊柱病灶的节段分布和局部范围

51例患者报告了病灶节段,其中颈椎包括上颈椎起病22例(43.1%,22/51),胸椎起病20例(39.2%,20/51),腰椎4例(7.8%,4/51),骶椎3例(5.9%,3/51);颈胸合计82.4%。在47例报告病灶位置的病例中,硬膜起病25例(53.2%,25/47),骨内起病8例(17.0%,8/47),髓内起病5例(10.6%,5/47),局部多组织浸润9例(19.1%,9/47)。

四、诊治情况

脊柱RDD在CT、MRI检查上表现为占位性病变(图2),但并无特异性表现。41例以脊柱症状起病者,均无术前确诊RDD的明确记录,23例行CT引导下穿刺检查,但仍未确诊[23,30,33]。病理诊断依据为,致密胶原基质内伴多量巨大的组织细胞、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其中巨大组织细胞伴泡沫样胞浆,出现浆细胞进入组织细胞现象为其显著特点,但并不特异;特异性的免疫组化表征为CD68和S-100蛋白阳性、CD1a阴性[3]

图2 男,64岁,脊柱Rosai-Dorfman病,首发症状为后背疼痛和双下肢麻木 A,B 术前MR检查示病灶位于T6硬膜外,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同时可见T6棘突骨质受累 C,D MRI轴位片可见肿块占据胸脊髓背侧空间,胸脊髓受压严重 E,F 术前CT扫描示T6棘突骨皮质完整,松质骨无明显破坏(黄色箭头) G,H 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完整切除椎管内硬膜外肿物,大体可见:边界相对清晰、呈黄色、质软(红色箭头);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Rosai-Dorfman病

本研究中49例报告了治疗方案,其中41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包括36例行单纯手术治疗(73.5%,36/49),5例手术联合辅助治疗(10.2%,5/49);5例行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10.2%,5/49);3例(6.1%,3/49)给予对症治疗或随访观察。41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9例行病灶全切术,余22例行减压或病灶部分切除术。

五、预后效果

纳入病例中41例报告了脊柱病灶的预后情况(表2),32例(78.0%,32/41)经治疗后局部病灶稳定或无复发,9例(22.0%,9/41)出现了局部复发或其他节段新发病灶。在41例中的36例手术患者中,复发进展者19.4%(7例),低于未手术者复发进展率(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者中4例(50.0%,4/8)出现复发或脊柱新发病灶,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

讨论

脊柱RDD的诊治困难,有复发和多系统受累的风险。梅奥诊所于2019年发布了成人系统性RDD诊断的共识和推荐流程,文献中该病归为组织细胞肿瘤[3]。但推荐的诊断共识和流程仅适用于系统性RDD,对于诊断脊柱RDD的指导意义有限。

一、脊柱RDD的临床特征

脊柱RDD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本研究发现,脊柱RDD多发于中年,男性多于女性(表1)。78.8%的病例以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或者病灶局部疼痛起病。以脊柱相关症状首发的病例均无术前确诊的报告,甚至行CT引导下穿刺仍无法诊断[23、30],反映出目前脊柱RDD诊断的困境。RDD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既往文献统计约80%的患者出现浅表淋巴结的无痛性肿大[1,3、9-10,16,18,20],但本研究回顾脊柱RDD发现,仅有11.5%报告了有淋巴结肿大的症状,两者有显著的差别,暗示脊柱RDD可能有相对独立的病生理特点,需待进一步的疾病发生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病灶的影像学方面亦无特征性表现,多以颈胸椎起病,超半数以硬膜起病(表2),MR检查上表现为T1等信号、T2稍高信号的相对均质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骨内病灶以松质骨浸润、溶骨性改变,极少数可出现病理性骨折[26]。故而,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方面来说,尚无法与结核或其他一般性感染、脊膜瘤、原发或者转移性肿瘤、淋巴瘤、慢性炎性反应、特发性肥厚性硬脊膜炎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相鉴别。确诊仍依靠术后病理、粗针穿刺来建立[54]

二、脊柱RDD的系统性疾病特点

RDD为系统性疾病,需注意排查其他器官病灶。RDD有多器官浸润的倾向,皮肤、眼周、鼻周、心脏、肝脏、消化道、呼吸道、肾脏、颅内均可发病,常有重要脏器起病导致死亡的报导[32,44]。因此,对于其他组织和器官病灶的识别非常重要。梅奥诊所推荐所有病例均需进行PET/CT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全身其他病灶的存在[3]。同时,PET/CT可为RDD的诊断提供参考,病灶多显示为18-FDG中度摄取,少数可明显摄取;可发现颈部多发的淋巴结病灶,也有助于发现鼻周、眼周等相对隐秘部位的病灶。对于急性期脊髓受累、需急诊手术,无PET/CT条件者,可安排颅内、腹部脏器等的CT或MRI检查,以排除重要脏器的病灶。

三、脊柱RDD的生物学行为

脊柱RDD有一定复发率,治疗以病灶全切为主。RDD为良性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有自愈的倾向[1、3、9]。Rittner等报告了1例包含椎体在内的全身多发骨病灶病例,仅口服消炎镇痛药治疗发热和疼痛,后予观察和随访,6个月后多数病灶自行消失[47]。但对于绝大多数脊柱RDD患者,由于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疼痛严重以及无法与恶性肿瘤相鉴别,常需行手术治疗,并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RDD有复发的潜能[3,12,13,28,30,32,35,44,45,50,52]。理论上,病灶全切是最佳的手术方式。本研究统计发现,病灶全切术后脊柱病灶有更低的复发或再发倾向,但并无统计学差异(表2),可能与术后随访时间短有关(超半数病例随访<1年)。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病灶,可给予辅助性的放疗、化疗、激素、免疫球蛋白或干扰素治疗。但这些辅助治疗的效果并不确切,仅是依据医生的个人经验而非循证医学证据开具。

依据既往文献的总结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初步的脊柱RDD的诊疗流程(图3),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若干参考。但需注意的是,脊柱RDD治疗的整体复发和再发率达22%,相对较高,说明现有的治疗经验和方案有待改善。因此,亟须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建立标准、有效的治疗规范和指南。

图3 脊柱Rosai-Dorfman病的初步诊疗流程图。对于临床中出现疑似脊柱Rosai-Dorfman病者,需要完善实验室检查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建议行PET/CT检查;否则,建议行全身表浅淋巴结、头颅、腹腔脏器的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器官病变的存在。术前常规性CT引导下穿刺检查,以明确病理性质。治疗方面,有症状者或不能排除脊柱肿瘤者,建议行手术病灶切除(或活检)术,多器官受累或者术后病变持续进展者可行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无症状者随访观察

脊柱Rosai-Dorfman疾病诊疗困难,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多数以脊髓或神经功能受损、病灶局部疼痛起病,少数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多器官受累表现。颈胸椎节段好发,超半数病灶由硬膜发展,少数位于松质骨、脊髓实质内。影像学表现难以与脊膜瘤、其他原发或恶性肿瘤鉴别,PET/CT有助于定位多器官病灶,并能为确诊提供参考,但最终确诊需根据术后病理。约22%的脊柱RDD病例有复发和再发风险,故推荐病灶全切术。对于无法完整切除、或合并其他系统病灶者,可给予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少数诊断明确或相对明确者,脊柱病灶无脊髓或神经压迫症状、无严重疼痛者,可采取随访观察。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多为病案报告类文章,证据等级较低,缺乏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以支持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另外,本研究的统计分析是基于既往文献的数据,其结果需谨慎对待。因此,有必要开展此领域内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最后,本研究仅纳入近10年的文献报告,可能存在文献检索和选择偏移,未来需要更广泛的文献检索和系统性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