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恩师教导我成长

 冬歌文苑 2021-05-14

恩师教导我成长

  李文龙||北京

我这一生上学的时间不算多,小学六年算是完整的读完了。等到上初中时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老师给我们上完了一年级的课之后,学校就宣布停课闹革命,剩下的那两年几乎啥也没学,就稀里糊涂的被称之为初中毕业了。也就是后来人们习惯于称作的所谓“老三届”吧!那是一九六八年,我回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到根治海河工地施工,再后来就当兵到了部队,经过部队的几年锻炼,退役到了地方工作。八十年代国家提出干部要达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我有机会正式考入了成人大学脱产继续学习深造。这样前后算下来,我在学校就读时间累计为十一个年头。虽然在校就读时间较短,但我有幸遇到了几位很有水平且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我把他们一直视之为恩师。正是他们的释疑解惑和传道授业,才使我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从而,逐渐健康茁壮的成长起来。可以说,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些老师真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没。他们不愧为我的恩师和导师,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小学老师宋秀芬虽然长的很矮小,但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而且非常精明强干。她师范毕业后就分配到了我们学校,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们全班四十个学生特别负责任,始终是严格管理,一丝不苟,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宋老师每天按时检查和批阅大家的作业,哪怕是字体写的不规范、不工整的,都必须重新再来一遍,决不让哪个同学马虎凑乎,蒙混过关。尤其是注意纠正大家的握笔姿势,从小就把硬笔汉字写好,养成好的习惯。比如我的拿笔姿势始终不正确,可没少受到宋老师手把手的耐心指正。在学习汉语拼音字母时,有的同学对个别字母总是发声不准,宋老师就引导大家反复练习,直到发出的声音准确规范才行。正是因为宋老师从小学就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汉语拼音基础,使得后来我在学习电脑打字和发送邮件信息的时候,就如鱼得水般的轻松自如了。仅为这点收获,我就在内心里非常感激宋老师。

对大家的穿衣和卫生习惯,也是宋老师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农村的孩子一般不太在意穿衣打扮和自身的卫生,很多学生每天浑身上下都是脏兮兮的,一点也不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宋老师就提醒大家注意刷牙洗脸和洗澡洁身,衣服也要经常洗刷干净,整理平整,让人看着舒适一些。她还要求同学们夏天可以提前晒好一盆水,待下午上学或晚间休息之前清洗一遍全身。始终保持一个卫生整洁、精力充沛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这样,才能把学习成绩搞好。在寒冷的冬季,宋老师时常督促值日的学生早些到校,及时生好火炉子,以驱除寒冷,保证上课和自习时间教室内的温暖。

宋老师一直注意培养我们做一个遵守纪律的诚实孩子。当时我是班干部,宋老师就经常把班级里的一些事情交代给我,或让我协助她处理好这些班务事情。有一次,她因为有事离开班里,告诉我让大家在室外自由活动一会儿,大约在五分钟后再进入教室开始学习。结果我们正处于贪玩的年龄阶段,没掌握好时间,过了很久还与同学们在外面疯狂的打闹玩耍。这时,我突然发现远处宋老师回来了,就赶忙让大家回到教室。对老师撒谎说早就回来了。宋老师十分不悦,把我批评了一顿。要求我说话办事必须诚实、老实,不能说谎欺骗老师。虽然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我没有任何怨言。我深切感受到,这是宋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诚实做人的好习惯,自我约束、严守纪律,实事求是,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宋老师出生在我们邻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家里生活也很贫困,她经常向我们讲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故事,使我们深受教育。她身体欠佳,比较虚弱,从小就多灾多难,经常患病住院,当时得了一场不知名的大病,差一点就死了,当家人给准备好衣服和棺材的时候,没想到她却意外的活了过来。全家人都非常庆幸。经历了这场灾难,宋老师仿佛看透了世间的事情,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无私的奉献给了学校和孩子们。由于患病多日不与学生们见面,我们班里的学生都非常想念宋老师,还曾结伴去家看望过她。宋老师十分感动。她身体刚痊愈就及时回到学校,带了几个班级。每一届班级的学生都对宋老师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所以,人们都说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事实证明确实也是如此。后来宋老师结婚了,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夫妻恩爱,过上了幸福甜美的日子。她的工资也增加了,工作调到了各方面条件较为优越的县城,开始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生活。我曾去县城看望过她。抚今追昔,宋老师感慨万千,尽管头上已经是满头银发,但显得仍然还是那么精神抖擞,青春焕发。宋老师永远是我的好老师,是我生命中的恩师。

张泽芬老师是我的初中班主任。她大学毕业后分配来我们公社农业中学教书。这是一位长得十分文静而又漂亮的女老师。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皮肤很白嫩,好像是美女模特。讲课时说的是普通话夹杂一些河北家乡话,声音很甜美。让人听了感觉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她的爱人在部队是军官,当年是在湖北武汉市。每年暑假她就去那里与爱人团聚。她的家也是我们的邻村,一个比较富足的农户。家里有几间大砖房,父母兄嫂一大家子人,对她都非常宠爱,培养她上完小学、中学,又去外地上了大学。那些年月,农村女孩子能考上大学的不多见,说明她的学习确实很扎实,求知欲望很强烈。起码说,张老师的智商很高,爱学习,脑子聪明,家庭条件也不错。在贫困的农村,能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不仅是家庭的荣耀,也是村子里的骄傲。

那年我们的母校是新成立的农业中学,万事开头难,什么都是白手起家。需要新建校舍,需要教材和师资力量,需要增加学生来源,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正在这个时刻,她被县教育局分配来到了这里。担任我们的班主任,还兼着其他几门课程。张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总是提前备课,认真撰写教案,一切准备充分后才走进教室给我们讲课。尤其是讲述数学,一层层的剖析,一步步的推理,很有逻辑思维的规律。引起了我们对这门枯燥课程的兴趣。每次考试,都是对学生消化课程知识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张老师授课情况的一次考评。张老师每到这时总会细心的研究,认真分析大家的成绩变化情况,虚心听取大家对老师授课的希望要求,力求把对学生的授课进一步搞得切合实际,努力提升大家的成绩水平。她采取的方式方法就是召开小型座谈会,有时也进行家访,聆听家长意见与学生的发言,每次她都耐心地听,认真的记,期间也与大家交流沟通,关键是下一步认真进行改进。由于她的孜孜不倦的教学精神,我们那时的学习成绩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这个班级的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其他班级。

张老师不仅对教学认真负责,还把学校的事情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那样热情关注。那几年,是农业中学刚刚成立起步阶段,新建教室房子时,她就天天守候在工地上,及时帮助解决所缺的建材物资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还报请上级同意,带领同学们去拆除一个村庄干枯大河的破旧废弃的大桥,把木料和石材一同运回学校建筑工地。一个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蓝的脆弱的女大学生,就是这样天天参加劳动,时时刻刻以身作则,用顽强的毅力为新校舍添砖加瓦,付出奉献,终于使新建的学校教室很快就落成了。当我们坐在崭新的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深深感到,这里面蕴含着张老师的多少汗水和辛劳呀!身教胜于言教,我们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关心集体的团队精神。之后,学校里有什么事情,大家都是积极参与,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竭尽全力去做好。建校初期的工作尽管很累很艰苦,但教学不能受到影响,张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到附近中学寻找好的教学辅导资料,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成绩水平。她经常是加班加点,熬夜研究探讨一些教学上的疑难问题。由于长久超负荷的工作,慢慢的使张老师的身体发生了变化。皮肤晒黑了,身体消瘦了,不慎患了肝炎等疾病。但她一点也不后悔,宁愿继续没明没夜的干下去,只要大家的学习成绩好起来,在全县争取上好的名次,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从小学起我就很明显的有些偏科,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也是一落千丈。张老师发现我的问题后,及时耐心细致的给我补课,给我吃了不少小灶。在张老师的耐心帮助下,后来我的数学成绩也开始发生好转。这首先应该感谢张老师的帮助、指导和课外的补习。

平静的校园生活过了不久,就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到处是一片喧嚣的声浪。“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声响彻校园。文化大革命的火焰从县城燃烧到了我们这个比较偏远的乡村学校。老师与同学们很快形成了两大派,什么保守派,什么造反派,还引发了一次学潮,发生了罢课运动。我与一些同学参加的是保守派组织,张老师也与我们持相同的观点,自然就走到了一起。那种革命的激情无比狂热和高涨。再后来就开始外出进行革命大串联,我们班里凡是贫下中农出身的都走了,剩下我们为数不多的几个出身成分较高的学生不让出去,只好留在家里停课闹革命。其实我也没有参加什么活动,只是在家里读了不少的破四旧废弃的课外书籍,感到很受启发。第一次感觉书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让我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有了空闲时间,我们几个学生也坚持与张老师保持联系,总想尽量多的学习一点中学里应该掌握的知识。但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幼稚单纯的,在那个狂热特殊的年代,这种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文化大革命触及到了很多人群,张老师当然未能幸免。比如张老师平时很注意仪表形象,喜欢穿衣打扮。造反派就批判她这是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说她就是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给她不断上纲上线,她有理无处说,暗地里掉眼泪。此时,我们几个学生就去安慰她,还挺身而出与造反派交涉,结果招致了严重的后果。说我们不敢与坏人划清阶级界线,站队站错了,必须接受什么正义的批判。造反派把我们几个人关起来,勒令我们必须写出深刻检查,否则不准回家。那些日子,家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把家人急坏了。但是,我们为自己能够尽力保护张老师而感到骄傲自豪。  后来张老师离开了学校,随军到了部队。期间,我们还经常有书信来往。张老师感谢我们当年对她的支持保护,回忆过去的师生情谊,我们感觉非常珍贵,都感觉留恋不舍。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天各一方,再也没有听到过有关张老师的信息。不知她现在哪里居住生活,她的身体等各方面情况是否安好?

八十年代初期,在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类似我这样的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年轻的政府机关干部都在抓紧补习功课,大家好像又回到了中学时代。每天认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课程,一门一门弥补、消化和通过,以啃骨头的精神刻苦钻研,攻克难关,力求多掌握一些遗漏未学的中学文化知识。经过一年多的脱产听课和努力自学,基本上简明扼要的补习完了文革时期没有学过的初中后期和高中的课程,重温了中学的全部重点课程,最后,我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了一所管理干部学院。这是一个被国家教育部刚刚批准成立的成人高校。当看到金榜题名时,自己高兴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记得当时激动的泪水都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啊!今天我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学生。

我们的班级是中文班,所学课程全部由学院聘请的内蒙古大学著名的教授和讲师来任教。一下子就能听取如此多的教授讲课,就是正式的应届在校大学生也难以做到。那可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幸福的时刻。实际上,我们应该感谢当年的一位自治区领导干部,他既是那个大学的毕业生,又是当年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主席,他与内蒙古大学的教授们都非常熟悉,也对我们这些机关干部的情况比较了解,正好大家的家都在呼和浩特居住,所以,他亲自出面与那所大学联系,聘请来那些教授和讲师们为我们这些自治区直属机关的年轻干部们上课。虽然文革耽误了我们走进大学的梦想,但这次成人大学的招生,却给我们弥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们曾先后听取了十来位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著名教授和讲师的授课。他们是:王叔鎜、鲁歌、李作楠、齐鲁青、李洪泉、斑斓、杨新民等人。这些人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著作。他们多年在大学执教,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能力水平。其中有的老教授在解放前就是知名大学的教授。能够有机会听他们授课真是三生有幸。

在脱产学习的两年中,我们对中文专业有了较为系统和深刻的学习。比如如何掌握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结构,在写文章时如何驾驭文字,保证遣词造句的使用和规范准确的表达,领会中文的精髓等等。这些,只有经过专家的专业讲授,才会加深理解、掌握要领。回想在过去的工作实践中,自己虽然经常撰写文件,撰写总结报告,撰写会议材料,但真正符合中文规范要求的不多,都是不太合格的产品,至少属于档次较低的东西,影响了国家机关的应有形象。而这次脱产学习,则对提升我们的素质能力水平至关重要。  两年的正规学习,使很多同学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领导把他们放到了重要位置,还有许多人很快就获得了组织上的提拔重用。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学,感谢那些恩师们的精心培育,否则,我们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进步。如果没有知识,没有那两年的脱产学习深造,估计这辈子都不会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更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家非常珍惜这个脱产学习的机会。每次听这些专家学者授课,教室里都显得异常的安静,静的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我们都是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认真的记录,努力的消化,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有的人形容说,同学们就像野牛进了菜园子,什么菜都要吃到肚子里。还有人说,犹如一个数日没吃饭的壮汉,突然遇到了一顿丰盛的大餐,狼吞虎咽的非要全部吃完才肯罢休。那些老师看到我们如此肯学,也很受感动。每次授课都是超时或者过了吃饭时间。他们非常辛苦,每次高兴而来,认真讲课,我们是努力学习,满载而归。之后的逢年过节,我们这些学生还经常去教授家里看望他们。当面具体请教一些疑难不解的问题。非常可喜的是,通过对文学理论、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学习,我逐渐喜爱上了文学创作,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还加入了地市级作家协会,经常撰写一些文学作品,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所撰写的一些文学作品发表在部分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为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我深深感到,自己这辈子学习了中文专业,没有虚度年华。

学习是无止境的。做好本职工作也像做学问那样,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含糊。同学们从专家学者老师们的身上,受到了启发和激励。毕业之后,一直坚持不懈的发扬刻苦学习、努力求知的精神,善于钻研,积极探索,求真务实,创新发展,对做好自身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些老师们,特别是那些敬爱的恩师们,他们的教导与培育将影响我的一生。每当想到自己这些年的健康成长,我都会从内心里深深地感谢他们。我将继续努力奋斗,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新贡献。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李文龙,北京籍河北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国家公务员,现已退休。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会员。爱好文字,经常撰稿。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所写稿件散见于《解放军报》 《战友报》 《内蒙古日报》 《呼和浩特日报》 《中国煤炭报》 《肃宁周报》 《呼和浩特文艺》 《石景山文艺》 《冬歌文苑》 《作家故事》 《现代诗歌文化传媒沐兰之香》等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