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半以上城市缺水 以水定城方可行?

 村头月夜夏忠联 2020-12-19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兴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 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

针对城市用水矛盾,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

城市用水矛盾凸显

当前我国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的状况。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低于2000 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低于1000 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低于500 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全国657 个城市中有300 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根据水利部2014 年公布的《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3 年全国总用水量6183.4 亿立方米。在用水指标上,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212 升/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0 升/日。在居民生活用水量上,城市明显多于农村。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按照上述用水指标,城市用水矛盾将更加凸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当前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规模扩张,没有考虑资源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约束,以水定城对这种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能起到制约作用。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规模不应该无限人为扩大,而要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

“每个地方水资源都是有限的,水资源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李迅认为,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不是现在才开始重视,实际上,城市规划的原理要求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只不过以前在发展中强调GDP 增长速度导向,就把原理丢弃了。

水资源影响城市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

李迅认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全面、科学、协调发展,以水定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环保部环境规划研究院水环境规划部徐敏博士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水资源多少是决定城市承载力大小的一个天然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城,要做好水资源的调配,前期规划很重要。

今年4月份,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徐敏认为,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想法很好,但是怎么操作实施、措施怎么落地更重要。她曾表示,要做到“以水定城”还需要做很多具体扎实的工作,在管理上,应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研究制定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评价技术指南,开展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测算评估。

此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建华表示,将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作为今后国家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并通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三条红线进行控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这对于重塑我国人水和谐平衡关系,建立清洁集约生产、绿色适度消费的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在李佐军看来,以水定城的核心是解决水资源、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产定城、以水定城要求一些高污染、高耗水的项目、企业、产业要受到限制或者淘汰。”李佐军说。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水定产、以水定城能改变日益严峻的城市用水形势吗?接受中国城市报采访的专家均表示,这只是一个可行措施。

陈雷日前撰文指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在他看来,从根本上破解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陈雷表示。

他认为,解决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

一是严控用水总量。加快推进江河水量分配,把相关控制指标落实到相应河段、湖泊、水库和地下水源,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 亿立方米以内。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切实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对超出红线指标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

二是严管用水强度。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明确各行业节水要求,健全取水计量、水质监测和供用耗排监控体系。

三是严格节水标准。健全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用水产品、重点用水行业、城市节水等方面的领跑者指标。

“通过一整套监测机制把已经制定的制度、目标落到实处。没有做到的要惩罚,做到的可以奖励。”李佐军认为,可以编制节水规划,比如用到哪一年、一年用多少。

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此前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由于当前水价过低,导致用户没有节水的动力。因此,要回归水的商品属性。

对此,李佐军表示,要想达到节水的效果,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居民、产业、城市三者的用水需求,都要用价格来调整。

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各项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

“价格提高后,用水成本也会提高,可能会产生节约的效果。”李佐军指出,除了价格,税收也不失为一种调节方式。



本期编辑:郑新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