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甄嬛传》为什么多次引用《郑伯克段于鄢》?

 芹草草 2020-12-18

《甄嬛传》之所以经典,除了剧情、演技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剧中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古诗文,增加了电视剧的文化内涵。这不仅适应了文化复兴的趋势,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文化上的自信。

而且这些古诗文,并不生僻,许多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对这些诗文都很熟悉。而这些古诗文也不会给一般观众造成观看时的困难。

在这些古诗文中,有一批文章多次出现,那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剧情。

剧情中使用《郑伯克段于鄢》

第一次使用:

第一次使用时,正是年羹尧得势,恃宠而骄之时。此时年羹尧军功在身张扬跋扈,做下了许多猖狂之事。

年羹尧回京以来,先是大肆翻修府邸,气派可堪比亲王府。甚至为了扩建花园,不惜拆毁周围数百间民居,使得百姓流离失所。

更有甚者,年羹尧为了给他的夫人治病,将宫中的留职太医全部请走。而恰好皇后的头风发作(当然,我们知道皇后头风总会在关键时刻发作,值得怀疑),却无太医可救治。

面对年羹尧的猖狂,皇帝却并未发作,还称年羹尧是“肱股之臣”,而且说年羹尧是因为关心妻子才请走太医,值得大家学习。

无论百官还是后宫,都纳罕于皇帝的表现,只有甄嬛明白皇帝的心意。

甄嬛在养心殿陪驾之时,(应该是故意)在读一本书——《左传》。熟悉《左传》的朋友们都知道《左传》开篇《鲁隐公元年》第一个完整记叙的事件就是“郑伯克段于鄢”。

皇帝说此篇“老生常谈”,甄嬛说:“虽然老生常谈,却很有意味。姜夫人偏爱幼子叔段,欲取庄公而代之。但庄公并不急于铲除这个弟弟,只待他做事太过出格,引起公愤,再一举除之, 如此便可名正言顺。”

说道这里,两个人就已经心照不宣,都在纸上写下了《郑伯克段于鄢》里关键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第二次使用:

第二次使用之时,乾隆已经即位,甄嬛作了太后。皇帝给甄嬛请安之时,故意向甄嬛请教《郑伯克段于鄢》。郑国之祸,皆因夫人宠爱幼子。嫡子尚且如此,养子又该如何?

甄嬛深谙其道,于是就将亲子弘曕过继到果郡王名下。

《郑伯克段于鄢》讲了什么?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述了什么呢?什么宠爱幼子,什么放纵弟弟,郑伯后来如何呢?

为什么来从头看这篇文章。

郑庄公一出生就受到厌弃

所谓“郑伯”,指的是郑庄公。郑庄公的母亲是武姜。武姜不是名字,而是称呼。武是武姜丈夫(郑庄公父亲)郑武公的谥号,姜是武姜的姓。

郑庄公出生之时,“寤生”而出,惊吓到了武姜。从此武姜就不喜欢他。而郑庄公的名字就叫做“寤生”。

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缘起。

母亲偏爱弟弟

后来,武姜又生下了幼子叔段,十分偏爱于他。武姜想把叔段立为太子,多次向丈夫郑武公建议,但是郑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武姜又向给幼子请求一块好的封地。

开始想要“制”这个地方,但是郑庄公说这个地方过于险要;后来又给他要到了“京”这个地方。

放纵弟弟作乱

叔段去了封地之后,开始扩大自己的实力。先将城池进行异乎寻常的扩建,后来又让郑国两个边境听命于自己。

叔段的这些行为,郑庄公看在眼里,却没有阻止。大臣劝诫郑庄公,应该及早采取行动。这时候郑庄公说出了经典台词:“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就是说:“他做的坏事多了,自会自取灭亡,你就等值看吧!”

后来叔段秣马厉兵,准备袭击国都,而母亲作为内应,将偷偷打开城门。

此时,郑庄公出兵,攻打京,打败了叔段,叔段逃出到了鄢,郑伯追击,又在鄢打败了叔段。这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由来。

由于母亲参与作乱,郑庄公将母亲放逐到了“颍”这个地方。并放出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活着时候再不相见。

母子复合

但是后来郑庄公后悔了,在颍考叔的建议下,郑庄公命人在颍城挖掘隧道,隧道深入地下,直至地下水渗出。然后在隧道中和母亲重聚。

为什么挖隧道呢?因为“黄泉”指死后世界的含义是引申义,原始含义是挖掘墓穴过程中遇到混着黄土的地下水。这样一来,郑庄公就没有违背“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麻烦点赞、转发、收藏。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