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鉴‖刘佳齐《美与追寻——日本画圣的唐招提寺之路》

 甘宁界 2020-12-18


品鉴‖刘佳齐美与追寻——日本画圣的唐招提寺之路

 美与追寻

——日本画圣的唐招提寺之路


刘佳齐

昭和四十六年(1971),时任唐招提寺长老的森本孝顺向当时声名远扬的日本画圣东山魁夷发出了修缮唐招提寺寺宇,为御影堂做隔扇画绘制的邀约。这座古寺由中国唐朝鉴真法师修建,因年代弥远,修缮和绘制难度极大,可能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才能竣工,但东山魁夷却干脆利落的同意了,他回答道:“鉴真法师东渡日本,前后有十二年时间。历尽船只颠簸,漂流的非同一般的苦难,直到双目失明方来到日本的事迹,使对宗教一无所知的我,也受到了深深的感动。而他对中日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深远贡献以及给日本人所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我为之动容,虽然担心自已不能胜任,但还是下定决心承接隔扇画的制作。”从那时起,东山魁夷便开始了通往唐招提寺的创作之路。

山云·涛声

东山魁夷思索着鉴真法师独自坐在残阳夕照的庙宇中,远眺暮色群山和清澄的天空的模样,斟酌着该如何为供奉鉴真和尚的御影堂创作隔扇画。他想,日本最著名的风景构图的两大要素是山与海,在这个岛国之上,山与海无处不在。而鉴真法师东渡日本时,船只飘荡在浪涛汹涌的的大海之上,经历无数苦难,又曾不幸流落至海南岛的南端,期间不知翻越了多少崇山峻岭。他要以山来比喻鉴真法师的道高德重,以海来比喻他的百折不回。

但言之易,行之难,想要创作出理想的画作并非易事。于是,东山魁夷开始遍访日本各地,追寻鉴真法师生前的足迹,寻求画作的灵感。他伶俜一身的漫游于日本各地,在钟声飘漾的城街巷道驻足思忖鉴真法师如何将中国盛唐的佛学讲授给日本弟子,也在雾霭流泻的海滨上临摹过那些僧侣的影像。那个年代的日本宛如童话世界,每一寸原野都充斥着绝妙的取景之地,但作为画家的他总是难以捕捉到洞悉一切时通畅的灵感。而对于地上的生命来说,一天的结束就预示着明天又是新的生命的开始,时光如箭影般飞快地穿梭,这让东山魁夷倍感焦虑,直到他旅行结束回到唐招提寺的那一天才得到改变。光阴荏苒,如今时过境迁,这座古寺只有幽静一片,而就在他踱步来到御影堂鉴真和尚雕像前时,他彷佛看到鉴真和尚在饱经风霜来到日本后,内心充满背井离乡的陌生感与思念故乡情感交织下,慢慢的融入悟谛世界的身影。那一刻,他突然顿悟,如果没有人的情感作为基础,又怎么可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呢?

终于在历时四年的游历之后,东山魁夷于19755月完成了《山云》和《涛声》的创作,画中萦绕着大自然的呼吸和跳动,凝结了鲜活的生命感,以山和海表达对于鉴真法师的崇意,观者无不为之动容。而在东山魁夷看来,风景就是人心中的祈愿,更是鉴真法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与中国的邂逅

但唐招提寺的隔扇画的创作道路之旅仍然是艰巨的,总共68面隔扇画也只完成了一小部分。飞机穿过云层,覆盖着白雪的崇山峻岭出现了。在它们的脚下赤褐色的低矮山峦起伏,将无数的山谷刻成皱壁,简直就像展开一件巨大衣裳的下摆。此时的东山魁夷坐在飞机中,而在他脚下的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便是中国。因为之前创作对于人和自然理念的醒悟,他开始前往鉴真和尚的故乡中国寻求灵感。

在这次旅程启程之前,他便思考着尝试使用水墨画为主作风景写生,不仅因为水墨画是中国国画的代表,更缘于对鉴真和尚故乡的崇高敬意,希望他在天之灵能够感到欣慰和亲切。而到达中国的那一刻,他便被这里的风景所折服,他说“当我抚触中国风景的一瞬间,我就感到还是用水墨作画容易捕捉其印象!”是啊,在广袤的悠悠中国大地中,诞生的雄伟风景和大陆性风土所拥有的肃穆庄严,美轮美奂,强烈地映照着每个来访者的心灵深处,给予他们持久的震撼。他从北京出发,穿梭过垂柳婆娑的扬州烟雨,探访唐代大明寺的遗址,法净寺。这里供奉着鉴真法师的木雕像,是他曾经传授律学的讲所。而东山魁夷看到木雕像的那一瞬间,仿佛看到了一千二百年前,鉴真和尚执着于东渡讲戒的身影,他在纪念堂为此焚香,顶礼膜拜。之后途中路过奇峰怪石的桂林月夜,航行在朝雾弥漫的太湖,沿着漓江清澈的水域顺流而下,内心对于沿途风光的一望无垠和中国旖旎大地的感触经久不息的充盈在他的脑海里,他开始陆续的往返于中国与日本之间寻求创作灵感。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东部到西北的边陲。他眼中的中国不仅有南方水乡河湖山谷树木蓊郁的温柔韵律,也有北方覆盖千年积雪的天山山脉与横亘于赤色大地的准葛尔盆地的奇观异景。在他饱尝了这些自然之感后,便开始为其隔扇画的创作寻觅意义。之前《山云》,《涛声》的创作是为了慰藉双目失明依然坚持东渡日本讲戒的鉴真法师的在天之灵。那么接下来的创作便要眷注于中国山水风景对于鉴真法师的内心之感。

“御影堂供奉着鉴真法师的雕像,他从中国远渡重洋而来,内心应该非常思念家乡的山水,如果不画上鉴真法师的故乡风景,那就没有意义了。”东山魁夷忖量道,在他看来,他成长在东西方的结合点上,对异国的憧憬和对故乡的依恋是一生的宿命。而鉴真法师的脚步无论停驻在中国还是日本,心中仍有对于故乡的怀恋。于是他选取了心中契合鉴真法师生活时代的取景地,扬州,桂林,黄山。创作出了《扬州熏风》,《桂林月宵》和《黄山晓云》三组主题隔画扇。这些画以水墨为基底,传神的将鉴真法师故乡的风景带到了日本唐招提寺之中。后人常评价它们“给走入者(观众)以安逸,给离去者(鉴真法师)以幸福。”

至此,隔扇画的创作业已接近尾声,只剩坐龛内部的绘制这是与鉴真法师最接近的位置,是供奉鉴真法师的阁间,意义尤为重要,应该最大限度的展现其深邃的精神面貌那该如何去展现呢

他的脑海浮现着恩师和故人的话,那些“不生不灭,自在解脱。信法由天,天法合一。”的佛理僧言,想象着鉴真法师是如何站在思想的极峰上,独自承受旷野的荒凉阒寂,为众人讲授佛学,为他们开明致慧,带他们走向极乐世界的。但东山魁夷眼中的鉴真和尚不仅仅是他登上山顶时的光辉与高峻,还包含着他从山脚下如普通人一样仰望山顶时的那份谦虚与钦慕。这是他在中国旅行时得到的灵感,在中国北方干燥皲裂土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他们顶着烈日晴空,孜孜不倦的植树造林,变荒地为禾田,不断地把沙漠渲染成绿洲,而鉴真法师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虔诚的在中日的山与海之间做着相同的事呢?于是他以仰视的角度创作了《瑞光》这一收官之作。画中明月辉映,山峰巍峨坚挺与海洋幽蓝静谧交织于深夜之中。他说:“我认为一切伟大的人,都具有他固有的世界。且不论他的世界宽与窄,深与浅,展开的还是萎缩的,总之必须是将坚定信念表现在其世界之中。”鉴真法师就是这样的人,他坚定的信念如山峰高耸,深邃的思想如大海汪洋,但又如同月光一样坚定的为世人照亮黑夜。当我们面对这位老人时,抑或看到东山魁夷的隔扇画时,脑海中的景象和对于鉴真法师的向往便会油然而生。

如今唐招提寺鉴真法师的故事随着东山魁夷隔扇画世界各地的展览被众人所熟知,然而很多的年轻人却也持续的在遗忘这些伟大的人和我们的祖先。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愿与祖先“共眠”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而没有对于人的感动就没有对自然的感动,日本画圣东山魁夷便是怀着这样澄澈的心意,向远隔千载的这样一位为中日文化和友谊作出贡献的老人发出了最虔诚的呼应,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日本画师的匠人精神,更有对于故人和世界的思量。

谨以此文致敬唐招提寺鉴真法师及日本画圣东山魁夷。

作者简介:刘佳齐,现就读于吉林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