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状元锦囊】419分通关上交文管 :6月下旬开始备考,半年复习规划如何做?

 木铎新传 2020-12-18

🏫 

新传新传,薪火相传。当新一批追梦者踏上研途时,上一届学长学姐的高分上岸经验和血泪教训会是必不可少的助力。

随着20级同学的拟录取结果陆续出炉,木铎新传一年一度的【状元锦囊】栏目也重新开张啦。我们会邀请到今年各院校高分上岸的学长学姐,为21级准师弟师妹们送上新鲜、详细、热乎的经验贴。

今天的分享者又是一位超高分被上交文管拟录取的道尔学姐。去年5月下旬,她放弃实习和秋招决定考研,从6月中旬正式开始复习,到今年5月拟录取。

在半年备考时间中,面对上交文管厚厚的参考书和高强度背书量,学姐以任务为复习导向,带着明确目标,高效率拿下每一阶段复习任务。道尔学姐的复习规划和节奏值得借鉴喔~

作者 | 道尔学姐

成绩 | 2020上交文管拟录取,419分

版权 | 木铎新传(ID:muduoedu)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其它一切机构转发,需要转载请先联系授权

首先介绍一下基本情况,我是在19年5月下旬的时候,放弃实习和秋招决定报考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今年5月拟录取,初试分数419分。
在离职之前,我在木铎的公众号上看了几位学姐的经验贴,购买了相关的专业书和木铎的考研资料,并且在6月中旬左右正式开始学习,在7月份左右把除了《文化大转型》的专业书都过了一遍。
(报班原因) 👉 我当时选择木铎的集训班课程,主要是因为正值暑假,在家学习的效率比较低,再加上由于不熟悉专业书、《大转型》又实在太厚,因此我对考试的重点几乎完全没有把握。听说木铎的集训班课程学姐能够帮忙画重点,规划复习进度,对于我这种小白易于上手,就直接报班学习了。❤ 在这里也非常感谢木铎的学姐,在专业知识和考研期间的其他方面都给了非常多的帮助。
回顾自己的考研经历,从顺利进入复试到成功录取,其中的每一步都不乏努力和幸运。时光不等人,考研关乎自己的未来,也希望大家既然下了决定,就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而不是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的付出。
我正式开始备考的时间是早6月中旬左右。复习主要是以任务为导向,不太严格遵守时间。自己提前规划好每段时间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具体到每天要做什么工作。提前完成就多休息,超时完成就少休息这样。因此我的整个复习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阶段一
6月中旬至7月

要大体对参考书和考试形式有所了解。

  • 专业课:我把除了《文化大这一阶段我主转型》之外所有的专业书都过了一遍,并标记了一遍自己认为的重点。

  • 英语:每天一篇阅读理解真题并订正,并每天在app上背单词。

阶段二
7月—8月

这个阶段在进一步熟悉专业书的基础上,我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这两个月我主要在家里复习。在家复习的效率确实也不太高,每天完成的任务也比较有限。所以,如果自制力不太好或者觉得家里没有读书的氛围,还是建议在学校自习室学习。

  • 专业课:补集训班的网课,并用荧光笔划出参考书里的重点。这些重点主要是结合木铎笔记和学姐上课提到的知识点。然后我把每本书的重点和框架全部用orc软件转成word。这主要是我自己的偏好,我习惯于自己建立一个知识框架,这样一个对知识点的梳理过程让我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熟悉。且word上面可以很便捷的增添或删减知识点,也使得知识点更完整。此外,我在暑假期间差不多每天以每天一章的进度看完了单老师的《文化大转型》,也是将重点全部转化成了word文档。
  • 英语:主要还是背单词和阅读理解。我刚开始做了几篇阅读练手,因为不太熟悉里面的套路,发现每篇差不多都要错1-2个。所以暑假期间,我的主要任务差不多一天写两篇阅读理解(2004-2014年真题),一天听唐迟的阅读理解罗汉班讲解前一天做的错题。练习到最后发现阅读理解还是蛮有套路的,错题的数量也一直在减少,甚至有几年的真题做到了全对。
  • 政治:我是在8月的时候开始准备政治。主要用的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配合徐涛强化班的网课,课后再用《1000题》练习和订正。
阶段三
9月—10月

在这一阶段我的主要任务是专业书的背诵。

由于我们专业偏向文科,特别是640部分的背诵刚开始比较艰难,但是经过几次的记忆后也会越来越通顺。

  • 640:《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部分一开始每2-3天背诵一章,每天重复记忆。《文化大转型》这本书主要背诵和《导论》里出现的学派和学者相关的部分。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背。在背诵的期间,可以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在结合笔记的基础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重新划重点。

  • 877:这部分和640一样,按照书本不断进行背诵记忆。因为《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学》(英)、《艺术与经济学》三本书都是西方经济学者写的,背诵的时候个人感觉比较琐碎。在经过2-3轮背诵后,在对知识点有大致印象后,我自己对这三本书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整合。比如版权、文化产业(艺术)的外部效益等等,这一部分也可以结合单老师的《文化大转型》。研究真题后(阿铎再次强调:不管考哪个学校,真题都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和押题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喜欢出的题目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在书中大片的知识点,可以整理出几个不同的点;而不太会有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这一点可以在背诵的时候注意一下。胡惠林老师的《文化经济学》因为背诵的内容较多,我是在最后阶段背的学姐最后划的重点。因为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主要程度是在下降的。

  • 英语:第二遍刷2004-2014年阅读理解真题。开始练习翻译和听了几节唐静的网课。

  • 政治:继续采用听课+练习的方式。《肖八》出来前就一直看书、看错题。

阶段四
11月—12月

专业课:继续按照模块背诵专业课。并且可以整理和背诵相应的文化产业发生的新闻,我是按照学姐整理的文化产业热点进行归纳,并加入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答题模板。在这一阶段,随着对专业课内容越来越熟悉,特别是877的知识经过整合形成体系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发现背诵也越来越轻松。

英语:拿近五年的真题进行练手。这期间,我抽空听了几节完形填空的课程,并整理了不同体裁的作文模板。

政治:复习错题加上练习《肖八》和《肖四》。肖四出来以后,会有很多对肖四大题的答题模板,可以在网上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背诵。

01
最后,一点Tips
MUD

回顾自己几个月的备考经历,这里还有几点小tips:

  • 因为我政治、英语因为在平时自测中都比较好因此对这两门科目有所放松,这可能是我最后两门公共课都比较低,总排名较低的原因。因为今年专业课成绩大家普遍都比较高,因此任何一门瘸腿都可能对上岸产生重要的影响。(阿铎提示:今年不管是高分上岸的还是遗憾落榜的师哥师姐们真都在反复强调公共课拿高分的重要性!!!)
  • 复习的期间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希望大家在备考期间,不仅仅要对书本内容熟悉,而且要多思考和多改进,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无用功。备考并没有想象中的辛苦,不要受到其他保研、或者就业同学的影响,踏踏实实沉下心把每天该做的事情完成就可以。我每天大概6、7个小时差不多也能完成当天给自己布置任务。
  • 此外,也不用一直把自己的每天绷得很紧,我除了最后一个月几乎每周都有一天或者半天会好朋友出去浪。这些放松都是必要的,也是对自己状态的一种调节。

回想去年下定决心备战上海交大,好像已经接近一年的时间。正是当时peer pressure带来的对未来的不甘心让我鼓起勇气迈出了原本人生规划以外的一步,如今也有带着期望推开了梦校的大门。

祝愿大家也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光!编辑︱道尔学姐

策划︱元元学姐

主编︱元元学姐
总编︱元元学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