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徐泽权 2020-12-17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初,33岁的曾国藩由于得罪了自己的直接领导,也就是翰林院从四品侍读学士赵楫后,被他唆使一位御史,向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弹劾曾国藩'狂妄自大,办差糊涂、敷衍'。

此时的道光皇帝,还没有特别留意曾国藩,见一个地位低微的从七品小官如此官气十足,不好好替朝廷办事,也不派人调查一番,直接将曾国藩革职成为一名候补检讨。

可是,当曾国藩获得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欣赏,可以自由进出这位权倾天下大臣的府中后,他的生活一下子就被打乱了。

首先是同事们对他另眼相看起来。官场上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势利眼,见曾国藩居然悄无声息地攀上穆彰阿这座大山后,一些同事就私下悄悄请曾国藩传授经验,让他说说有什么诀窍,可以和穆彰阿搭上关系。

另外就是自己的上司赵楫,心里虽然有一丝忌惮,但对曾国藩的打击更大了。

赵楫虽然是一名汉官,却十分喜欢巴结满人官员,在朝中的关系网比较多。在他的心里,即使曾国藩有穆彰阿作为靠山,但穆彰阿要提拔和重用曾国藩,也必须由他这个上司在考核书上签署意见。否则,曾国藩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

曾国藩: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赵楫视财如命,如果没有银子,他断不会帮曾国藩。这一点,曾国藩心里十分清楚。

可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呢?曾国藩开始修炼自己的城府,并牢记3条铁律,这3条铁律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条铁律:藏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京官们,都以攀上穆彰阿为荣。可曾国藩却截然不同。

不仅在翰林院里,就是在生活中,曾国藩也从来不把获得穆彰阿赏识的事情作为谈资,因此,面对同事们的各种巴结和请教,曾国藩也都只是一笑置之。

为了做到守口如瓶,曾国藩每天都会提醒自己,避免和任何人谈论关于穆彰阿的一切。

曾国藩发现,自己越是善于藏拙,越是变得高深莫测的样子,越能引起周围同事们的好奇,即使是不喜欢自己的上司赵楫,也变得对他表面上十分客气起来。

曾国藩: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其实,人和人之间,尤其在官场或者商场上,每个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如果自己的心思能被人一眼看穿,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也就失去利用价值了。

第二条铁律: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心思,但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上,很多人都会花费大把时间去猜测别人的心思,这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会给人留下一个喜欢打听别人私事的不要印象。

因此,曾国藩在和穆彰阿的接触中,从来不提任何需求。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曾国藩在穆彰阿府中出现时,除了谈论古玩字画的鉴定外,从来不参与他的任何政务,每当遇到有其他官员去拜访穆彰阿时,曾国藩会立即告辞,或者到另外的房间等待恩师。

有一次,朝中有一个人事变动,牵涉到翰林院里的官员,穆彰阿破天荒地征求曾国藩的意见。

这本是穆彰阿在考验曾国藩,看他接近自己,到底有何企图?因为翰林院此官员调走后,会有一个空缺,而曾国藩的条件,很适合这个位置。

曾国藩却佯装什么也没听到,借故将话题岔开了,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这让穆彰阿彻底对曾国藩放下警惕之心,觉得他对自己并没任何奢求。

曾国藩真没有任何奢求吗?其实并非如此,穆彰阿作为朝中第一大臣,他需要的是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并非是有求于自己的人。曾国藩虽然想得到恩师的帮助,但不能说破。

此时的曾国藩仅仅是一个被革职的从七品候补检讨,如果对朝中的人事变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必然会引起穆彰阿的猜忌。

不去猜测别人的心思,但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曾国藩:要懂得别人的心思

第三条铁律:要善于观察环境的不同变化。

不同的环境,曾国藩琢磨的十分透彻。

穆彰阿虽然独揽朝政,权倾天下,但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很多官员敢怒不敢言,对他怨恨也多了起来。

另外,大清江山是从马背上取得,最开始时,是重武轻文,但从康熙皇帝开始,平定三藩之乱后,天下太平,逐渐重文轻武,而到了道光皇帝后,在重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即重德。

正是环境的变化,让曾国藩不得不和穆彰阿保持一定距离,此时的曾国藩,虽然还未能官复原职,但他必须将目光看得更长远,穆彰阿作为一个大臣,他的地位并非坚不可摧,但作为皇帝,却能主宰任何人的命运。

因此,曾国藩既要获得穆彰阿的帮助,也要和他保持一定距离,我们下一章接着讲解,内容更加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