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世 ——《伍子胥列传》导读书

 hhucxq 2020-12-17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世

——伍子胥列传

[导读]

本文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主要记录三件事:一是伍子胥与楚结仇逃往吴国,二是伍子胥助公子光夺取王位、成就霸业以及替父兄雪仇,三是伍子胥为宰嚭所谗被赐死。

整个传记所涉及人物、事件、国家众多,但太史公以伍子胥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以结仇奔吴、攻楚雪仇、被谗身亡贯穿,人物事件井然,杂而不乱,很能体现太史公强大的叙事能力。如伍子胥奔吴,涉及人物,王族有楚平王、太子建、建子胜,大臣有伍奢、费无忌、司马奋扬及伍奢两子伍尚与伍员;涉及的国家有楚国、秦国、蔡国、宋国、郑国、晋国、吴国;涉及的矛盾有楚平王与太子健的矛盾、伍奢与费无忌的矛盾、太子建与郑国和晋国的矛盾等;最后的结果是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话为了秦女把太子健赶跑,费无忌为斩草除根将伍奢与其长子伍尚杀了,太子健为自己利益出卖郑国讨好晋国最后为郑定公所杀,伍子胥逃往吴国立志为父兄复仇等。

本文文学之笔表现突出,主要表现在伍子胥、费无忌和宰嚭三人身上。

伍奢被囚,费无忌“以其父质而召”伍尚、伍员两兄弟,言“来,吾生汝父;不,今杀奢也”。兄弟俩均知这是“诈召二子”,但恰如伍奢所言“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则戾忍(讠句)……其势必不来”,所以伍员直言“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死,无为也”。他不仅看清形势,且能忍受,就小耻而成大事。所以,他不仅不听楚王之召,且使者来捕,他“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后与太子建之宋、之郑、之晋,建死后又与建子胜之吴,哪怕因疾而“中道乞食”,也从未屈服。复仇的火焰在胸中燃烧,他可以承受一切困苦。伍子胥的怒火有多旺?在吴终于攻下楚都郢后,他未找到昭王,就“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对于申包胥“子之报仇,其以甚乎”的指责,他坦然以“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以回报。难怪乎太史公亦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仇深而能忍,深仇而能报,子胥亦大义而凛然。

费无忌这小人颇有特色。为“自媚于平王”,他把物色给太子建的秦女献给平王,挑起楚王与太子的矛盾;担心平王死后太子杀自己,又在平王面前不遗余力地“谗太子建”:“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当伍奢提醒平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费无忌又将怒火迁向伍奢,不仅要杀伍奢,且要杀其二子,所谓“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三件事,将费无忌这一谗臣小人刻画的淋漓尽致。

伯嚭和伍子胥一样,与楚有深仇大恨,他的祖父伯州犁就是被楚杀害的,他也因此而奔吴。但他身上没有复仇火焰,只有对财富和权势的贪欲。吴王夫差继位之后,他一方面极力的迎合吴王,一方面收受各方贿赂。于是越王勾践“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虽有伍子胥“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的谏言,最后吴王还是“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吴王欲伐齐,伍子谏再以“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进谏,得来的是“益疏子胥之谋”;另一方面,太宰嚭毫无顾忌地接爱越王勾践送来的“重宝”,然后“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而吴王“信嚭之计”。伍子胥“越,腹心之病”“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等言论,不仅吴王不听,且成为伯嚭攻击的对象:伍子胥“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谋”,加之伍子胥“属其子于齐鲍牧”,在太宰嚭口中就是“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提醒吴王“愿王早图之”。然后,“属镂之剑”便赐伍子胥,“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的狠话便出来了。对权力与财富的贪欲让他害忠义而迎合吴王,可惜最后与吴国一同灭亡——勾践灭吴之后对宰嚭这个“恩人”毫不感恩,“诛太宰嚭,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得赂,与己比周也”。

伍子胥、费无忌、宰嚭这三个形象着墨多且丰满,整个传记几点勾画的人,也特色鲜明。如寥寥数句的司马奋扬,仅“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数句,其忠义形象亦扑面而来。与白公一起作乱的石乞,不言白公尸体所在,坦然“事成为卿,不成而烹,固其职也”,其忠义可见。渡伍子胥过江的渔父,子胥赠以百金之剑,他回以“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急人之困的义士形象便出。三两笔写人,让人过目不忘,这是太史公的本事。

另外,历史颇有相似处,或者互相承袭之处。如吴王阖闾病创将死时,对太子夫差说:“尔忘句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大类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记晋王将终时以三矢赠庄宗时所言“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伍子胥将平王尸体挖掘出来鞭击三百,申包胥对他加以指责,他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后世主父偃由贫困而至中大夫之后,有人说他“太横”,他回道:“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是主父偃借用伍子胥的话,还是相同的境遇有相同的心理?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