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量”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跑步的质量”

 跑步学院 2020-12-17

各位对有意参加此次跑步学院训练营的跑友大家好:

这几次到上海去听到不少跑者问我自己是否适合参加此次的训练营,趁这个机会用文字来跟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如果平常练跑与参加马拉松只是为了健康、休闲与旅游成份居多的话,平常也不在意成绩或PB(Personal Best,个人最佳成绩),其实就不用参加此次的训练,因为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训练时间不会像专业运动员那么多,但心态上要像专业运动员一样严肃与认真。

反之,如果你很在意每次比赛的成绩,一直想要突破个人PB,就一定需要学习「如何跑」与「如何练」。其中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习变强变快的生理机制、学习不同训练法的目的、学习监控训练强度、计算训练量以避免过度训练……以及最重要的:学会不会受伤、有效率以及更快的跑步技术。

 跑量愈大,进步愈多?

现在「跑马界」大多数的情况是:透过不断增加跑量、累积训练里程数来追求更好的成绩,可是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全马已经跑到3.5小时的人来说,效果并不大(当然,极少数人可能还有效果)。大多数的跑者对于跑量的迷思仍相当严重,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人刚开始练跑时「只要有练成绩就会一直进步」,所以初期训练的成绩会跟跑量成正比。

以下图(比较靠下,再往下滑一滑)为例,一位原本完全没有跑步经验、但平常会自主去健身房训练的上班族,刚开始其实就算不用练跑,快走也能在7小时左右完成一场马拉松,随著跑量增加,马拉松成绩也会愈来愈好,当周跑量超过80公里时,全马突破了四小时的关卡……这种甜头每位跑者在刚开始都会尝到,所以大家会很理所当然地认为练得愈多,成绩当然也会愈好(只要没受伤的话)。

但变强后还要再更强的过程就没那么单纯了(不然奥运选手只要比谁练得多就好了),以这位选手为例,他每周跑量到达100公里后(依原本的训练方式),再把跑量往上增加,训练效果就变得很平缓,进步得幅度很小…但他很想进步,所以再跟着跑团里的大哥大姐们练得更多了,每周跑量到达205公里,他的全马成绩也的确进步到了3小时15分,但身心同时变得相当疲累。

为了再进步,他再加大跑量到每周220公里,甚至240公里(平均每天跑30~35公里),没想到成绩竟然不进反退(因为太过疲劳了,身体吃不下来)。

上图与论述参考自:

Unaccustomed High-Mileage vs Intensity Training-Related Changes in Performance and Serum Amino Acid Lev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vol. 17(3), pp. 187-192, 1996

Volume Control: How Many Miles Can You Handle?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Junk Miles?

Volume Control: How Long (And Far) Should You Run?

Marathon Mileage: Finding the Right Balance

Arthur Lydiard, Running to the Top

从这位选手的进步曲线图我们可以了解:一开始先以低强度累积跑量的确是关键,不但成绩会进步,也能协助你打好体能的基础。但训练量到了80-120K之后(进步「拐点」的位置因人而异),进步的关键就不再是「训练量」而是「训练的品质」。

关于马拉松的高品质的训练可以参考这篇,这位业余跑者最多每周练70公里,那时全马最佳跑到2小时58分。在这篇他的自白中,有谈到他是如何练,以及为何最多只能练到每周70K:"High-Volume Marathon Training”(网址链接:http://www./blog/2012/01/12/high-volume-marathon-training/)

所谓训练品质可分成两个层面来谈:其一是训练量的调配问题,也就是「该如何把相同的训练量「调配」成效果较佳的训练处方」,这即是科学化训练在讨论的问题。其二是跑姿的问题,每一次的课表都要用有效率的跑姿来完成,换句话说如果今天的课表用没有效率的动作来完成,就算跑了20公里,也只是在更加深错误技术的习惯以及提高受伤的风险而已。

从今年初开始,就一直跟罗曼诺夫博士在讨论这次跑步学院全马训练营.上海站的教学与训练课表,博士把它写满了好几张的笔记一一跟我详细解说(照片中即是博士5月在上海教课空档在酒店拟课表时我随意拍下来的)。跟博士讨论的过程中学了很多,才了解到:「原来马拉松训练营做到极致是这个样子啊!」这等于是把罗曼诺夫博士所有POSE的理论与概念整合到一个训练营里。


博士强调:这个训练营是先「教」(educate)再「练」(workout),我们整个教练团队都必须先设定好明确的「心智框架」(Frame of Mind),接著才是课表的细节架构。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学到好多东西,而且学到的这些东西不只是理论,马上就要落实在各位身上了,甚是兴奋。想要在今年上海马拉松突破个人最佳成绩的朋友,准备来加入这个最special的训练营吧。

现在,虽然不少人会叫我国峰教练,但我一直认为自己只是「转译者」、「分享者」,一位只是喜欢把国外的知识、过去的经典转译出来分享的运动爱好者。在这个训练营里,除了把这几年来带训练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在大家身上外,我更将担任罗曼诺夫博士训练体系的转译者,把他多年来的训练经验与知识,转译出来、分享给各位,我也将在这个训练营里跟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国峰 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