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

 yxzxyz15 2020-12-18

“这个可以有,兼顾了环保和便民”“时间更加合理,区域更加科学”“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这很洛阳”……2020年12月7日以来,河南洛阳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调整持续引发热议,被广大网友以“很人性化”点赞回应。

最近,河南信阳、商丘、周口等多地均对限行政策做了调整,洛阳可谓反应最为及时,且调整范围最广。2020年12月5日傍晚官宣限行,7日上午作出调整:从“早七晚九”到“早八晚七”,从“伊滨限行”到“不限伊滨”,而且7日、8日为限行执行缓冲期,公安交警部门以纠正、宣传、教育为主,对违反禁限行的车辆不予抓拍。这背后,正是对群众关切的回应,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限行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应当看到,依法依规实施机动车限行措施,说到底,是为了减少尾气排放,还城市一片蓝天,还百姓一份清新。2019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洛阳秋冬季细颗粒物(PM2.5)来源进行了精细化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污染是重要来源。专家研判,2020年12月洛阳市整体气象扩散条件较差,将出现连续性轻中度污染,部分时段可达重度污染,限行势在必行。但是,怎么限,能不能把限行给群众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既要蓝天白云,又要百姓便利,考验的不仅仅是智慧与能力。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不论什么政策举措,如果实施中老百姓有意见,该调整就要调整。毕竟,老百姓的难点痛点就是工作的着力点,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绝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实中,很多政策的制定实施,本身就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敢于从“尖锐声”中听出诉求,善于从“大白话”里发现问题,然后在探寻问题症结、谋划思路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上多下功夫,就能赢得更大的理解与支持。

事实上,这几年,从快速路、地铁等重大城建项目建设坚持“开门办规划”,到谋划民生实事广泛听取来自基层“沾泥土、带露珠”的意见,洛阳市在听取民意民声上有过不少有益探索,赢得了广泛好评。这启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不能忘了“为了谁”,都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从而更好地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前不久,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强调要“更多倾听基层呼声”“把工作谋到群众心坎上”。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能换来百姓更多的笑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