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兰新书考点解析02 | 13张思维导图带你吃透全书框架!掌握出题重点!

 木铎新传 2020-12-18
「实时热点」、「课外书带读」
欢迎关注微博@“木铎新传”

👨‍💻

从彭兰老师的新书《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以下简称《新媒体用户研究》)出版以来,小铎收到了众多同学的留言表示希望盛产干活的木小铎带大家解读一下这本书~今天,小铎就为大家带来了框架整理,话不多说,这篇干货建议打印收藏!

第一期本书重点名词解释戳这里彭兰新书考点解析01 | 50例「网传」名词解释出炉!

(阿离学姐为你们整理框架的夜晚)

开始梳理本书前,大家有必要看看,彭兰老师这本充满干货知识的新书到底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大部分高校的真题里的知识点都能在彭兰老师的新书里找到答案,至于没有直接考书里知识点的部分高校也完全可以用彭老师书里的知识点做高分拔高喔!



PART 1:相关真题一览

  1. 关于新媒体发展特点和趋势(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论述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一章第一二节新媒体相关论述

  2. 新媒体对传统传播模式和传统理论的影响,结合具体新闻理论阐述(2020中央民族大学论述题)

    彭兰新书聚焦:彭兰新书聚焦第一章第一二节新媒体相关论述

  3. 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隐私(2020北京邮电大学简答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二部分第八章第5节《算法下的个体:数据时代的“囚徒”?》中新媒体下用户隐私权相关论述

  4. 评述新闻算法推送产生的信息茧房现象(2020年宁波大学论述题)

    彭兰新书聚焦:二部分第八章第5节《算法下的个体:数据时代的“囚徒”?》中关于信息茧房相关论述

  5. 场景对传播的影响(2020广西大学简答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一部分第四章第3节《作为场景经济服务对象的用户》中关于场景传播相关论述

  6. 后真相的特点和形成的心理因素(2020中国海洋大学简答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三节《分布式内容生产、传播、与后真相》中关于后真相相关论述,以及第一部分第五章第四节《情绪化还是理性?》中关于用户信息处理的非理性心理因素相关论述

  7. 在大数据时代,受众“被遗忘权”是什么?该概念的理由有什么意义?(2020华中师范大学简答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八章第四节关于大数据与用户关系论述,以及第八章第五节《算法下的个体:数据时代的“囚徒”?》中关于用户的个人数据与被遗忘权的相关论述

  8. 传统媒体时代的现场感和电子媒体时代的在场感有什么差异(2020宁夏大学论述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二部分第六章第二节《流动的位置、交织的空间》中关于新媒体时代下与传统的“在场”与“现场”的相关论述。

  9. 短视频和微视频传播效果好的原因(2020南京大学简述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二部分第七章第四节:《网络视频:新生存方式与新文化运动》中关于网络视频形式特征的相关论述。

  10. 举例说明圈层化社交、并说明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简答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五节《分化:网络人群的圈子化与层级化》关于圈层化特征、形成、以及信息传播等相关论述

  11. 数据素养(2020清华大学名词解释)、新媒体条件下,网络媒介素养(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论述题)媒介素养,互联网时代下公众媒介素养表现  (2020西北大学简答题)

    彭兰新书聚焦:第二部分第八章第六节《数据素养:数据时代的基本素养》

    未完  ......



PART 2:框架梳理

1
全书框架一览

全书思维导图一览)

这本385页的书,可以概括为:1个角度,2个核心。而这2个核心又分别来自3个视角的阐释。因此,学姐为你们简短总结即:1个角度,2个核心,3个视角,构成了本书的整个脉络。

首先,全书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以一个对象为主线那就是新媒体下的“用户”,而对于用户这一概念,作者又在第一部分探讨了用户的其他角色,包括作为网络节点时的:传播网络节点、社会网络节点、服务网络节点等角色。

作者将用户理解为新媒体社会中生存的“人”,不同于动物,“人”具有主动性,并且要在社会上生活和存在,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就需要联系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行为,心理,以及新时代的人生存离不开的的媒介环境的特点,因此,可以看出作者虽然以用户为立足点,但在讨论中依旧离不开讨论媒体技术,讨论媒介环境。

总的来说,本书以用户在信息传播环境中的角色变化为前提,聚焦人与媒体、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从三个视角即:一节点化用户、二、媒介化生存的人、三赛博格化的人,始终围绕一个主线即“新媒体下的用户”进行讨论和探讨。

接下来,学姐以作者本书编排思路为依据依次对三个视角内容做框梳理。

2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框架图

第一部分是全书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全书总共九章,三个部分,作者用了5个章节来诠释第一部分,可见第一部分的重要性。鉴于第一部分的重要性,所以第一部分单独分析,二三点后文合并简要分析。

第一部分学姐为大家梳理了逻辑,即三个要点,一用户节点化助力条件、二用户节点化角色的体现、三用户节点化角色的矛盾特点。

首先,第一部分里作者主要讨论的是用户在网络中的节点角色,借着用户节点化,作者引入了用户节点化的技术助力条件即新媒体的发展,也就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这章作者以三条线索阐释了新媒体发展助力了用户节点化,包括:一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个人门户”传播模式占主导)、二网络作为社会属性的加强(即新媒体社会属性的加强,这里需要提醒,彭老师的书里给新媒体的界定是包括了数字平台、互联网的,所以文中提到的“互联网”“网络”等语境同学们是可以理解为题目里的“新媒体”的,这基本上是共通的),三新媒体时代新经济发展。

第一部分的重头戏在作者对用户在作为网络节点化这一角色体现的阐释,这里作者用了三个章节来进行阐释,分别是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逻辑非常清晰,即分别展开顺序为:作为传播网络节点的用户、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用户、作为服务网络节点的用户。

最后,第一个部分的末尾板块,作者讨论了用户这种节点化角色的矛盾性的特点,学姐为大家梳理了思路主要从5个角度切入即:1)信息消费语境角度2)用户权利角度3)娱乐化角度4)用户理性角度5)网络经营者角度,从以上5个角度分别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作为网络节点角色的矛盾的具体表现以及对一些深层次信息的揭示,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赘述详情见各章框架。

3
二、三部分

▲第二部分框架图

▲第三部分框架图

第二三部分为作者站在将用户理解为“人”的角度下在此大框架中进一步阐释新媒体下的用户特性。分别是“媒介化的人”与“赛博格化的人”,为了方便理解作者逻辑,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第二部分作者主要探讨“人与媒介”,第三部分作者主要探讨“人与机器”

第二部分,作者从人与媒介的角度探讨了用户在媒介影响下的,时间、空间、行为上的特点与感知变化,并且从媒介技术角度探讨了新技术与用户的影响与联系。时空部分作者聚焦的是用户时间碎片化、交错的特点这很好理解。而在空间上主要聚焦的是用户生活中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错(二者联系在一起,没有界限也不可分割),并且对空间感知的新变化。

行为部分作者主要聚焦的是用户在网络中的表演行为,分别探讨了自拍、美图、表情包、网络视频、微信红包等几个具代表性的新媒体社会中的经典案例。

第二部分的最后板块作者探讨的其实是新时代大数据与算法为代表的新技术对用户的影响。“量化”二字贯穿了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为了方便理解,学姐以量化为核心,为你们梳理了更加便于理解思路,即:用户能被量化的前提(大数据、算法等技术)、量化的体现、以及这种量化所产生的影响(信息茧房、偏见影响等…)最后是从应对这种“量化”的角度归类了作者提出的数据时代的公民数据素养话题,详情见思维导图。

第三部分比较简单,作者主要探讨的是智能时代人与机器这一主题,主要聚焦的是智能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这一章比较简单这里不做过多梳理,详情见思维导图,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是否会成为机器的工具”这一争议话题上,作者落脚点认为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中,人是否会被机器奴役,”这取决于人在技术应用中的理性。”这一观点既为学界反思对技术的利用提出了思考,也为未来人机关系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前瞻性预测。

好啦今天的彭兰老师新书就到这里拉,再次强调彭兰老师的新书超级重要,建议同学们一定要了解喔。

 彭兰新书思维导图包

编辑︱阿离学姐

策划︱阿离学姐

主编︱阿离学姐
总编︱元元学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