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相信只凭意志可以跑得更好|跑者的自制

 跑步学院 2020-12-17


2016年末,应了跑步学院的约稿,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写些关于跑步,运动和生活的东西。内心不免忐忑,虽然平日也要常为自己的设计堆砌些文字说明,但职业写作毕竟不同于其它,让审的人决定可以发表,让读的人觉得不那么无趣,内心还是很抱犹豫。一直犹豫第一篇该如何开始,正好有个契机那就用自我介绍来缓解一下尴尬做个warm up吧。

如果一定要追溯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恐怕我会把我初中时开始参加校运动会的400,800,1500,3000米比赛,每个学期冬季的“12.9”长跑,为了中考升学的体育考试而苦练的1000米经历作为我跑步经历的开始,虽然我从32周岁时才开始跑长距离和马拉松,但不得不说好动的基因,对运动的热爱和学生时代为释放旺盛精力终日运动打下的身体基础是现在跑的还不慢的一点小基础。

实在无法回忆起在工作7年后出国读书时开始系统跑步训练的机缘,临近课程结束,充裕的时间和爱丁堡的无人街道让我的所谓跑步生涯开始的无比自然,从开始的9公里到参加第一个10k比赛和第一个半马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翻看我记录训练的小本子,应该是从2013年6月20日开始正式有数据记录的跑步,到7月20日的第一个月总跑量162.83公里,最快的一个10k用了41分钟。

迄今为止不到4年的时间共计完成了刚好6个半马6个全马,全马PB 2:46:32,半马PB 1:20:51,相对我的全马PB来讲半马水平有点弱(最近一个是2016圣诞节的汕头半程马拉松,遗憾的未进120,半马跑进120恐怕要留在2017了)。

我对比赛的体验相对比较麻木,500人的比赛和5万人的比赛本质上在我看来没什么太大区别,途中经历的赛道景致和加油助威人群及丰盛的补给几乎都会匆匆而过。2013年的首马(上海马拉松)我已经完全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当时报了阿迪达斯的酷跑团,穿了件有点小的黄色跑团T恤,为了带能量胶还系了腰包,当时的配速策略已经完全不记得,虽然3:12的完赛成绩可以让我接受,但当时自负的给自己的心理预期是不是能侥幸跑个我当时年纪的BQ(3:05)出来,当然最后悻悻而归,现在这经历也早已忘的差不多一干二净了。后面的几次全马比赛倒是可以有些经验的总结,但也无外乎赛前周期性计划准备和比赛中克制的执行。至于常说的那些鸡汤类的励志传奇,如何克服生理和心理的种种挑战在我这完全没有,准备好了把自己扔到赛道上,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马拉松比赛时间大多集中在早上7点至9点,前一晚整理好比赛需要的一切后我大概会在9点至10点左右躺下,但由于平时习惯了晚睡,完全入眠其实也要11点左右了。赛前早上的饮食无外乎全麦面包和果汁,我对饮食没什么特别讲究,异地的马拉松赛前一天通常也不会有太多的克制,当地美食肯定逃不过,仰赖自己从未出过问题的钢铁肠胃,至今还从未有饮食方面的状况发生。(2013年首马上马前我在家旁边的菜饭店吃了7碗菜饭作为晚饭)


Photo by Matthaw Thorne

第一次参加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倒是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经历。开始系统跑步训练后的第二个月我报名了Fleetwood Half Marathon,比赛在英国Blackpool市郊的Fleetwood镇,一个由当地跑步俱乐部主办的比赛,2013年的这届总参赛人数应该在600人以内(完赛结果显示一共544人),但我在报名时对此一无所知,而且比赛报名后也无任何领物通知,只有比赛出发的时间地点。我周六一早乘火车从爱丁堡到达Blackpool,在小旅馆安顿好后去了比赛出发点——当地的一个社区中心,整个镇子看不出有任何一丝一毫明天即将有一场半马比赛发生的迹象,我从出发点按照比赛路线图沿着海堤转了转后将信将疑的回到了旅馆,耐心等待比赛日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周日的比赛10点出发,我早早8点就到了出发点,欧洲周末惯常的宁静,9点开始停车场陆陆续续有人到达,穿着跑步的衣服从车里面出来或是打开后备箱开始换装。社区中心也开始对外开放,进去后到一个大厅里现场领取号码和芯片,没有衣物寄存,大家不约而同的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放在大厅的角落(无人看管),从大厅的后门到达社区中心后面即是出发起点,除了发放号码之外,起点几乎没有志愿者也没有拱门,现在想想所有人就像周末清晨约跑一样,按时到达一起出发。起点秩序格外的好,大家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只有赛事组织者现场介绍一些注意事项,因为比赛不封路,特别强调不能佩戴耳机,不过身边的一位妈妈参赛者对此也是一脸无奈,照例把耳机塞好准备出发。比赛过程井然有序,毕竟是周末,即使不封路,整个赛道也几乎看不到任何车辆,我的第一个半马芯片用时1:28:39,544个参赛者中位列53位。过终点后领了现在看来就是糊弄人的奖牌和完赛包后到大厅墙角拿了自己的东西,穿过还在继续比赛的赛道后返回市区,所有的一切就像什么都未发生过一样。这个比赛完全没有办法和东马这样的WMM相提并论,但它在我看来却真的最接近比赛的本质,有一个精确度量的赛道(赛道测量需有官方认证),准确的芯片计时,简单的过程形式,你只需准备好身体去发挥即可,仅此而已。

如果了解竞技运动或者说所有运动的规律,比赛不过是平日的训练反应,平日里练什么德行你就跑什么德行。优秀的身体,规律系统科学的训练决定你的马拉松成绩用数字几来开头,顽强的意志或许会在某些时候让你的小宇宙爆发产生些奇迹,但我从不相信单凭意志可以提高你的运动表现。马拉松运动需要的所有意志层面的东西,我在开始这项游戏前就已经拥有了,马拉松并未带给我更多精神层面的进阶,或者说正因为我本身已经具有了某些东西才能让我维持某种稳定的运动表现。

丹尼尔斯、罗曼诺夫和徐国锋这三个名字交织的知识网络构成了我近两年训练的框架。丹尼尔斯的VDOT体系和周期化训练,罗曼诺夫博士的跑步技巧,国峰对二者的融汇整合让我的身体和练功之路也在相对科学严谨的框架内慢慢产生变化。依靠这些支持,身体并未遭受太多的摧残和考验,无伤无病或许可以让我更期待自己未来的更好表现。PB梦永远都在,训练流汗充斥的只有快感,对抗惰性获得的愉悦也是平日生活里那些小幸福。

多次的被问到如何从跑步中得到乐趣如何坚持甚至如何去带动感染别人。如果你选择开始跑步,绝大部份人应该是希望能从跑步中获得些什么,无论是为了健康还是纯粹打发时间。如果纯粹是打发时间,那跑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前提是如果你有好的技巧和体能。但如果你想靠跑步来改善身体或者为了某种虚荣和社交,那这件事你需要好好考虑一下。跑步确实足够无聊,我能从中得到乐趣不代表您也一定能,如果你没足够的热情和动力像我一样可以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戴着耳机听着每分钟190的节拍跑两个小时的话,跑步可能不会对你那么友好。身体的疲惫或许还会有伤痛都可能让你对跑步累觉不爱,那就选一个更适合或者让你觉得更舒服的方式去做你想要改变身体的这件事情。跑步没那么必须同时也很自私,我也从来不劝别人跑步,我从跑步中得到的快乐和喜悦换作他人可能就是一种折磨。改善身体的途径多种多样,没必要盯着一个不放,可以多点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不过话说回来,改善身体这件事情基本上还是一件公平的等价交换的过程,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与快不快乐无关,只关乎你能承受的深度和坚持的长度。国人大多没什么运动热情,整个社会也没有运动文化,如果你尚存某种运动冲动,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绝对不一定是跑步。

虽然名义上属于几个俱乐部,但跑团和俱乐部对于我来说更多的还是信息和资讯的热点,时间和个人安排我始终倾向于自私自我的安排。同样能力,同样理念,同样目标和同样时间的伙伴目前为止我还没遇到,不怕寂寞孤独的我暂且一个人练吧。

开始跑步不到4年,会因为自己的跑步成绩被很多人称作大神,最近又因为开始了一些跑步技术的教学多了些新的称呼。跑步逐渐带给了我越来越多我在开始前从未想过的东西,但我对跑步和耐力运动却始终秉持着一种游戏和消遣态度,儿时的运动梦在一点点实现,但我却始终无法把自己放在一个运动员和教练的位置上,只是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让我的这份消遣玩的更有模有样。了解跑步技术、遵循科学训练或者在些业余时间能够帮助更多人也会玩的更好,构成了我现在运动生活的大致轮廓。工作不能说不忙,父母谈不上支持(母亲的理念是我在35岁之后就要开始注重养生了,2017是我的本命年),但这份私人爱好在没对他人造成影响的时候还是有办法去积极执行的。WMM已经完成了1/6,今年应该会再加上一个,完成的同时给自己2017暂定的小目标是解锁2018年柏林的免抽签通道。另外不再出意外的话,2017还会完成我2016未尽的ironman,一个新title。

作者:冯子鹏

建筑师,中国首批通过姿势跑法Pose Method官方认证的跑步教练,马拉松及铁人三项耐力运动爱好者;2015 杭州100 42公里组第一名,2015 悉尼马拉松个人PB 2:4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