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位列“温病四大家”之首,为母治病却犯难;薛雪:让我来

 tjboyue 2020-12-17

江苏吴县(今苏州)上津桥畔,临河而建的医馆,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并不是来看病,而是来替人看病。

名医位列“温病四大家”之首,为母治病却犯难;薛雪:让我来

现在上津桥畔地形

满清时的江苏,可谓中医名家荟萃。宋金元时期,名医以北方人居多,如创立易水学派的张元素、河间学派的奠基人刘完素、创立脾胃论的李东垣均是河北人。到明清之际,医学重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如被后世誉为“温病四大家”的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都是江南人士,其中叶、薛、吴都是江苏人,更为巧合的是,叶、薛俩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俩人开的医馆均在吴县上津桥畔。

自古学医,无外乎二种途径:一、家传,如李时珍,祖父辈都是郎中;二、师传,走这条道的人也最多,如司马迁记载的“太仓公”师傅是公孙光,“医圣”张仲景,师傅便是张伯祖;李东垣的师傅则是张元素...

作为满清“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则兼家传与师传。叶家世代为医,从小叶桂就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加之本人谦逊,认为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已是名满南北的名医。

名医位列“温病四大家”之首,为母治病却犯难;薛雪:让我来

但谁从想到,就在叶桂医馆的旁边,另开了一家医馆,诊室名为“扫叶山庄”。什么人敢如此放肆?

“扫叶山庄”的主人叫薛雪,号一瓢。本是个文人,因两次科举不第,干脆习医为业。以前知识界流传这样的话“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是说读书人转行做郎中,十分容易。因学医,离不开古籍。《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是医者必须要掌握的经典。那时想入岐黄之道,师傅往往拿出《伤寒论》或《黄帝内经》让其回家断句。若能准确标出符号,兴许会收下这个徒弟。众所周知,线装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文人读四书、五经,断句是基本功。

薛雪没有状元的命,却在中医界闯出了自己的名堂。他与隔壁的叶天士,尤其精于“温病”。温病很容易与张仲景创立的“伤寒”相提并论,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无非是对传染病理论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导致治病和开方用药的不同。

金元时期,战乱不断,传染病亦不断。医生们发现伤寒方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著名的医家张元素就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能相能也”;作为张的老乡,刘完素也提出“热病只能作热病,不能从寒医”。无非是说,时代变了,治病也要与时俱进。

名医位列“温病四大家”之首,为母治病却犯难;薛雪:让我来

张元素的理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到明清之际,医学重心转移到江南一带,让温病学的发展达到鼎盛。一方面江南疫情多发,另一方面江南社会医疗水平很高,能接受新医学观点。吴县地处江南的文化中心地带,自然深受“温病学”的观点熏陶。

由于叶天士、薛雪学的都是“温病”理论,大体算是“同门”,加之俩人在同一个地方行医,免不了要拿来相互比较一番。

据易宗夔的《新世说》记载:每次患者就诊于叶天士,叶必询问病人,是否到薛一瓢那诊断过;同样,患者若到薛雪那就诊,薛也会问是否让叶天士诊断过。若患者回答,没有,那么叶或者薛,就会予以对方治疗;若回答是,那么病人将会被赶出医馆,不予治疗。

久而久之,俩人成见益深。一次,叶天士得知有位病人因就医于薛雪而痊愈,他十分愤慨,提笔大书榜于大堂曰:“踏扫雪”,又名诊室“踏雪山房”。薛雪闻讯大笑说“扫雪跟我有什么关系,尽管大扫一番”,于是也在自己的诊室大书“扫叶山庄”。

接下来的斗争愈演愈烈,但凡叶天士说不可治的,薛雪想方设法都要争取过来治疗,直至患者痊愈才罢休,叶天士以同样的方式对付薛雪的病人。这样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叶天士晚年,因为一位老人病重而告一段落。

名医位列“温病四大家”之首,为母治病却犯难;薛雪:让我来

这老人正是叶天士的母亲,叶是个孝子。父亲在叶十四岁的时候,已经过世。家庭的重担便落到年少的叶天士肩上,为谋生。叶主动跟拜到朱某门下,专心学医,朱原本是叶父的门人。

叶母年事已高,尽管有叶天士在旁悉心照料,但病情始终不见好转。一日叶母突发高烧,体温迟迟降不下来。经过叶天士的诊断,分明是阳明症,需重用“白虎汤”不可,但叶很犹豫。

就在这时,“踏雪山房”进来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正是薛雪。他听说叶母病重,由于叶天士在用药问题,犹豫不决。便跑过来看能不能帮上忙。要知道,薛雪其实也是个孝子,当初弃文从医,主要原因,是因为母亲病重,须人照料。虽他跟叶天士视彼此为仇家,内心深处无不暗暗敬佩对方的医术。

经过薛雪诊断,得出的结论跟叶天士诊断一致,需重用“白虎汤”,白虎汤正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代表方剂之一,主要有四味药组成,有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尤其里头的石膏,需用到一斤,所谓“老怕伤寒,少怕温”,叶母年事高,怕难以接受如此竣猛的凉药!由于薛的到来,更加坚定叶天士重用石膏的决心。随着叶母的痊愈,叶、薛俩人冰释前嫌,引为知己朋友。

叶天士、薛一瓢俩人都位列“温病四大家”,究竟谁技高一筹呢?

名医位列“温病四大家”之首,为母治病却犯难;薛雪:让我来

据文献记载薛雪医术要略逊于叶天士,但也有不少传记说,两人在苏州一带声望齐名。真要作一番历史评价,就从医德入手。叶天士终日忙于诊务,终其一生都没写过书。现流传下来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医案》都是他门人弟子根据叶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学术经验,整理编纂而成。而薛雪性好嬉戏,人命关天,请他就诊,时有推辞。从这点出发,叶天士医术远高于薛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