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刚噩耗传来:中国巨星陨落!

 华人星光 2020-12-18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刚刚传来噩耗,

一代大师冯端逝世,

我们又失去了一位脊梁,一位巨星!

冯端和他的家族,

是中国科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顶天立地,

可以说冯端先生,

是士人最后的风骨。

和中国近代所有名门望族相比,

冯氏,

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家庭。

他的父亲冯祖培,1904年考中秀才,

看似身有功名,

但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其实并无出路,

但冯祖培的志气,却令人震撼,

他虽没办法给这个家庭带来荣华富贵,

却给他们留下了芸签满架、一室书香!

1923年6月11日,

冯家最小的儿子出生了,

取名时适逢端午佳节,

父亲便为他取名为“端”,

希望他能端端正正做人,

而他,从来没有辜负这个”端“字。

他出生后不久,

父亲便立下诗书传家的规矩,

冯家三子一女:

冯焕,冯慧,冯康,冯端,

在父亲引导下,个个胸怀天地。

家庭环境,

播下影响冯端一生的文化种子,

书香门第走出的他,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左起,冯康、冯端

抗战的时代洪流中,

冯家兄妹成为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大哥冯焕、二哥冯康随校西迁重庆;

姐姐冯慧,

随浙江大学历迁江西、广西、贵州;

而冯端则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

他的导师,便是赵忠尧,

赵先生在中大物理系第一个用全英文,

讲授原子核物理学这门课。

物理学业艰难学成不易,

入学时班上物理系的同学有十多个,

最后坚持读完四年大学毕业的仅沙频之、

赵文桐与冯端三人。

而谁也不曾料想,

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冯家四兄妹,

竟创造出,

被科学界传为佳话的“冯氏传奇”。

左起,冯焕、冯慧、冯康、冯端

长兄冯焕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

毕业后作为高级工程师,

终身任职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姐姐冯慧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与中科院院士、

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结为夫妻;

二兄冯康中科院院士,

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

在我国“两弹一星”的事业中,

冯康正是隐藏最深的大功臣。

冯康曾亲身参与原子弹研发,

利用当时国内仅有的两台计算机,

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原子弹设计海量计算。

可以说,没有这些数据,

中国试爆第一枚原子弹,

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而冯端年纪最小,

但取得的成果同样伟大!

1946年,他毕业时

系主任、核物理学家赵忠尧说“你留下来吧!”

这一留,便是七十载。

此后,尽受家庭熏陶的冯端,

满怀热血,开始在中华科学史上,

书写下最辉煌的篇章!

当时我国金属物理技术落后,

研发困难重重,

而冯端硬是在一片空白中,

凭借不懈努力结出累累硕果,

他创造性发明了,

“浸蚀法和位错观察技术。”

设计研制出,

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

研发出钼、钨单晶体,

而这些金属正是用于,

制造导弹等武器的最核心材料,

因为他,我国国防力量空前提高,

走出最关键的一步!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是他科研的基调。

没有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

他就因陋就简,

创造性地发展浸蚀法和位错观察技术。

56岁,

为了弥补过去损失的时光,

冯端重新上路,以惊人毅力,

肩挑起更重更大的担子!

1970年,他通过实验论证了,

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

有关非线性光学的设想;

1990年,他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

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十年奋战,科学界他已经成泰斗,

但他骨子里的书香,刚刚开始迸发!

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

被誉为国内金属物理的“圣经”;

他主持编撰的《材料科学导论》

实现了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

他主编的《固体物理学大辞典》

确立了中国固体物理学词汇体系......

岁月荏苒,他已经80高龄仍笔耕不辍,

他要将毕生科研经验留给后辈,

“冯先生每天一睁眼就看书、写书,

从清晨到黄昏,手不释卷。”

在他91岁之际,

与合作者金国钧教授耗时20年,

长达170万字两卷本

《凝聚态物理学》问世了!

于渌院士评价道:

“凝聚态物理是一座迷宫,

年轻学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标,

这本书勾画了一幅准确、详尽的地图。”

这是为我国科学立言的不朽巨作!

而在学生眼中,

这位高山仰止的物理学泰斗,

是一位谦虚开明的老师。

学生李齐跟随冯端50多年,

他说:“恩师记忆力惊人,

每次都准确告诉我图书馆某一层某本杂志,

有参考价值,有时甚至精确到第几页。”

他为我国物理学界培养的青年精英,

已经难记其数,

在他过寿时,门下弟子近20位院士、

百位青年精英齐聚南京,

为这位凝聚态物理学宗师祝寿。

如今,由他开创的,

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被英国《自然》杂志列为,

“已接近世界级水平”的两个科研机构之一,

被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列为中国大陆实验室榜首。

大哥冯焕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

他和二哥冯康,

1980年同时当选院士,

一个贫苦之家竟走出三位院士,

这在中国科学史上还属头一次,

冯氏,从此成为中国科学界,

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2011年,

中科院紫金山将国际编号,

为18770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冯端星”,

他是科学界闪亮的巨星,

而他心中最亮的星,则是妻子陈廉方。

天上的星,是我的名字;

心中的星,是你的名字。

50年代相识之初,

他送给陈廉方的礼物,就是两本诗集:

穆旦翻译的普希金《青铜骑士》,

和何其芳诗集《夜歌和白天的歌》。

1955年,他给陈廉方的定情之诗,

迄今读来让人心旌摇荡: 

为什么又让忧郁的思想重染上你这素朴的心?

为什么对于我们幸福的远景还有一些怀疑?不敢完全相信。

幽静的妹妹,温淑的爱人,我心里永远珍藏着你纯洁的形象。

如果没有了你,我的生命所剩下的只是一片空虚和荒凉。

不论是寒风中,望着树叶凋落,或是脚踩过,满积着白雪的街巷。

只要我一想到了你,心里就充满了和煦的阳光。

冯端和陈廉方结婚照

因诗结缘,

从相恋到结婚后,每逢重要的节日,

冯端都要写诗庆贺,

在美国访问,

他写下“异域风雨夜,客枕相思涌。

遂令闺中妇,潜入游子梦。”

1990年结婚纪念日之际,

他从北京寄来相思:“

“人海茫茫觅知音,欲寻佳丽结同心。

甚喜卿卿具慧眼,能识璞玉藏纯晶。”

2005年春游天目湖,

冯端即兴作《庆金婚》一首:

“长忆人间四月天,樱花垂柳记良缘。

五十年后牵手游,皓首深情似当年。”

60多年里,

他给太太写下了不计其数的情诗,

陈廉方则用一只红色小皮箱,

完好地保存了先生的所有作品。

打开箱子,最长的一封,

是1989年冯端从苏联寄回的,足足七页纸,

还有的情诗有两三份手稿,

陈廉方解释道:“如果觉得写得不好,

冯先生会一遍遍重写,

挑最好的一首寄出。”

伉俪情深,

不禁让人想起那首《从前慢》,

六十六年风雨路,唯许深情共白头,

像诗一样浪漫,像石一样忠诚,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随着时光的消逝,

冯焕,冯慧,冯康,

三位科研巨人相继离世,

“第一名门”只剩下冯端先生一人在世,

可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15日,

一代巨星陨落:

98岁的冯端先生悄然离去!

一身肝胆尽许国,

冯氏四兄妹,在天堂团聚,

在世间,留下残缺的拱弧;

在天上,团聚完美的浑圆。

逝者如斯,抚今追昔,

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

在冯端先生身上,

凝聚着冯氏一门的家风。

他们书写的,

是一个家族的书香骨气,高风亮节,

是中国最后士人的风骨,担当,

更是一份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

这样的家庭,

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

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今天,沉痛送别冯端先生,

向冯氏坦荡热血的风骨,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