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传记都没有的普通人李萼,如何助大唐忠臣颜真卿大破安史叛军?

 读史思悟 2020-12-17
来者不善
756年,唐朝平原太守颜真卿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此时国土沦陷、安禄山称帝,小伙子冒险上门显然是“来者不善”。果然,这位名叫李萼的青年自称来自清河郡,一开口便向颜真卿讨要救兵。 
想从叛军环伺的平原郡讨救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是渲染一下清河郡的危急形势,卖卖惨上演一出“申包胥哭秦庭”换取同情,还是用国家大义和精忠报国的情怀来感动颜真卿呢? 

一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
谁知道,李萼两条路都没选,而是直接说道:“您率先倡导大义,河北各郡都把您当作长城来依靠。清河郡是您的西邻,国家平时把江淮、河南的钱财布帛汇聚在那里供养北方大军,称之为‘天下北库’。” 
那么,清河郡的积蓄有多少呢?李萼娓娓道来:“现在清河郡有布300多万匹、绸缎80多万匹、钱30多万缗、粮食30多万斛。况且从前,在讨伐阿史那默啜可汗的时候,铠甲、兵器都储存在清河郡的库房里,数量有50多万件!” 
“更何况,清河郡户口7万,人口10余万。我估计财富之丰厚是平原郡的三倍,兵力也是平原郡的两倍。您如果能借给他们士兵,安抚百姓、妥善治理,把这两个郡作为核心根据地,那么其他郡就会像四肢一样,都能随您的想法来差遣了!”

婉言谢绝
清河郡的财富、装备和兵源确实吸引势单力薄的颜真卿,但他非常谨慎地客观存在的困难讲了出来:“平原郡的部队都是募集而来的新兵,还没经过训练,自保都困难,哪有能力帮助相邻的郡?” 
不过,颜真卿没有把回绝的话说死,给李萼留了些余地:“尽管如此,我不妨假设,如果真的把军队借给你,你会怎么做?” 

《祭侄文稿》背后是颜氏家族抵抗叛军的血泪
谁知李萼没接话茬,反而说道:“清河郡派我前来找您,并非自身实力不足,要靠您的部队去抗敌,主要是希望了解您这位大贤人的道义。可今天看您并没有坚定的决心,我哪敢仓促讲出我的计划呢?” 
这一番既谨慎,又吊人胃口的话吸引了颜真卿的注意力,令他颇感奇异,觉得李萼有些门道。但是,在颜真卿意动时,郡中的官员们纷纷反对。颜真卿没办法说服他们,只好拒绝了李萼。

形势逆转
李萼见状却并不气馁。回到馆驿之后,他给颜真卿写了封信,下了一剂猛药:“清河郡抵抗叛军,效忠朝廷,献出钱粮军械来供应您的军队,您却拒绝接纳,心怀疑虑。我回去之后,清河郡不可能孤立于您和安禄山叛军两方之外,必然要投靠其中一方,恐怕将会成为您西面的强敌,到时候您能不后悔吗?” 
颜真卿看了信,顿时大惊失色:要是清河郡投了安禄山,那可就麻烦了!他急忙亲自赶到驿馆拜访李萼,不仅派了兵,还礼送他到边境。临别,颜真卿问道:“部队已经出发了,能否告诉我你要怎么做?” 

此时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称帝
李萼说:“听说朝廷派上党郡长史程千里,率精兵十万人出崞口讨伐叛军。叛军据险顽抗,使他们无法推进。我准备先派兵攻打魏郡,抓住安禄山委任的太守袁知泰,迎回前任太守司马垂,让他成为河北道西南地区的主帅。” 
“然后再分兵打通崞口,使程千里进军河北,随即讨伐汲郡、邺郡以北还没有归降的郡县。随后,平原、清河两郡率领盟军,聚兵十万南下孟津,分兵沿着黄河据守要害地区,切断安禄山叛军北逃的退路。” 
最后,李萼信心满满地说:“我估计东进讨贼的官军不下二十万,西进的河南义军也不少于十万。您只要上表请求朝廷坚守不出战,一个多月时间里,叛军定会出现内乱崩溃的大变。” 

李萼的计划暗合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
颜真卿听完不禁叫好。他立刻命派部下率军会合清河、博平郡的士兵共同在堂邑西南驻防。叛军魏郡太守袁知泰见状,派出大将带着两万多大军杀了过来。结果,三郡联军与叛军从早奋战到晚,把昔日横扫河北的叛军打得大败,歼灭一万多人,缴获无数。 
败报传到魏郡,袁知泰心惊胆裂,仓惶逃往汲郡,紧随其后的三郡联军乘势收复了魏郡。一时间,联军声威大振,大唐在河北的形势大为好转。

民间高手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这位使者李萼只是一名事迹寥寥的民间人士,却在国家危难时崭露头角。面对当面借兵遭拒的困境,他又用书信讲出了不派援军的严重后果,给颜真卿敲响了警钟,成功讨得了援军。 
那么,李萼为何不开篇就讲出缺乏援军的后果呢?或许,他是考虑到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述此事会显得有咄咄逼人、危言耸听,如果语气再严厉一些,还可能引起抵触情绪,导致借兵彻底失败。 
更何况,如果李萼当场暗示“投敌”,也会被有心人说成“用投靠叛军的说法来威胁忠臣”,甚至成为有投敌意图的一大罪证,害了自己乃至整个清河郡。 

书信是更私密也更委婉的交流方式
而用书信这种相对私密的方式劝告,不仅可以避免过激情绪,留出理性思考的空间,还可以规避遭到诬告和迫害的风险。此外,他只在私下把作战计划讲给颜真卿,也展现了他的谨慎:谁知道在场者之中有没有卧底和潜在的叛徒呢?唯有首倡大义的颜真卿才值得信任。 
更令人称奇的是,李萼的作战方案与此后李光弼等名将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还考虑到了朝廷的行动。只可惜,后来唐玄宗没有采纳,致使长安沦陷、平叛受挫。

结语
现在关心国家大事、热衷“指点江山”的平凡大众为数不少,常常被嘲讽“卡上没几位数,心里却装着古今中外”。不过,李萼便是个连传记都没有的平凡人。他如果平日对国家大事和周边形势毫不关心,又如何能在“安史之乱”中建言献策、报效国家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