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感记录神器 flomo,完胜文件传输助手!

 树悲风 2020-12-18


我很痛苦。

我的脑子里,时常一秒钟冒出两三个想法。

我是个强迫症,想法这么多,一定要一个个去调研、想通。

可是当我在研究想法 1 的时候,又衍生了想法 3、4、5,于是就把想法 2 给忘了。

所以对我来说,记录忽如其来的灵感、想法很重要。

并且这个记录工具,必须能让我集中在记录信息和思考本身,而不让我从排版、起标题上分心。

我尝试过很多笔记软件,但对于记录灵感、想法这类相对零散独立内容:

  • 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石墨显得太重

  • Notion 显得太花

  • 微信笔记入口有些深

  • 备忘录、幕布足够极简,但记录不够迅速,需要启动 app 或者定位记录文档的时间

我需要的是一款足够轻量编辑极简即时启动的记录工具。

于是,和很多人一样,我投奔了微信「文件传输助手」的怀抱。

随着发给文件传输助手的消息越来越多,所有的文字、链接、图片、音视频混杂在一起。

我发现回溯整理的成本巨大,并且整理出的想法没有分类、缺乏关联

这难不倒我。

于是,我通过微信的「面对面建群」功能,建了超过 10 个只有我一人的群(部分如下图)。

通过不同的群名称,我将这些群初步进行了分类。当我有不同类型的灵感或想法,便会分别记录在这些群里。

但这种方案也有不少问题:

  • 分类问题:无法对群内信息进行细分、关联;添加新分类(群)至少需要 4 次点击,不及时

  • 易用问题:如果某个想法同时适用于多个群,得重复粘贴多次

  • 导出备份问题:手动导出很麻烦;万一微信被清理或者手机掉水里,这些记录的想法就丢失了

问题虽存在,但已不是最痛点。

我一度以为这十几个孤独的群会伴随着我一直走下去了,直到不久前,我遇到了这些群的完美替代品——灵感记录神器 flomo。 

1

    flomo 介绍

flomo 是一款最近在「即刻」app 上大火的碎片想法/灵感在线记录工具,目前产品在开放内测阶段。

flomo = flow + memo(即笔记),我理解为「记录心流的备忘录」。

这里的「心流」,可以是你脑海中突然出现的灵感、想法或问题,也可以是你偶然遇见的一段喜欢的句子、精彩的论述、启发人的观点。

总之,只要是相对零散突然产生碎片内容,都非常适合用 flomo 来记录。

flomo 的电脑端和手机端首页
(图来自 flomo 官网)

如上图,flomo 的界面十分简洁清爽,虽是极简风,却也不输审美。

电脑端的左上方是记录 memo 的成就回顾。通过类似 GitHub 热力图的小绿框(12 列 7 行),展示最近 12 周每周 7 天记录的 memo 量。

左下方是标签列表,提供简单的分类索引。

右侧的输入框也是极简风格,支持快速添加话题标签 #、列表和图片,以及简单的加粗、斜体功能。

另外,除了从网页端 app 的输入框输入,flomo 还开通了个微信服务号,支持直接从服务号输入框发送 memo 到后台。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功能,从此,好的灵感与想法终于不会淹没在「文件传输助手」和微信单人群了。

2

    flomo 的定位

定位 1:不追求记录得更好,只追求记录得更多。

这是 flomo 区别于其他笔记软件的的核心定位。这也决定了 flomo 的两个核心设计点:

  • 极简记录:如文件传输助手般的无压力记录体验,将记录的成本减至最低

    通过微信服务号对话框或网页端 app 输入框记录,没有花里胡哨的排版和编辑样式,让人集中在信息背后的思考上,而不是信息展示的美观上

  • 轻松分类:直接添加话题标签 # 或者新建批注进行分类

    - 笔记分类再也不用新建文件夹/文件了,直接输入「#分类/子分类」便可完成笔记的次级分类
    - 支持在 memo 下做批注,在一系列的批注中,慢慢补足、完善原来的想法

定位 2:只有汇少成多,知识管理才有意义,才能在无数的碎片想法中,挖掘出自己都没有察觉的规律和价值。

flomo 提供每日回顾、随机漫步等回顾功能,帮助用户在过往的想法中寻找更多联系、挖掘更多价值。

flomo 的「随机漫步」功能

3

    我如何使用 flomo

从我大一开始,班主任便一直叮嘱我们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PKM),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无奈,试用了多款笔记软件,最终皆败在了记录的门槛上。

如今我已进入职场,不由得惋惜,这些年来,有多少好的想法和知识遗失在记忆的深处。

不过,正如我将我所有的单人微信群迁移到了 flomo 并优化了分类:

从这里开始,我可以借 flomo 一步步打造个人知识系统:

  1. 建骨架

    在记录的过程中,慢慢完善、优化一级分类标签,搭建知识的框架

  2. 填血肉

    有了框架,无论是内心的想法,还是外部的信息,皆可对号入座

  3. 生神经

    记录越多,联系则越多;借助批注回顾功能,或许能一瞥脑中混沌的知识系统中,奇妙的联系

  4. 立活人

    试想,若每日记录所思所想所学(前提:记录门槛降至最低),三年后的 flomo,是什么?——是三年间脑中神经的现实映射,是活生生的自己,简直就是一部认知迭代升级史啊

除了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我还在用 flomo 做产品项目和文章写作的想法收集池

当有了个初步的项目/文章想法,我便会开一个新的标签,比如 #项目/xxx#写作/xxx

之后,每当有了相关灵感,便第一时间在微信服务号里发送带该标签的新 memo。

4

    更多使用场景

我在即刻上逛了逛,发现大家使用 flomo 的场景还有很多。

我总结在此,希望给读者们更多的启发。

哪些情况下用 flomo:

  • 每日个人复盘、自省自问

  • 写工作日报:开个新标签,一天一张小卡片,不用画图做表,纯粹写就完事了

  • 生活灵感: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用什么,事无巨细皆可记

  • 收集生活、工作中的小庆幸:好看的图片、花艺等;心动的文案、设计;有创意的活动等

  • 记播客笔记:播客用两倍速播放,第一遍用 flomo 记下能留下印象的点,当晚基于笔记通过二次批注做复盘,学习效率超群!

  • 读书笔记

  • 收集沙雕烂梗等等

发现了没?

生活、工作中的任何碎片化内容,似乎都适合用 flomo 来记录。

flomo 与当今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看起来无比契合。

不过说到底,flomo 还是一个全新的产品,诞生不过数月。

flomo 现在就如一张白纸,具体如何画,全凭各位看官自己探索。

而对于未来,我想,即便是 flomo 的设计者少楠老师,可能也无法确定:几年后,当个人的 memo 数量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时,产品的形态会是怎样,这个想法库对个人意味着什么,大家届时又会如何使用 flomo。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我很期待与 flomo 一起同行至那一天。

5

    笔记工具 or 思维工具

今年 10 月 21 号,我发布了这个公众号的第一篇原创文章。

今天这篇,是我的第七篇原创文章。

写作对我来说,仍是件痛苦、纠结的事情。我还在努力探索写作的最佳方法论。

前些日子,我读到少楠老师分享的一段话:

幼稚的写作过程开始于一个大致的想法 + 一张空白的纸

成熟的写作应该是编辑而非从零创作,而大纲其实已经在日常记录中

避免那种凭空创造,而是找到相关的记录

当下令我茅塞顿开。

所有优质、高效的写作,都应该是热启动,而非冷启动。

我最应该找的,不是写作的最佳方法,而是让我轻松记录每一刻灵感、热启动写作的最佳工具。

flomo,我想便是它了。

而在我的使用场景里,flomo 不再是一款笔记工具,而是一款思维工具

当我记下一个个 memo、留下一条条批注,就是完善论点、积累论据、整理论述逻辑的过程。

记录越多,思考越多。

最终的输出(口头或笔头形式),便越清晰、高效、完善。

与诸君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