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考书和考研真题差这么多?一文教你60分和90分的差别!

 木铎新传 2020-12-18
 
暑假已经快结束了,很多考研er陆陆续续地复习完第一轮专业课了,想必对于新闻学、传播学的各个基本概念也都混了个脸熟。然而,有些复习进度速度快的小盆友们默默地翻开专业课真题,忍不住仰天长啸:“这些题都是什么鬼啊?怎么和我看的参考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没错,学姐第一次看真题时,也是压抑不住嘴里的脏话脱口而出……一边惊呼还好自己不是这一年考试,随之而来的便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手动摊手】 
而在考研复习的这几个月里,我们啃下了不下十几本的专业书,整理了厚厚的专业课笔记,积累了一些基础理论和热点素材,可是只写书上背过的内容,面对答题依旧是呈现词不达意的脱节状态。究竟该如何拉开与旁人的分数差距?该如何拓宽答题思路,在千篇一律的考卷中脱颖而出?下面,学姐就以考点【沉默的螺旋】为例,向大家展示一下“真正的答题技术”吧! 

1.0简单版:简答题

(一)学姐敲重点

简答题一般要有明显的段落和层次感。比如在回答“沉默的螺旋”这题时,首先需要写出该理论提出的背景,提出者是谁,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对当时及现在的传播领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回答此类题,只要把基本知识点答出来,并且层次清晰,基本上就不会失分了。

(二)答题模板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是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于1974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了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机制称为“沉默的螺旋”。【 理论背景概述】
该理论主要包含了三个观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第三,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如下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阐述理论主要内容】
“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硏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理论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这是效果研究的一个突破;再次,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理论产生的影响】
二、2.0进阶版: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

(一)学姐敲重点

传播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嬗变也是经常出现在考题中的。遇到这类题,首先需要写出理论的定义(精简版的名词解释);其次是各位专家学者的专业意见,尤其是一些重量级专家对于前沿理论的意见和观点,可以使卷面回答更有论文、研究的气质,非常加分。

此外,论证的同时提出现实案例,可以使回答更加饱满;最关键的得分点是表明自己的观点,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对前面提出的各位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辩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显得答案更合理。

(二)答题模板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把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并从这个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网络社会中,“沉默的螺旋”又有了新的发展。【简单概括理论】

在网络传播中,既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仍然存在,也有人认为该理论被弱化。对“沉默的螺旋”的研究,必须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地从总体上推断它存在或消失、强化或弱化,可能都不能反映网络传播的本质特性。【辩证论述观点】
谢新洲教授以北京四所高校的千名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从社会孤立的动机在网上是否仍然存在、网上表达是否属于公开表达、网络群体是否会对个人意见造成压力等方面对网络空间的言论表达和从众现象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指出“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的压力方式有所变化,强度有所减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权威教授观点背书】
刘海龙也对孤立恐惧动机和公开表达等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进行实验,发现“沉默的螺旋”心理机制依然存在”。 【权威教授观点背书
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产妇在做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因羊水栓塞大出血死亡。随后,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纷纷以“产妇裸体”、“满口鲜血”和“医护人员冷漠、跑路”等极具煽情性的新闻标题来报道此事件,使其迅速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引发一场全国性舆论风暴。大多数受众在不明事件真相情况下欣然接受媒体观点,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该事件,并将矛头一致指向医院及医护人员,激发医患矛盾。9月11日,经医学领域专家鉴定,该产妇是由于肺羊水栓塞而引发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该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现实案例】
由此可见,尽管网络空间具有公开表达和多元化的特点,但在强大的舆论重压面前,受众的孤立恐惧机制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依然“旋转”。【总结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
3.0学霸版:论述灵活联系
(一)学姐敲重点
拿到真题后,别着急落笔,首先要先想一想可能会用到哪些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点和理论,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结构条理。比如说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个热点事件,注重的是对知识点的分析运用,考试时不要紧张,跟前面提到简答题的一样,一定要全面,答多总是没错的,不过记得控制时间和字数哦~ 
(一)答题模板
在中国,网络的匿名、离散、碎片、便捷特性很容易与网民的非理性特征联系起来,尤其是中国网民结构呈现的“三多”特点一一学生多、年轻人多、底层人群多,导致网络空间充斥着解构、恶搞与怨恨。
因此,一人爆料维权,众人“围观”,互联网成为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互相取暖的地方,也经常变成倾泻“仇官”、“仇富”等负面情绪的“垃圾箱”。这种意见气候在公众的集体记忆、情感结构、以及刻板印象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习惯性质疑,走向“群体极化”,网络空间由此充斥着带有民粹倾向的暴戾之气。
与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相比,网络上的负面意见气候主要是通过讽刺、谩骂和宣泄等网络语言来显现,它具有易观察性、保存性和累积性特点,更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场,温和和理性的观点要么被淹没在口水中,要么在群体激昂的公众的谩骂和攻击声中走向沉默。【联系真题技巧和简答题相似,但是需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做适当的改变与拓展】


学姐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我们木铎小可爱都能将自己辛苦背诵的内容写到试卷上拿高分!做真题只要根据一定的框架,再配合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佐以学界大佬论文观点,搭配真实案例,便能一往无前!
话不多说,小可爱们跟紧木铎的车,冲鸭!!!

编辑|Vickie学姐

策划|安安学姐

主编|安安学姐

总编|duty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