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道论述题的答题方法:好的思维构建能让你多得30分!

 木铎新传 2020-12-18

已经进入八月,不知道大家们的学习进程怎么样了?或许你已经背完了一遍书,或许只把参考书看了一遍,或许刚刚决定要考研,但不管处于什么阶段,以题目为指引来进行复习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今天这道常规、也常考的题目,相信能帮助大家初步构建论述题的思维。

01
初识论述

在开始练习之前,先来看看论述题的要求以及常规考法。论述题一般分值为20-30分,少数为40-50的分值。根据一般经验,1分的题大约写40个字,所以20分的一个论述题,应该写800个字;30分应该写1000个字,随之递增。

一篇完整的论述题应包括:前言+正文(包含名词定义、特点、现状、原因、措施等)+结语

前言相当于对问题的引入,是吸引老师兴趣的最佳时机

正文针对设问的回答,是答题的重中之重也是得分的重要环节

结语对文章的总结以及展望,能获得附加分

我们通过几道真题来认识:

论述坚持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20北大636)

论述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影响(20北大 440)

论述马克斯主义新闻观(20 中央民族440)

结合实例,谈谈对社交媒体下媒体审判的认识(20年北师大334)

论述网络流言的特点和治理措施(20年北体440)

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谈谈对媒体融合的理解(20年北体440)

智能算法时代下把关人现象会在今日头条这类的媒体中消解吗?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20华中科技大334)

总的来说论述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影响类,认识看法类,纯知识类,措施类,关系类等等,不同的类型答题方法和技巧也不尽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将带大家练习新传考研中最经典的一道题目,同时也属于措施类题型: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与出路
02
仔细审题

要想答好这道题,我们首先得把题目审清,在很多同学的初步练习中,总会对题目的要求出现一定的理解偏差,为避免这一问题,这里我推荐大家拿到题目后,先把题目认真的审读三遍,再进行答题的输出。
针对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两问,一问是困境,一问是出路,其实老师也是通过这两问来综合给分的,所以切不可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问。因此我们后文的例文也拆解成两问来给大家解析。
我们再来审题,这道题中还有两个关键字,一是新媒体环境,二是舆论引导,新媒体环境相当于给这道题画了一个范围,答题时一定不可忽视新媒体环境中的特点,一味只谈书本上的舆论内容。
03
知识唤醒

审完了题目,接下来回忆、搜集相关的知识储备,脑海里定位舆论专题以及新媒体专题的内容。通过搜集笔记,我们了解到以下内容:

舆论引导专题

舆论引导是指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意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从而形成共同行动。

从而得出舆论引导的要素有:

舆论引导的主体:新闻媒体、政府机关
舆论引导的形式:新闻报道、评论等等
舆论引导的客体:社会公众
再联想新媒体环境专题:

新媒体环境专题

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我们用最简单的5w来分析:

传播者:多元化,主体泛化等

传播渠道:渠道广泛,速度快,联通性强等

接受者:自主性强,产消一体化等

传播内容:内容巨量、碎片、繁杂,噪音冗余大等

传播效果:难以预估、技术逐渐支持检测舆情等

两相结合,得出答题要点

舆论引导的主体+新媒体环境=部分主体意识落后、受众无法识别高权威性的媒体等

舆论引导的形式+新媒体环境=形式创新、政务新媒体、跨媒介融合传播等

舆论引导的客体+新媒体环境=难以预测、自我意识强、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交织等

接下来,我们来通过几篇例文来具体说明,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只以正文举例,开头和结尾会在文末给出参考。
04
对比学习

让我们先从第一问困境入手,看一下今天的第一篇例文。

例文A
(一) 网络谣言传播,解构新闻真实性。由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使得新闻信息在内容筛选方面更加复杂,新媒体的准入门槛低,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第一手信源,但由于一些新闻信息真伪难辨,网民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以及新闻信息的片面式解读这些原因,造成网络虚假信息泛滥,从而滋生谣言。
(二) 沉默的螺旋使得舆论盲目跟风。沉默的螺旋效应使得在新闻事件的舆论讨论中,一些少数人的意见服从于多数人的意见,即使少数人的意见有所不同,他们也会被外界的压力或者众声喧哗的舆论所同化,或者选择沉默。然而群体具有盲目、冲动甚至极端化的特点,当个人融入群体后,个人意见服从于群体。
例文A得分以及点评:6\10 分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分点数不够,一般来说论述大题需要每一点至少写三小点;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使用小标题,而是采取了一段成文的形式,这样在考场上会让老师无法瞬间抓住重点,很有可能埋没你的精彩观点。所以,撰写小标题是在开始答题时就应该养成的习惯。

另外,文章将困境仅仅集中于舆论生态上,而非舆论引导的困境,与题目结合不紧密,同时论证未形成逻辑闭环,困境的第二点论证不完整,舆论的盲目跟风其实并不能说十分贴切,丢失了论证空间,导致分数较低。

例文B
(一)新媒体全时传播,导致舆论引导难度加大
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可能成为舆论的热点,如果政府不能第一时间回应解释就会陷入被动,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承担政府公信力受损的风险。
(二)全民传播给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新挑战
自媒体化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人人皆媒体,人人是记者。不同于专业的新闻媒体,自媒体发布的信息缺乏理性思考与判断,报道内容主观性、片面性过强。部分自媒体甚至通过“标题党”片面剪辑视频音频段落,伪造修改图像的方法混淆视听,加大了舆论引导的工作难度。此外网民群体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心智不稳定,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这也加大了舆论引导工作复杂性。
(三)全球传播带来国际舆论压力与意识形态危机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媒体的无国界性质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我国舆论突破了空间限制。同时新媒体受众面广,政府难以控制。相较于我国,西方在新媒体内容生产、舆论运作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拥有优势,如何在全球背景下对新媒体内容的监管与筛选也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例文B得分以及点评:7\10 分
三个分点数量达标,但每一点的字数出现了较大差异,在考场上,尽量给老师呈现相仿的论证字数为佳。同时,例文B的小标题字数均等,较为整齐。但要注意的是文章缺乏例子的佐证,以例子填充文章,既能增强说服力,又能充盈空间。
例文C
(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由“传统”向“现代”“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汹涌澎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场,更是一个自由的意见表达场,它在传播社会价值观念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它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心态等产生了冲击,导致一种利益多元化、风险高度化、信任瓦解化、内容去中心化的社会语境的出现,舆论引导面临着话语权争夺、传播效果减弱、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在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传播语境下如何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和方法,成为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经济利益的驱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以市场化为核心的趋势,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受众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大肆发布明星绯闻、伦理缺失、娱乐至上的热点事件。这种泛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忽略了媒介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市场效益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大肆传播媚俗化、低俗化及庸俗化的信息和舆论,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用语夸张、言过其实,靠“标题党”吸引受众眼球,有悖新闻职业伦理,成为传播负能量的推手。这些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大肆传播的负面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
(三)新媒体自身带来的隐患
在新媒体发展的初期,部分学者鼓吹“电子乌托邦主义”,认为新的传播技术让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实现了传受关系的平等化、意见表达的自由化,这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种只看到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的观点是相对片面的,新媒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自由,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风险。部分别有用心者利用新媒体大肆传播负面信息、表达非理性的言论,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播技术的更新,它使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发生了变革,信息把关人的作用逐步减弱,这些都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例文C得分以及点评:8\10 分
论证清晰严密,通过对新旧时间的对比,突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特征,价值观、经济利益、技术隐患这三层颇具新意的切入点,内容观点充盈,实现了论证的逻辑闭环。在考场上,如果能将小标题写的更出彩,则更能使老师眼前一亮;另外,在考场上如此篇幅可能会导致时间紧张,在今后练习时应注意在有限的论证时间与空间内尽可能多的展示观点
看完三篇例文后,再一起来欣赏陈昌凤、林嘉琳两位学者关于舆论引导困境的精彩观点:

(一)融媒体舆情多源,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随着大数据、移动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网络舆情在数量和影响力上又得以跃升。事实上,近年来舆情事件不再是单一的媒介传播,而是多媒体的交织传播。舆情的多源性和舆论呈现出的跨媒介的融合传播,促使舆情发酵速度与热度提高、职业群体立场或利益代言现象多发、网络谣言和舆论反转增多、舆情“邻避效应”和“双重标准”常见等特点和趋势,引发多重社会问题及信任危机。

(二)新媒体内容混杂,谣言威胁社会稳定

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虽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但其权威性较低,生产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在舆论引导层面难以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如此,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用户,增加转发、评论、点击量,不惜大量制造低俗内容、标题党文章和假新闻,引发谣言传播,威胁社会稳定,给权威机构、官方媒体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三)技术负作用显现,AI带来新挑战

当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进入信息的生产、传播、消费过程时,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内容生产和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内容的质量和内容的价值在整体上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被又一次加速了的信息生产、传播、消费又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一切都给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接下来,一起来看题目的第二问:针对困境提出相应的措施。

例文A

(一) 健全落实网络舆论相关法制规范

当前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相关法制建设并没有跟上媒体发展速度,但是我国网络方面的监管措施已经在不断完善,而且已经有所显现。如现在实行的实名制注册,这就使得一些网民在发布信息时有了甄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免错误地散步一些不实信息而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政府及其相应的法律部门也应该依法治理,积极引导,对于不负责任的,带来严重影响的煽动性评论的制造者严惩不贷。同时应该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完善追究责任,为舆论引导提供清洁的舆论空间及制度保证。

(二) 公众应加强舆论素养,增强理性

新媒体赋权使得公众的权利增大,但是也增加了舆论监管的难度,作为新时代的网民,我们应该增强舆论素养,面对新闻事件时,首先要辨别是否真实,转发评论时要思考其后果。不能盲目的点赞、转发、评论,防止因沉默的螺旋效应而产生少数意见的失声,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要被意见领袖所操控自己的意见。

(三) 引进新式复合型人才,提高传媒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现代化信息传播需要的媒介工作者的业务素养更加全面,技能要求更高。以前单纯新闻报道能力已经不足以应对现代化传播的需求,在广泛的信息面前,人为的信息把关已经失控,因此要增强传媒工作者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媒介素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需要重新得到定义,然而不管任何情况时,坚守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是作为一个媒体人始终坚持的准则。

例文A得分以及点评:5\10分
采用政府、公众、传媒工作者这三大主体,是一个常规的、也是较为普通的写法,要注意的是还是需要将小标题单独列出,以及加强分点与题目舆论引导的关联,以第三点为例,作者着重强调了新闻报道力的式微,但却没有说明其与如何加强舆论引导的逻辑关系,极有可能给老师造成“套题”之感,导致分数较低。

例文B

(一)转变思路,善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面对新媒体,政府应“敞开胸怀”而非排斥和逃避。当前,仍有部分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缺乏重视,漠视新媒体的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应主动接受学习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的功能特点,主动将新媒体运用到政务处理、政务公开的具体工作中,借助新型舆论平台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摒弃传统思维中“围追堵截”压制网络舆论的粗暴行为。充分维护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能够正确看待民众借助媒体向党和政府表明的态度、提出的要求及发出的呼吁,促进政府与民众平等真诚的沟通,实现社会良善治理的目标。

(二)提高政府公职人员媒介素养,推动信息公开工作

首先,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新媒体理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尊重新媒体上的批评,善于在新媒体平台上观察民情、听取民意,提高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媒介素养培养机制。政府公职人员需要学习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方法与实战技巧,提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能力。最后,要借助新媒体推动信息公开工作。政府及时的信息发布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也有助于提高公民分辨虚假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大数据,建立舆情预警应急机制

大数据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如防灾减灾、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基因检测等。以中科院大数据发布的“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报告为例,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不仅帮助地方政府高效地进行震后生态环境重建,也对汶川地区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新媒体平台上每分每秒都能产生体量巨大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搜集、分类、处理与反馈,同样建立起一个事前预警、及时反应和事后评估的数据交互平台,为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例文B得分以及点评:7\10分
在政府、媒体人员之外加入了技术措施,以例子增加说服力,第二段的“首先,其次,最后”可以在前期练习使用,以培养分点论证的逻辑感。文章论证效力较好,适合初学者模仿练习。另外提醒大家,前文困境和后文措施最好一一对应,更能体现逻辑的严密。
例文C
(一)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良莠不齐,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政治方向,积极传播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社会发展的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敢于同违背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发展的负面舆论作斗争。其次是要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善于抓住网络舆论的核心问题和受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主动回应,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合理疏导受众的负面情绪,积极传播正能量,广聚社会共识,推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首先应进一步创新舆论引导的方法,坚持新闻职业伦理,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其次是要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站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强化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动权,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主流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再次是要创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构建网上舆论引导的主要阵地
(三)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注重意见领袖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部分受众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大肆传播负面的、非理性的舆论,利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型受众,是有利于避免负面舆论过度传播的有效手段。此外,新媒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具有接触媒介频率高、社交活动宽广、意见表达及时等特征,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工作要注重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传播优势。
例文C得分以及点评:8\10
将领导人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融于题中,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做法,另外提到了注重意见领袖,把经典传播学理论贯穿于答题之中,也是加分项。本文适合对知识点熟悉的同学,重点学习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法以及小标题分点的放置。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张志安老师对舆论引导措施的精彩观点:
(一) 权威性导向:发挥舆论引导主体的能动性,以理性话语调节情绪化表达
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公众的理性认知能力。舆论引导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媒体、意见领袖,在具体引导中,政府要加强与公众的意见交流,以开放、透明的态度公布政府信息,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政治效能感。媒体要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关系到社会长久发展的议题进行议程设置,运用社会深层意识解释客观事件,超越审视问题时简单的非黑即白立场,努力用理性思维去客观剖析问题,以更好地提高公众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水平。如 “8·19 讲话”中指出的:“在事关大事大非的政治原则上,必须增强注定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公众的极端情绪。当前,网络舆论场存在泛政治化、泛道德化、泛娱乐化的情绪化表达,只有依托于政府、媒体、网络意见领袖这些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体引导,才能最大限度遏制情绪扩散,疏导极端情绪,引导更多公众进行理性化的表达。对于极端化的情绪,要运用更为有效的话语方式,建立情绪应对的 “话语包”,不讲假话、大话、空话,更多运用理性、朴实、平等的公共话语,以事实来说服人,以理性来引导人。
(二)合理性导向:重视舆论引导的方法论,以科学性提高效用性
一方面,要基于数据挖掘和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了解公众的真实诉求。按照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原理,如果对不同群体、不同议题、不同交互平台进行精准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舆论。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媒体正在对舆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公众的舆论表达机会较传统媒体平台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研究者能够更为全面地获取公众的意见信息;社会化媒体的数据采集数量与传统的调查等数据获取方式相比呈指数倍上升,研究者有机会从非抽样的数据中挖掘公众舆论的某些新的规律和特征。
另一方面,要把握舆论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建立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要针对不同阶段进行适度干预,如事件发生前,政府要尽量做到信息透明,健全新闻发布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和舆情监测机制;事件发生初期,首要任务就是公开信息,及时讲真话,避免谣言扩散和风险放大。二是注重倾听民意、了解民心、容忍民怨。如果领导干部能经常性地倾听网民的意见,既能够从不同声音中找到公众关切的焦点,及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也能够增强对不同意见的包容意识,避免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情绪。
(三) 公共性导向:尊重舆论引导对象,积极回应民众诉求
一方面,要基于表达自由建构宽容的话语策略。表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网络为公民实践表达权提供了良好而便利的条件。网络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公众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自由的表达和激烈的讨论,因此,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尊重公民的表达权。同时,对公众不恰当或非理性的表达要有更多的包容。
另一方面,要基于社会主流价值通过扩大对话凝聚共识。网络舆论场正能量的释放,必须首先围绕关乎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话题进行公共表达、凝聚社会共识。在这方面,主流媒体的主要使命就是积极生产网络内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运用更加创新的形态和更加有效的方式来积极弘扬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着力于加强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如 “8·19 讲话” 中指出的,要 “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张志安老师用了三个导向,既提纲挈领又明白晓畅,涵盖了舆论引导措施的方方面面,这种“大局观”是我们应该向其靠拢的。另外,张志安老师对领导人的思想运用自如,如果我们的答题同样有领导人思想的填充,也是很好的加分项。
  • 参考文章前言:

西方著名学者罗伯特·洛根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系统产生了冲击,它变革了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突出强调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社会互动性因素。舆论引导是指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意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从而形成共同行动。新媒体具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与信息创造与传播的热情,推动舆论事件的发展,给传统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挑战。本文简要分析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发生的变革,继而探讨舆论引导工作可能出现的挑战与困境,最后就舆论引导工作如何应对挑战提出一些对策。
  • 参考文章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舆论环境的逐渐复杂化,舆论引导工作也随之遇到了话语权争夺、传播效果减弱、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对此,网络舆论引导以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功能、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利益为原则,即坚持权威性、合理性、公共性导向。舆论引导工作要发挥舆论引导主体的能动性,以理性话语调节情绪化表达;要重视舆论引导的方法论,以科学性提高效用性;要尊重舆论引导对象,积极回应民众诉求。
通过对比,我们了解了如何答好一道论述题的步骤以及给分要点,同时通过评分,更能发现考场上的答题就在于对观点的输出工整明了,对论据的信手拈来,对论述时间以及空间的把握
在答题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对例子的应用,文章如果没有例子支撑,那论证过程就会显得干干巴巴,结合时事来看,今年疫情中的媒介表现就是很好的舆论引导案例,除传统媒体的报道外,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等形式也发挥了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本文例文来自以下文献,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
林嘉琳,陈昌凤.人工智能时代的舆论引导[J].中国记者,2019(09):38-41.
张志安,晏齐宏.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引导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5):20-29+126.
周雪.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传媒论坛,2018,1(23):104.
曾白云.新媒体时代的政府舆论引导:困境与策略[J].领导科学论坛,2018(13):26-27.
刘宗义,王淑娟.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8(18):44-46.

编辑 | 考拉学姐
策划 | 考拉学姐
     主编 | 小树学长
#回见#
【木铎考研】
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新浪微博:木铎新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