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梦一尊还累江月

 九州君子好人 2020-12-18

第一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源于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与江月同饮,古事已去,成功失败皆付笑谈,词人钦羡周瑜的功成名就,而自己现在虽然也是一身报复,却无处施展,只有在这赤壁之上咏叹,心事无人知晓,只能和江上升起的月亮同饮一杯,叙述词人的苦闷,这一句表达出词人的怀才不遇,无人相知的苦闷和忧郁之情。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探微》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探微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点睛之笔,如何理解它是能否正确认识题旨的又一关键。关于其评价,众口一词:抒写作者“心灰意冷”的的消极人生思想。这几成定评。但笔者以为这种理解失之简单、偏颇,要理解其中深邃而复杂的内蕴,须作深入的分析。

“人生如梦”,其“人生”实指“仕途”。词中纵观历史,谈的是“千古风流人物”在“仕途”上的功勋业绩;思考现实,忆的是自己宦海生涯的苦难。苏轼因所谓讪谤朝政,险些掉了性命,故不用“仕途”、“宦海”而用“人生”,以免涉及朝政而再次大祸临头。苏轼入狱受审,浩劫余生,待罪困居黄州。他回顾自己政治上的大起大落,咀嚼仕途况味,借佛家“六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的观点,表达了他对功业理想的意义和价值的怀疑和思考,并以之扬弃曾执着追求的功业理想。其仕途上的虚幻意识异常沉重,又加之以“一尊还酹江月”与之相承。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其表层意蕴上,不结合苏轼其人去分析它,那么说它厌世、混世、享乐思想俱全,说它反映了诗人消极颓丧的消极人生观,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作品形象的意蕴,是从作家心理深层迸发出来的火花,是潜存于个人、社会、历史、宇宙多种基因的染色体,是客观形象的情绪化,其根源不在于客观形象自身,而在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而东坡的大部分词是表现主体意识,塑造自我形象,表达独特人生体验,抒发自我人生理想。诚如元好问所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人生如梦一尊还累江月

近人龙沐勋也注意到这一点。他说苏轼“悍然不顾一切,假斯体以表现自我人格与性格抱负”。那么要发掘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意蕴的真正指向,我们就不能仅就其形象而言其义,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的主体思想感情。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毋庸讳言,“人生如梦”确有苏轼在仕途上的“政治退隐”的消极一面,我们不必为所爱拔高其作品的思想性。但我们也不能因词中流露出了消极情绪就作简单的否定。在精神痛苦中,诗人确有藉此排遣内心郁积的真实的方面,可它并不是其精神世界的全部。“仕途如梦”并不意味着诗人的整个人生态度消沉了,他并没有像前人由此发展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其落脚点并没不是从前人的“政治的退避”变而对“社会的退避”,而陷入消极的泥潭不能自拔。他对人生的追求是积极的。其在黄州时期,在文学上取得令人惊羡的成就,就是明证。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轼有如孔子。孔子不遇于鲁,就去而它适;道不行,则退而著书立说,其人生态度可谓积极。苏轼在宋代文坛领袖地位足以说明他不仅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而且人生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因此,苏轼在这里不是借酒写愁,这不合乎诗人旷达自适的个生气质。

听任自然,随缘自适,超然达观,是苏轼的处世哲学。这也是他仕途上的进退观。他曾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优游岁月,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他以这样的哲学观保持内心的平静,开朗乐观。他以这样处世标准衡量古人,批评管仲不能做到“谏而不听,则不用而已矣”(《论管仲说》),指责贾宜“不善处穷”(《论贾宜》)。

他非常赞赏韩琦、欧阳修“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一处世哲学无疑帮助他超越政治上的巨大创痛,而保持乐观旷达的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形象,体现了他这一处世哲学观,表达了他对功名富贵超然自适的通达襟怀。人生如梦一尊还累江月

苏轼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一生把“人格”、“名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关于其人品,即使对苏轼颇有微词的朱熹,也不得不赞叹其凛然正气。苏轼曾以“忘躯犯颜之士”自居,又以“使某不言,谁当言者”自负,并以“危言危行,独立不回”的“名节”自励。可以说,苏轼在“俯仰万变”的仕途沧桑中,始终是以节义自守的,实现了自身人格道德的完善。他贬居黄州时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洲定惠寺寓居作》),其决不攀附权贵,守正恶邪的高尚人品跃然纸上。

他的挺拔不屈的性格不仅未因政治受挫而改变,在黄洲时反而更加突出。其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以至后来贬到边远的惠州仍作诗云:“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这首诗传至京师,章淳笑道:苏轼还这般快活吗?于是就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这是绍圣四年发生的事。由此可见,“一尊还酹江月”是个“乐”的形象。苏轼的政敌从“春睡美”这个快乐的形象中,体味到了诗人政治上的不屈,“一尊还酹江月”这个“乐”的形象,不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轻蔑又不屈的个性气质吗?其对抗挫折、迎战命运的意义尽在言外。清人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实在精辟。

人生如梦一尊还累江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累江月

正是由于诗人的人格独立精神,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实为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并在人生思考的多元价值取向中最终落实到对个体生命与独立的人格价值的不倦追求。诗人以“人生如梦”否定了追求政治功业的价值,以“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他转而追求道德价值、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人生理想。这也是“达兼穷独”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诗人“故我”的理想破灭了,但他不能不在社会存在中继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一尊还酹江月”这个与“江月”为伍,决不苟且从俗,保持自我本性的形象,正是张扬其人格的独立精神,暗示出诗人新的人格理想。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诗人仕途上的进退观、自我人格、个性气质、人生理想的变化,去把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个文学意象的丰富内涵,那种停留在语言形式而轻率作出简单化甚至曲解性的评价,是不可取的。

李迪华

2005年8月20

第三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临沂一中 2011级5班 公惠民 指导老师:张海栋

感而不伤,伤而不痛,痛而不哭,哭而不苦,

苦而不灭!——题记

寥寥枯叶,残月当头,他月下弄影问几何;历典八州,行程万里,他挥毫泼墨,不怨一路坎坷,却将对人生的感叹化为行云流水的词句,永留人生历史的璀璨长河。

多个世纪前,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意味着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词书画登峰造极的他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的降临,意味着“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的他的出世。

一生风风雨雨,他却毫无怨言;荆棘遍路,他从未想过放弃;高谈阔论,他在人生最美的片刻光辉感叹着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他,就是苏轼。唐宋八大家、宋四家之一的苏轼。

一生坎坷漂泊,却总保持着一颗清澈晶莹之心的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累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累江月

苏轼一路走来,官场的明争暗斗,刀光剑影使他伤痕累累。百受折磨,但„„

苏轼才华横溢,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却被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为避嫌,他只得第二。后来,他又应中科举考试,为“百年第一”,授判官,不料其母丧,他丁忧扶丧故里,政治生涯的如此扉页,注定他的官途充满了风腥血

雨。

随后苏轼服满还朝,却逢北宋动荡不安的时刻,神宗即位,王安石主张变法,作为保守派的他更是对变法一事狂炮猛轰,面对苏轼的犀利批判,王安石怎能坐住,因此苏轼被贬杭州。三年任满。他又奔波密州、徐州,政绩显著,深得民心的他不曾料到他的诗句却被卑鄙小人扭曲。乌台诗案。一百零三个狱中日,苏轼险些丧命。

出狱后的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无实权,心灰意冷的苏轼无心问政。游赤壁,创佳作,可他的悲惨命运仍在继续。

苏轼的一生:丧母,丧父,丧妻,丧子,贬谪,流放,陷害,诬告„„他孤苦伶仃,只身月下,无人陪伴,把酒对月,起舞弄影。

他本该堕落了,放弃了,可是他没有,他则是豁然阔达,虽然没有杜甫失意仍旧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虽然没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投身汨罗的豪情;也没有韩愈被贬后的无以自持;也没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愁容憔悴„„但他有的,是对自己内心世界那份属于自己而又易碎的东西的永恒追求。

他有的,只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淡然豁达。面对磨难摧残,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感而不伤,伤而不痛,痛而不哭,哭而不苦,苦而不灭。

苏轼会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歌赋来想你证明:人生那失望、失意、失落的苦味可以用冲天的豪气去稀释,苦难会在浩荡的长江,阔达的山川,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人生如梦一尊还累江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不理会世俗的眼光;“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他把自由豪放泼洒在人生长河;“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豁达和烈酒中一饮而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去无风雨也无晴”,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谪的痛苦蒸发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迷失人生的方向。

繁花落尽,残留余香,做最后飞翔的美丽。

如梦人生,当苏轼矣,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公惠民

学校: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 高中一年级五班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工路临沂一中南校区

邮编:276023

第四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翻译赏析》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幻,又何必斤斤计较于成败得失,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

       [出自]    北宋   苏轼    《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翻译赏析】“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翻译赏析。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embed align="middl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sameDomain" height="400" quality="high" src="http://m./gusjiwen/type=" application="" x-shockwave-flash'="" width="480" style="z-index: 0;">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翻译赏析】文章“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翻译赏析出自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http://m./gusjiwen/250608.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