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铁面无私并不是真的!包拯凭什么在大宋官场混得如鱼得水?

 渔舟夜郞 2020-12-19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这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歌词,无论是在歌曲中,还是在荧屏上,包拯包大人的形象基本都是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甚至于有些过于冷酷的不讲情面为主。

可事实上,宋朝历史中,包拯完全依靠自己的一身才干,成功在宋朝官场混得如鱼得水,在短短26年的时间里就成功升迁25次,是个不折不扣的双商极高的'讲人情'的官员,不禁让人们感叹,原来铁面无私并不是真的。

一、包拯的当官历程


1.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孝子

在关于包拯到底是否真如话本戏曲里那样铁面无私、为民请愿这点上,虽然一直都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可要是说到包拯是否纯孝,这所有的声音就会统统归拢成一处。因为,无论包公的为官之道如何,他的孝心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孝肃包公奏议集》中就写道,包拯“辞官归养,庐亲墓侧,至孝也。”为了能够侍奉家中的父母,即使好不容易考取了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甲科第一甲(全国前三十名),包拯也因为距离家太远而选择辞官。

后来,朝廷再次委派他去往和州(现安徽和县)的时候,虽然和州离他家较近,但因为他的父母不愿意离开家乡,所以他也就再次辞官,安心在家中侍奉双亲。

2.孝道与宋朝官场风气密不可分

包拯先是在家中一直侍奉双亲,等父母相继逝去后,他又守着父母坟冢,在墓庐(坟墓旁的小房子里)里认认真真守了三年孝。

因为包拯这些遵守孝道的行为,他在当地,乃至于朝廷中都颇有名气。事实上,包拯的这些孝行,和宋朝当时极力推行孝道是分不开的。

孝道在我国历史中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宋朝对于孝道的推行尤为浓烈。《东都事略》中有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特意在全国下令'举孝悌章闻',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法由此展开。

在统治者的推崇之下,以孝闻名的人不仅有可能收获钱财粮食、免除徭役,甚至有的能直接做官。但如果是有不孝的行为被发现,那么轻则流放、重则杖刑。

在这样严苛的孝法之下,即使包拯想不辞官,离开家上任,也很难成行。因此,包拯行孝道,虽然确实是他有孝心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宋朝将孝与法紧密联系的结果,是他以后的仕途以及在官场、朝廷上的名声与发展的利好行为。

二、在官场中左右逢源


1.坦荡的晋级之路

据《包拯年谱》所记载,从“景祐四年(公元1037)”,包拯出任“扬州天长县”开始算起,一直到他64岁死在枢密副使的位子上为止,短短25年的时间里,他竟升官了26次。这种升官的速度,不要说宋朝,就算放眼整个封建社会,也实属罕见。

实际上,包拯顺当的晋级之路不仅和他的才干有关,更和他审时度势、懂得处理官场关系有关。在当时,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在宋朝大力推举新政,新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朝廷中大批昏庸无道的官员清理出去。

按照包拯铁面无私的性格,他本该大力帮助新政推行,狠查贪赃枉法之臣,但事实上,包拯对于新政的态度一直都是模糊的。

包拯不尽全力帮助推行新政,一来因为比起理论上的改革,他本身更偏向于做实事,二来则是改革的对立面,保守派的领军人物正是举荐包拯升官的王拱宸。

除了王拱宸之外,认真将包拯所有弹劾过的文武百官整理一遍后,可以发现,包拯几乎没有弹劾过他的同年,而他的同年们大多都在宋朝朝廷上担任要职重职。

因此,虽然从明面上难以发现包拯的经营,但从他所作所为能看出来,包拯其实非常懂得如何在官场中生存。

2.谏遍百官皇宫却依旧屹立不倒

包拯在位25的时间,斗倒贪官污吏无数,即使面对皇亲国戚也丝毫不惧。但即使这样,他却很少遭到贬谪。究其背后原因,包拯懂得在弹劾上'因人而异'是一方面,他懂得揣摩圣心则是另一方面。

宋仁宗久不立太子,朝堂上下积极谏言,包拯自然也不例外。在封建社会,妄议立储可是大罪,一旦没有处理好,轻则丢官,重则全家都要遭殃。但包拯不仅在这件事上成功脱身,还让宋仁宗在后续继续对他委以重任,包拯的情商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宋仁宗听到包拯的谏言后恼火不已。眼看宋仁宗就要怀疑自己的时候,包拯大胆直言,立即表明自己年事已高且膝下无子,提此谏言仅仅是为了国家、为了皇帝考虑,绝非为了自己和后代。

包拯的这句辩解十分精准地对应了宋仁宗的猜忌,不仅让自己转危为安,甚至还利用这次危急加深了宋仁宗对他的信任。毕竟,年事已高又膝下无子,这两点足够让统治者心安。

三、为何说包拯并不像传说中那样铁面无私?


1.有选择的弹劾与交好

将包拯同年的名单整理后可以发现,包拯的同年大多官居高位,光宰相就高达7人。

对于他的这些同年,对于他的举荐人,包拯几乎从未对他们进行过弹劾。事实上,包拯不仅没有和他的这些高官同年们避嫌,还从许多方面积极和他们交好。

文彦博是包拯的同年,也是50年的将相。包拯一直都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为了加深两家的羁绊,包拯还与文彦博结成了姻亲关系,让自己的次子(大儿子早逝,次子在包拯60岁才出生)续娶了文彦博的季女。

除了文彦博之外,包拯与他的同年韩琦也有着很好的关系。深知皇帝最忌讳结党营私的包拯,在私下交往上一向很谨慎,但在和韩琦的关系上,包拯的避讳却并没有那么重。

当韩琦上书《乞罢差里正衙前奏》后,包拯不仅率先响应,还上书劝谏宋仁宗,表示韩琦的建议极好,建议尽快实行。

在包拯的经营之下,即使好友文彦博被罢相后,包拯的官路也依旧亨通,因为接替文彦博担任宰相的正是韩琦。在韩琦担任宰相的时间段内,包拯在短短4年的时间就升官5次,从右司郎中一路升至枢密副使。

2.懂得揣摩圣心

除了善于处理官场中的关系,有区别的弹劾与交好之外,包拯还极会揣度圣心。

双商皆高的包拯深知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宋仁宗性情宽厚,乐于纳谏,因此包拯时常慷慨进言。

对于宋仁宗后宫的张贵妃想要将自己的伯父举荐当官一事,包拯明白宋仁宗身处其间的为难。外戚实力壮大,以至于影响到朝廷,绝对是宋仁宗不想看到的,但直接拒绝张贵妃的提议显然也不是很恰当。

这个时候,包拯雷厉风行地针对宋仁宗的3次提议进行了3次劝谏,次次犀利,“逼”得宋仁宗只好回到张贵妃处无奈地说,你难道不知道御史中丞是包拯么?

在阻止外戚干政上气势高昂的包拯,在遇到劝皇帝立太子上,依旧只能小心谨慎,关键时刻甚至说出自己年事已高,身后无子这种话来打消皇帝的疑虑。

事事冲在前面,面对贪污腐败势力毫不畏惧,敢上谏敢下行的包拯无疑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实干派清官。在皇帝的眼里,这样有能力又这样敢冲在第一线,且又确实'身后无子'的包拯无疑是最值得放心的所在。

3.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包拯集校注》中有记载,'北宋王朝作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与农民阶级也存在着复杂尖锐的矛盾。'而这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那一年比一年多的农民起义。

面对这些农民起义,包拯虽然“速行处理,不主滥杀,妥善善后”,将整件事情处理得又快又好,但他身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却依旧能从他的言语当中透露出来。

当王伦和张海两人发起农民起义后,包拯的批复是“若不及时诛灭,万一无赖之辈相应而起,胡可止焉?”

“无赖之辈”这4个字,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包拯没能成功跳脱他本身的阶级。,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整个事件,包拯虽然是个敢谏肯干的实干派清官,但这并不影响他积极拥护地主阶级利益。

P.S.

包拯不仅非常会在官场中处理人际关系,和高官同年们关系都很好,还很懂得揣摩圣心,知道在哪些时候需要铁面无私,哪些时候需要战战兢兢。

虽然身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让他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农民起义,但具有前瞻性目光的他还是能够高效妥善的处理好农民起义的事情,他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这里说包拯在官场,并不像艺术作品中那样铁面无私,并未否定包拯个清官。

因为包拯在具有高智商的同时,还具有非常高的情商,懂得审时度势,从而在危机四伏的官场中混得如鱼得水,体现了他高度的为官之术和职场智慧。

作者 笙箫尽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