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仗马,大唐的衰落

 一盏书灯 2020-12-17

大唐

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个让中国人倍感自豪的时代。自618年开国以来,李渊、李世民、武则天在治国、用人、军事等方面都相当灵活务实,唐朝的前100年开局相当好,李隆基继位后,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又持续了三十多年,那时的长安是繁华都市,是世界文化中心,754年唐朝官方统计有1538个县、16829个乡、906万户、5288万人,史称“开元盛世”。

如果一个开放的朝代一直这样美好下去那该多好,思想开放,政治有序,经济发达,万国来朝,各色人等在长安居住着,交融着,每天下午108个坊的酒吧开放着,胡姬在唱,诗人在喝,唐诗诞生在这片热土,文化繁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片盛世景象。

但历史是有客观规律的,总是盛极而衰,唐朝也不例外。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平定战乱后,764年官方人口统计数字只有1690万人,短短十年间,人口减少了68%。唐朝自此一蹶不振,大唐盛世转眼就只在梦中。

为啥?一个安禄山就能搞这么大乱子吗?唐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安史之乱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哪里?前后看完三遍资治通鉴,我认为这个原因和时间点都与李林甫有关。李林甫有这么大破坏力吗?有的。

林甫发迹

李林甫(683-752年), 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奸臣。有的人只是小奸,有的人是大奸,有的影响小,有的影响太大,李林甫属于大奸而又影响特别恶劣的。如果给资治通鉴中的人物排名,我觉得李林甫应该排奸臣榜第一名。为什么这么说,看我细细地捋一捋。

李林甫是李渊堂弟李叔良的曾孙,虽然贵为皇家宗室,李林甫走的却是外戚路线,他抓住武惠妃(武则天侄孙女)想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心思,表达意愿,主动上前,一路升迁。

734年,李林甫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沿用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为正二品(唐代宗前为正三品,后为正二品,),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从二品(李世民后尚书令一职空缺),三省长官即为宰相。尚书省六部尚书为正三品,李林甫此时虽不是正式的宰相,但“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称号有参与政务的权力,也算是事实的宰相了。

“[734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五月,戊子,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立仗马

李隆基在临淄王时有三个儿子,太子瑛(二子)、鄂王瑶(五子)、光王琚(八子),即位后,武惠妃受宠,生了寿王瑁(十八子,原名清)。母以子贵,当娘的哪个不希望亲生儿子当皇上呢,武惠妃有想法,有人就开始给前三个儿子编排故事、告黑状了,“阴结党与”、“指斥至尊”,各种流言蜚语。流言都是根据需要编的,自然都是假的。但李隆基身在山中云深不知处,听说此事后大怒,要废掉这三个儿子。

关键时刻,中书令张九龄坚持立场,以史为鉴,历数晋献公、汉武帝、隋文帝废太子的故事,劝说李隆基要谨慎行事,坚决不同意废太子。当面顶撞,官场大忌,李隆基自然很不高兴。

这时候李林甫感觉机会来了。他是那种不惜一切机会搞钻营的人,管你是真是假,只要对我有利,啥都干。他对人说了段话,“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关键时刻不说话,该管的不管,要你何用!

因为在牛仙客任用、严挺之案件处理等问题上与张九龄意见不同,736年李林甫终于逮住机会,借废太子之事,将正直的张九龄排挤出朝廷,从正二品降为从二品,贬为右丞相(即右仆射),罢政事。

“[736年]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

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任中书令,当上了名正言顺的宰相,可谓意气风发,他对下属说了如下一段话,不小心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

“[736年]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此言一出,谁敢再给皇帝提意见?李渊、李世民多年经营的民主决策氛围被李林甫一下子轻轻地否决了。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什么正衣冠知得失,官员都像那立仗马一样站场面充样子,没有人敢说真话,这个政治生态已然腐朽至极。虽然李隆基有领导责任,但李林甫确实是直接责任,他亲手扼杀了各种不同意见,他是政治生态里传染性最强的病毒。此种意义上讲,李林甫确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罪人。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是没有原因的。正直的人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737年四月,张九龄因曾举荐周子谅受牵连,再次被贬荆州长史,官阶由从二品降为从三品。张九龄这次被贬职后,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再也没人庇护了,随即被冤杀,史称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也。如果李隆基不杀这三个儿子,是不是也没有后来“被太上皇”这茬儿了?历史真是不敢想象。

737年七月,李林甫进爵晋国公,牛仙客进爵豳国公。739年四月,李林甫任吏部尚书兼中书令,牛仙客任兵部尚书兼侍中,这俩人掌管了文武大权。一边张九龄被贬职外放、李隆基三个儿子含冤被杀,一边加官进爵毫不耽误,张九龄如何不惆怅,李林甫何其风光,李隆基又何其荒唐!

口有蜜、腹有剑

人们都喜欢听好听的,好听的话就像嘴里抹了蜜。殊不知,“厚币甘言古人所畏也”,听到别人吹捧你,你应该感到惶恐而不是沾沾自喜。为什么吹捧你?不要只受用,却不知不觉地掉进沟里。李林甫就是当面说好话背后捅刀子的人:

“[742年]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这就是“口蜜腹剑”的典故。可惜人们只喜欢口有蜜,而忘记了腹有剑。

李林甫爱使阴招儿,不管是皇帝中意的人,还是位高权重的人,只要是影响到他发挥作用的,他必然想尽办法陷害,或逼退、或外放、或下狱赐死,直至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为止。

李林甫一直想立武惠妃子寿王李瑁为太子。737年李隆基赐死三个儿子后,此时能影响到李瑁地位的还有忠王李亨(711-762年,又名李玙,李隆基第三子),李林甫虽坚持,但被李隆基轻轻地否决,好在李亨沉得住气,没有出错牌。

738年李亨有险无惊地获得了太子地位,但李林甫仍想尽一切办法陷害他。746年正月十五,太子李亨出游,和大舅子韦坚见了一面,韦坚又和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李亨好友)见了一面,李林甫抓住这个机会,说外戚、边将要谋立太子!好在李隆基有过前面三个儿子案例的惨痛教训,这次选择不张扬此事。太子虽无事,但韦坚和皇甫惟明被贬职,随后被赐死。

还有本来与太子无关,但被李林甫硬扯上关系的,比如李适之、李邕、裴宽、裴敦复等。李适之(694-747年),李承乾的孙子,李世民的曾孙。742年牛仙客薨,李适之任左相(尚书左仆射)兼兵部尚书,与李林甫有矛盾。李林甫利用太子李亨大舅子韦坚一事,编造韦坚与李适之朋党,747年逼李适之自杀。

还有更绝的。有一次李隆基陈乐勤政楼,觉得兵部侍郎卢绚风姿蕴藉,流露出一点“欣赏”的意思:“上目送之,深叹其蕴藉。”就这么个事,李林甫知道后,计上心头,马上跟卢绚底下人交代,让他自动申请去交州、广州补缺,并且说如果嫌路远,那就降职任用。卢绚大惧,请求担任太子宾客或太子詹事,实职变虚职。李林甫觉得这样安排显得太明显,最后任命卢绚为华州刺史。结果卢绚上任没几天,李林甫说他有疾病,不能胜任,仍任太子詹事虚职,“林甫恐乖众望,乃除华州史。到官未几,诬其有疾,州事不理,除詹事、员外、同正。”与卢绚相比,户部侍郎杨慎矜更惨,直接被编瞎话赐死,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总之,李林甫做事太毒了,也太绝了!

野无遗贤

747年,李隆基想招人才,只要有一技之能,都可以直接来长安:“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诣京师。”与常规科举不同,这个是“制举”,由皇帝直接选拔人才。政策是个好政策,但李林甫不这么想,他的逻辑很简单,优秀的人会有独立的意见,选这些人进来议论,自己干的那些事就会被揭穿。

但是这事还不能不办。李林甫很聪明,他先让各个郡县比试、挑选,选出有才能的,送尚书省复试,给这些人考“诗、赋、论”,结果无人及第,也许是题目太难,但这正是李林甫最想要的结果。

[747年] “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李林甫居然能把这件事包装成喜事,上表祝贺,有才能的人都在这了,野无遗贤。这话说得漂亮!他以一人之力冻结了社会阶层流动。

朝中有能力的被害了,朝外上升的通道又被堵住,官场还怎么转?此时唐朝的命运居然让一个李林甫给控制住了。不过话说回来,造成这种局面,只怪李林甫奸诈恐怕也有失客观,毕竟李隆基是主要领导人,要负主要领导责任,李林甫也就是个直接责任。

744年李隆基对高力士说了一段话,自己想“高居无为”,把全部政事交给李林甫处理,高力士规谏,天下威权不能出自别人,李隆基听不进去啊,高力士见李隆基不高兴,赶紧认错,从此不再提建议了。如此看来,高力士是不是也不是那么小人?不但不是小人,而且还很有正义感。只是皇帝混蛋罢了。

“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

坏人未曾得恶报,干尽坏事却善终

李林甫嫉贤妒能到了极致,祸害军队。747年李林甫唯恐王忠嗣因军功入相,指使人编造其与太子谋反,革职查办,最后被贬汉阳太守。当时王忠嗣身兼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方节度使,防御西北吐蕃、突厥,一心为公,责任重大,因一人嫉妒之心,唐朝边防遭受重大损失。

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林甫不然,只要对他个人有用的或者对他无害的,不管是谁,他都亲近。李林甫拉拢安禄山,让他一度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眼看着他势力做大,威胁到朝廷,无动于衷。

李林甫干尽了坏事,他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完全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别说古人之风了,起码的良心都让狗吃了。就这么个坏人,仇家满天下,结局会怎样,他自己不担心吗?

李林甫儿子李岫很惆怅:

[747年] “林甫子岫为将作监,颇以满盈为惧,尝从林甫游后园,指役夫言于林甫曰:「大人久处钧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为此得乎!」林甫不乐曰:「势已如此,将若之何!」”

李林甫也担心自身安全,外出一堆扈从,回家睡觉一夜换好几个床:

“先是,宰相皆以德度自处,不事威势,驺[zōu]从不过数人,士民或不之避。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外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zhòu]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宰相驺从之盛,自林甫始。”

在跟杨国忠斗法之际,752年十一月69岁的李林甫病亡。善终。753年二月杨国忠指使安禄山诬陷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死无对证,李隆基也只好将李林甫当官的子孙流放而已。干了这么多坏事,与历代宰相相比,李林甫成功软着陆。子孙的结局也算是好的,至少保住了性命。

755年安禄山造反,大唐兵败如山,动荡的历史开场了。

风雨如晦,不见鸡鸣。大唐由盛转衰,天子多次被逐出长安,割据藩镇坐大,中央集权式微,唐朝此后150年的历史很是无奈。不知能征善战的李世民,见此此不肖子孙们所处的境地又作何想?

#资治通鉴# #唐朝# #李隆基# #历史# #李林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