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士恒自传(十三)《八年校长生涯》

 乐桦之声 2020-12-19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休。现定居在上海。

作者:吕士恒

主编:耿德华

素材:吕晓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远在浙江老家的母亲也躲不过挨批斗,虽然母亲是工人出身,但当厂长就是当权派,当权派就是造反派斗争的对象。文革开始,我母亲坚决反对工人造反派停工闹革命,不让工人在工作时间去参加造反派集会,结果被打成以生产压革命的走资派,被夺了权,并下放到车间劳动。

854农场首届(1972年)高中一班毕业照(作者右四)

      一年后,母亲已到退休年龄,造反派让她退休在家,也不管她了,再不准过问工厂的事。我得知母亲退休在家,就趁春节请了假,独自赶回东阳老家,将母亲以及已经六岁的女儿白棉接来农场。我们这个大家庭又添二人,我终于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深感幸福。

      母亲在农场生活不足一年,浙江老家丝线工厂革委会打来电话称我母亲被打成走资派是冤假错案,已经平反了。我母亲得此消息,按捺不住激动,要立即返回工厂。我劝她:

854农场首届(1972年)高中二班毕业照(作者右四)

      “你已经是退休的人,平反了也不必回工厂去,在农场安安逸逸地过日子多好啊!”

      但母亲归心似箭,怎么劝说也不行。如今冤案已雪,恨不得立马飞到工厂去会见她的工友们,她身在东北却时时刻刻挂念着自己历尽艰辛创办起来的工厂。我十分理解母亲思念工厂的心情,只好为她准备行装,临行之前母亲当着我与熙莲的面提出一个要求:要把小孙子岸秧带回老家东阳去,因为去年我已把女儿接回来,已经在农场上了小学,这次母亲回老家就没有一个孩子在身边了,她很感孤独。

      小岸秧五岁了,这一年里与奶奶在一块,难离难分,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我与熙莲都同意让岸秧跟随奶奶去老家,有个孙子在身边,也会让老人不感到孤单,好在东阳老家有姑妈帮助带孩子,我们也放心。正巧,农场招待所的孙事务长春节也要回老家,他老家在江苏就请他带我母亲与孩子一起南行。

854农场首届(1972年)高中三班毕业照(作者右四)

      兵团时期,我一直留在学校当校长,虽然我也常想着离开学校去干我的老本行,但文革后的学校,百废待兴,任务很重,我不能在学校需要我的时候提出调换工作。

      农场的中学有自己的特点,全场一千多中学生集中在场部中学,住校生占一半多。学校除了正常教学还要花很大精力管几百人的住宿、伙食、看病等等。教学条件差主要是师资不足,生活条件差是学校穷,物资缺乏,这个校长压力很大。

      学校老师一部分来自转业军人中的文化教员,大部分是从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来的知青,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没有师范院校毕业的科班教师,自身文化不高,又没有学科专业,教学难度大,老师少,班级多,忙不过来就两个班合并上大课,如我们教俄语的朱老师,在部队时是俄语翻译,教俄语很拿手,但全校只有他一个外语老师,忙不过来,上午、下午课排得满满的,有时还得上大课。

854农场第二届(1974年)高中一班毕业照(作者前排左五)

      老师们边教边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城市知青中选拔的青年教师,原本就是中学的学习尖子,上进心强,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老师很辛苦,白天教学,晚上还要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学校校舍不足,年年要新建教室、宿舍。

      为了节省开支,利用晚上为学校盖房子备料,拉砖、拉沙、装卸车都是老师义务劳动完成,大家都主动积极参加劳动。学校领导在教学、义务劳动中都要带头。在教学上我是替补教师,无论哪个老师病假、事假,我就顶上去代课,语文、数学、理化、政治各科,缺哪门我就教哪门,要代课就得潜心备课,占去不少时间。老师开玩笑说我是“万能膏药到处贴”。

854农场第二届(1974年)高中二班毕业照(作者前排左五)

      晚上义务劳动我是领头的,一天到晚没一点空闲时间。为了搞好学生老师们的伙食,农场划给学校一片菜地,学校组织师生轮流参加种菜劳动,大食堂吃菜全部由菜地供应。还种一些玉米、大豆弥补口粮。学校菜地只有老刘一名工人,他是种菜的技术指导,菜地干活全是学生、老师。学校食堂自己养猪,一个月能杀一头猪改善伙食,学校还设有豆腐房,大食堂每天都能吃上豆腐。师生们对食堂伙食还比较满意。

      总之学校的教学设施、后勤生活都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就连学生的课桌、板凳也是学校木工组自己制作,自给自足。农场的中学就是这样工、农、牧、副各业齐全。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几年努力,教师已配齐,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与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成了一所正规化的中学。

      我在学校这一干就是八年,可谓是八年抗战,想当初农场党委调我去学校说好只要学校稳定了就让我回归农业生产岗位,谁知这一去就是八年,现在学校已步入正常发展,我想也该回归农业生产岗位了。

854农场第二届(1974年)高中三班毕业照(作者前排左五)

      学校是营级单位,干部调动权在师部,我给师部写了一封信,马上得到师长大力支持,团里也很赞同。因为文革期间,农场没有增加农业技术人员,农场在发展,农业技术人员很欠缺,我们三十三团机关生产股股长都没有配上。上级决定调我回归农业生产岗位,出任生产股股长,回到了生产股顿觉轻松得多了。

      在学校管理一千多孩子,成天提心吊胆,怕他们出点什么事。每天总是最早一个到校,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学校。连睡觉也不安稳。回到了生产岗位,轻车熟路,如释重负。

未完待续

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