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医学系列讲座之三(下)

 裴素馨 2016-11-08


十大新安医家(下)

作者:王键, 黄辉, 郑日新

校对:卜菲菲

编辑:杨葛巍


6
叶桂

叶桂(1667年-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清康熙乾隆年间人。生于医学世家,祖籍江南省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自祖父迁江南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行医于吴县,自称”古歙叶天士”。祖父叶紫帆、父叶朝采均为新安名医。叶天士少年时在学塾攻读诗书,暮归其父授以岐黄之学。14岁父殁,从父之门人朱某习医,攻痘疹科,继转大方脉。叶天士能透彻其蕴,其见解每出朱君之上。又曾在旅居苏州的新安名医程敬通诊所实习炮炙和司药。他好学不倦,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择善而从,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至十八岁,凡更十七师”,深得“周扬俊四名家之精”。吸收各家之长,加之天资聪颖过人,悟性极高,一点即通,又能刻苦钻研,融会贯通,医术突飞猛进,自成一家。1733年苏州疫病流行,他拟定甘露消毒丹、神犀丹,活人甚多。设“种福堂”和“眉寿堂”,行医50多年。治病多奇中,医术如神,时人誉为“天医星”。史书《清史稿》称:“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与叶天士同时代的吴中名医薛生白,“与叶天士先生齐名,然二公各有心得,而不相下”,由此杏林文坛衍生出了“扫叶山庄”与“踏雪斋”之佚闻。广为流传的还有其好学求师、治病治贫的种种神奇传说。佚闻传说虽不足信,但也说明了叶天士医名之重,备受时人及后人推崇。


叶天士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温病学独立体系,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理念、新方法。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观点,概括了温病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根据病变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纲领。首倡胃阴虚说,以甘养濡润之法用治燥热伤阴之证,以补李东垣《脾胃论》之不足。还对内、妇、外、儿各科及“杂病虚劳”、“久病入络”之说亦颇多发明。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确立了治疗大法。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还是我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第一人。叶氏诊务繁忙,无暇著述,代表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以及《幼科要略》、《叶氏医案存真》、《种福堂公选良方》、《未刻本叶氏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均为其门生整理。《临证指南医案》系根据其医案和方药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儿疾病,以温病治案尤多。其审证立方,不执成见,处方用药以”善轻”著称,以轻、清、灵、巧见长,治温病初起每取气薄辛散之品,既具新安医学时方轻灵派的风格,又有吴中医学的特色,成为江南中医辨证遣药的一大特色。与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一起并列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且在四大家中贡献最为卓著。


叶氏医学成就与新安渊源深厚。他在苏州与徽商往来甚密,据民国《歙县志·义行》载[18]:歙县潭渡盐商黄晟、黄履暹兄弟,曾延请叶天士到扬州家中与友人共同考订药性,开“青芝堂”药铺为城中百姓服务,后为叶氏刊刻《临证指南医案》。新安名医汪机、孙一奎等前辈在温病上的治疗经验,对于其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大有助益。叶氏对新感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原则及方药的把握,很可能是根据汪机《伤寒选录》“春之病温有三种不同”的分类说而提出的;其“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等论述,完全可能受到程敬通“温邪袭肺”论的启发。


7
程国彭
程国彭(1662年-1735年),字钟龄,原字山岭,号桓阳子,又号天都普明子,清代康熙、雍正间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今属安徽省黄山市)。祖居歙西槐塘,家境素贫。曾攻举子业,附贡生。少时多病,“每遇疾则缠绵难愈,因尔酷嗜医学”,立誓习医。钻研多年,23岁悬壶乡里。他聪敏博达,审证必详,用药精当,年久学深,医术高明,“四方求治者日益繁,四方从游者日益众”,“踵门者无虚日”,诊务极忙。著有《医学心悟》、《外科十法》、《医中百误歌》等作,并苦心揣摩创制了止嗽散、消瘰丸、启膈散、半夏白术天麻汤、贝母瓜蒌散、月华丸等很多有效验方。其中止嗽散的背后还有一则故事。据民国戴谷荪《松谷笔记》载,程钟龄因祖坟而与一土豪发生纠纷,乡民为之鸣不平,聚众与土豪相争,争斗中将土豪一家奴殴毙,土豪乃诉讼官府。为了不连累乡民,程钟龄到官府自首,被判秋后问斩。时因巡抚之母年迈体弱,患咳嗽之症,诸医不效,程钟龄以自创方止嗽散治愈,因此救回了自己一条性命。但因讼案在身,不得已上歙县天都山,出家修行“为道”,后归宗普陀寺佛教。其《医学心悟》一书即成书于狱中和天都山修行之时,而《外科十法》乃归宗普陀时所作。




学术上,程氏以首创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辨证法”和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医门八法”而著称于世,又约以内消法、艾灸法、神火照法、刀针砭石法、围药法、开口除脓法、收口法法、总论服药法、详论五善七恶救援法、将息法之“外科十法”而并行于世,具有里程碑的标志性意义。同时对伤寒诸证辨析、杂病论治、临床各科多有卓见,尤对咳嗽证治颇有见解,所创止嗽散倍受世人推崇,后世列为治嗽第一名方。他认为“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其处方用药精简、平和、轻巧、灵验,喜用一病一方,灵活加减,具有方约而效、量少而专的特点,看似平淡,实则出其不意。病势深重则当“破格投剂”,强调“寻常治法,取其平善,病势坚强,必须峻剂”。程钟龄治学严谨,兼采众说,善于归纳,他认为“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临证中每每抽暇钻研医籍,沉心玩索,恍有所得,秉烛执笔。所著《医学心悟》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临症习中医者的必备参考书,而被中医高等院校编入教材。


8
吴谦

吴谦(约1690年-1760年?),字六吉,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居歙西丰南,系澄塘吴氏后裔。吴谦博学多才,精通各科,熟读古今医书,谦虚好学,曾多次翻越五六十里山路,拜民间医生为师,学习正骨手法。以诸生肄业于太医院,行医于北京,供奉于内廷,临床经验丰富,乾隆年初官至太医院右院判(正六品)。乾隆皇帝颇器重之,称其“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屡受赏赐。乾隆四年(1739年)年敕命吴谦为总修官,领衔编撰医书,纂修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作为清廷太医院教学读本。经过3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乾隆七年(1742)年底全书大功告成,乾隆赐名《医宗金鉴》。全书分90卷15门,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精华,内容包括医学理论、诊断、各科证治、方剂、针灸与运气等,是一部很切合临床实用的大型医书,被列入中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


1

吴氏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深入研究,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惟两书法方兼备。然两书义理渊深,方法微奥,旧注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吸收明代新安医学家方有执”错简重订”说,以《伤寒论条辨》为蓝本编次,亲自删定,逐条注释,订正讹误,撰成《订正伤寒论注》17卷、《订正金匮要略》8卷,先于颁行,以利天下时用,且置于全书各科之首订。其对《伤寒论》厥阴一篇的解释尤有独到见解,对后世启发很大。他于各科也多有发明,如提出“痹虚”概念和痹病虚实分类,膨胀施治提出了攻补兼施治则;骨伤治疗强调正骨手法的重要性,首次详细介绍了正骨手法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外科提出了“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的论断,痈疽治疗重视灸法。创用桃红四物汤、真人活命饮等方。他以高超的医术和渊深的理论知识,被誉为清初京城三大名医和清代四大名医之一。

SEE MORE →


9
郑宏纲


郑宏纲(1727年-1787年),字纪原,号梅涧,以号行。清雍正、乾隆年间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出生于儒、商、官、医四位一体的徽邑显族。所居郑村,宋代名“善福里”,元代因其先祖为官,忠贞报国、清白做人,而敕命易名“贞白里”。 郑氏医学服务乡里,至郑梅涧已七代。其曾祖、祖父、父辈均醇厚精明,祖父“创业江西”,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父亲郑于丰、叔父郑于蕃兄弟两人在江西经商,得到流寓江西的闽人黄明生授喉科秘术,因郑于丰宅名“南园”、郑于蕃宅名“西园”,世人以“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称之,从此“一源双流”,以中医喉科闻名于世,成为中医喉科三大流派之一。秉持行善造福乡里、忠贞清白的家风,郑梅涧继承家传衣钵,精专喉科,擅长用汤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危急重症,疗效迅捷,“求治者踵门”,“救危起死,活人甚众”,而“未尝受人丝菽之报”,其处方起首篆印名曰“一腔浑是活人心”,至此郑氏家风已完成了由“善”到“贞白”再到“仁心仁术”的完美升华。


郑梅涧在防治重大疫病(白喉、天花)、温病(咽喉感染性疾病)和中医基础理论领域,均有学术建树,著有《重楼玉钥》、《箑余医语》、《痘疹正传》、《精选喉科秘要良方》等著作传世。在疫病因机治则上,《重楼玉钥》首次报告烈性传染病白喉在我国的流行,创白喉“热邪伏少阴,盗其母气”的病因病机学说,指出疫病潜伏、初期就属虚证,确立“养阴清润”治疗感染性疫病的基本治则,方以生地为君药的紫正地黄汤减味救治,是成功治愈白喉的第一人。在咽喉急性热病的内治方面,郑梅涧首创“拦定风热”,“气血并治”的治则,忌发表,执养阴;根据咽喉热病的不同病种特点,分别首选吹药噙含、刀针、放血、内服方药等;创“刀针灸熏、洗敷吹噙、内服外治”相辅并用的咽喉疾病治法,载有紫正散、地黄散等创新方剂数十首。擅长用针灸治疗咽喉口齿疾病,《重楼玉钥》载有治疗36风的两组针灸处方;创针灸“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的“三针学说”,针刺开通风邪壅滞经脉之路,治喉风极重症一针而定乾坤;针刀刺破皮肤以消红肿;循十四经经气组穴行针,以开导经络、通利气血。诊断上于脉诊尤多发明,《箑余医语》对寸口分候脏腑学说创新有三:脉之浅位候腑、脉之深位候脏;诊脉指力方面,脉之浅位分两级,脉之深位分六级;首创命门脉的诊脉指力为十六菽,重于肾脉的诊脉十五菽指力。其切脉指力菽权法,对于准确了解关、尺部的肝、脾、肾、命门的脉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古医家先后发明寸口脉三种分候人体信息的方法,即“寸关尺候五脏六腑”、“寸关尺候人体上中下三部”、“寸口脉位的深浅候五脏”,郑梅涧对三种诊脉方法进行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三法参伍、百无一失”,即寸口脉三种分候方法互相参照,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脉诊诊断准确率。辨证方面,创“寒、热、虚、实、本质厚薄”之“五纲审证”说;论治方面,倡“谙熟药性”、“依法立方”、“病不执方”、“药贵中病”说。儿科领域发微阴阳和生殖孕育学说,倡“真阴存养真阳”说,制定补阴扶阳准则,确立“禀受不足”外感患儿的“护元”法,护元就是解表;提出惊风未发以六味、八味“滋生水火化源”的思想。

其子郑枢扶、郑既均继其衣钵,优化方药创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达到“未尝误及一人,生者甚众”的水平,挽救了无数白喉患者的生命;并批注增补续编《重楼玉钥》,在喉科学上形成了郑氏父子倡导的“养阴清润”说,并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


10
程文囿

程文囿(约1767年-1828年?),字观泉(又称灌泉),号杏轩。清乾隆、道光年间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居歙县东溪。出生于世医之家,少业儒,博学工诗,20岁始究心医术。约24岁时至歙县岩寺镇行医,第一例患者即产后感邪危重病人,他不囿于“产后宜温”之说,据证大胆重用白虎汤、玉烛散清下,终使病愈。此后行医岩寺周边,常被旌德、庐江、扬州等地病人延请疗疾。以内、儿、妇科见长,对急危重证的抢救经验丰富,屡起重证,医名大噪。到嘉庆、道光年间医名更著,为人和蔼赤诚,求诊者接踵,活人甚众,人称“程氏高悟绝伦,精思超世,生枯起朽,能事匪一”,有“有杏轩则活,无杏轩则殆矣”之誉。


学术上程杏轩推荐李东垣补脾气,又力荐叶天士养胃阴,处方常用人参、白术,或配附子或配熟地或二者同配。程氏不仅以临床大师著称,而且学验俱丰,诊余之暇,纵古今览百家,反复批阅,精粹随予札记,积34年之心力撰成《医述》16卷65万余字。是书取精用宏,述而不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开系统节录诸家医论之先河,向为医家所重,被列入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另著有《杏轩医案》,载案192例,是其一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十大新安医家”的学术理论和诊疗风格各具特色,但概括起来,都有经历不凡、著述丰盛、理论与实践成就突出、学术创新活跃等特点,不愧是新安医学的领军人物。除了这10位核心人物外,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学还很多,张杲、江瓘、陈嘉谟、方有执、吴澄、王仲奇、程门雪……他们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面对疾病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反思,在前人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精辟见解,或创立新方法、新技术,开拓临床新领域,通过著书立说加以阐述,逐渐汇流成影响深远的新安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