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小手空空 2020-12-17

  一鸣

  最初的玉玺是由秦始皇嬴政和丞相李斯用和氏璧琢成,印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被后世称为“传国玉玺”,代表“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喻义。秦灭亡后,玉玺被汉传承,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西汉末年,王莽篡正,命其弟安阳侯王舜逼孝元太后王政君也就是王莽的姑姑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掷玉玺于地上,崩破一角,其后王莽用黄金镶补。玉玺曾为孙策所得,最后不知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的皇帝宝玺存世者寥寥无几。唯明清两朝的帝玺有较多遗存,特别是清代,完整地保存下来,绝大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宫。

  到了宋太祖,曾自制“大宋受命之宝”昭示天下,这一做法被后世沿用。作为皇帝的御用之物,宝玺制作时多由皇帝下旨,由内府各作御用工匠完成,要求严格,做工精细,极具皇家雍容华贵特色。

  清入关以前,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皇帝所赐“满洲建州卫印”。皇太极则有两方满文金印。顺治约20方,康熙约120方,雍正204方。这其中,康熙御用“敬天勤民”(图1)玺印,曾拍出9260万港币。雍正帝则刻有“万国咸宁”(图2)一印,语出《周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强调“综括治道无遗,而为君者必如是,然后可谓尽君道”之意。

  到了乾隆时代,乾隆认为玉玺“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十分看重。1746年,乾隆根据《周易太衍》中“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这二十五方印玺便被称为“清二十五宝”,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

  在清代,出现了专门把皇帝玺印制作印谱的做法,尽数收集钤盖,装订成册,称为“宝薮”,以流传后世。

  乾隆有“恋印癖”,一生拥有玺印1800余方,钤用于古今书画之上的也有上千方之多,乃是在书画作品和图书上留存印章最多的皇帝。乾隆帝所用玺印,注重材料的精美,多采用田黄、羊脂白玉、水晶等世间稀罕之物为之,体量极其巨大。有意思的是,同一内容的印文有时多达几十方,如“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宝”(图3)各有63方,“古稀天子”(图4)和“古稀天子之宝”刻过42方。也许在乾隆看来,唯其如此才能与他的太平盛世之气象相匹配。

  除康雍乾三位皇帝印章极有名,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就是慈禧。

  咸丰六年,慈禧太后获得了最早的一枚具有“身份证”性质的银镀金质“懿妃之印”。慈禧最后一枚宝玺为“谥宝”,乃慈禧死后不久刻制的,供奉在太庙中作为祭祀的对象,印文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之宝”,长达27个字。

  众所周知,“御笔”多半是指由皇帝亲自创作的书画、文章等。清末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却使用过许多“御笔之宝”,最大的一方为檀香木交龙纽“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图5),印面达25.3厘米。另外还有一方以寿山石制作的“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图6),印面10.4厘米见方。特别的是,此印纽上端全被凤鸟占据,形成“凤上龙下”的态势,构思奇巧,预示了慈禧虽为皇后,却实有帝王之尊。

  帝后印章有别于文人将印章作为风雅之物,恢复了印章本身的功用,成为权力的象征,一如汉印中占多数的官印。清朝对皇后玺印的形制有着严格规定,配备了一套非常严格的制作程序。皇后玺印只有经过皇后册封典礼方有效力,之后宝玺应置于皇后宫中,以证明其身份和地位。帝后类的印章,因其使用者身份的特殊性,尤具神秘性,材质上自然也占尽天下之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