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寻找杭州佛塔,探寻林梁与杭州情缘

 历史百家争鸣 2020-12-20
作者:鲁速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吴越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有名的东南佛国,因此留下了很多寺庙和佛塔,有些寺庙和佛塔在历史的长河中毁灭消失,但是有些留了下来,成了国宝,很多更成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100多年前,有两位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来到杭州,考察了六和塔、闸口白塔、灵隐寺石塔。

说起林徽因与杭州的渊源,那可是非常深的,虽然林徽因不是杭州人,但却是在杭州长大,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福州人,曾经在杭州担任县令,或许是对杭州山水的深深的喜爱,林孝恂退休以后,选择在杭州养老,而林徽因就出生在杭州城东南,清波门内的蔡官巷,这里背靠吴山、门对西湖,风景秀美;旁边是河坊街、孔庙,南宋时是皇宫脚下。用现在的话来说林徽因是新杭州人,祖籍福州。


林孝恂有个有个儿子林长民,也是林徽因的父亲,但是林长民去日本留学,于是留下年幼的女儿林徽因,由林孝恂抚养,就连名字也是林孝恂取得,从《诗经》而来:“大姒嗣徽音”。林徽因在杭州一直长到8岁,之后随回国的父亲去了上海,直到30岁的时候才跟丈夫梁思成再次回到杭州。

林徽因和梁思成来到杭州是为了考察古建和石窟寺,杭州作为东南佛国是唐、五代、宋时期古建重要的一个代表,而这次活动是梁思成加入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实际考察活动,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各自带队,测绘助手有林徽因、邵力工、赵法参、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赵正之、麦俨增、纪玉堂等人,从1932年初到1940年初的整整8年间,走访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测了2738处古代建筑遗存和石窟造像,为研究和保护我国的古代建筑和石窟寺做出巨大贡献。

梁思成和刘敦桢的主要足迹都在北方,由于江南的古建遗存比较少,在加上营造学社的时间有限,所以江南涉足比较少,但梁思成和林徽因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请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事宜,在1934年对浙江各地的调查,杭州主要考察六和塔、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

梁思成、林徽因在杭州呆了十天,主要做现场勘探和测绘。六和塔里的每一个斗拱,梁思成都一一量过,再用这个尺寸、用材和《营造法式》对比。最终他得出结论:认为现存七层砖砌塔身的塔身的形制、用材、体例、浮雕图案都符合《营造法式》里的规制,为南宋原物。

梁思成六和塔复原图

由于是重修六和塔,于是梁思成根据测量的结果,在加上同时期的古塔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辽宋木塔(应县木塔等),以及《营造法式》等文献资料对六和塔的原状做了合理的推测,绘制了“六和塔复原状图”,复原后的宋代六和塔,木檐层为开放式平坐,层层斗拱承托飞檐挑角,出檐深远,显得秀丽挺拔,匀称和谐。梁思成甚至还专门讲述了如若恢复六和塔原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在施工过程当中所须注意的相关事项,足可见梁思成对于重修六和塔计划之重视以及其将其付诸实施的满腔热忱。

六和塔复原图立面
不过可惜的是曾养甫被调离,六和塔重修的计划也就搁置了。在调研测量六和塔工作之余,梁林夫妇及助手刘致平还测绘了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此三塔建于吴越国后期,均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同时也是当时木塔的忠实模型,梁思成对闸口白塔非常的推崇,这个仿木石塔模仿的惟妙惟肖,梁思成推崇其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是现存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实、最典型的一座。

梁思成闸口白塔复原图立面
闸口白塔现状

梁思成的助手刘致平还测绘了杭州灵隐寺大殿前的双石塔,经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对比梁思成发现闸口白塔作风规制几乎与灵隐双塔如出一范,而灵隐寺双石塔的年代可以明确为960年左右,所以梁思成推测“与双塔比较,白塔属于同时代,是没有疑问的;乃至同出一匠师之手,亦大有可能”。

或许是林徽因与杭州的渊源,杭州的西湖畔矗立着一座林徽因纪念碑,位于蔡官巷东边的花港观鱼和百年樟树地下,碑很独特,长方形,高1.82米,宽1.25米,镂空文字和林徽因的剪影。


此剪影来自她与梁启超、梁思庄的合影,纪念碑上的文字来自她的著作《平郊建筑杂录》:“在光影恰恰的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墙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梁启超、梁思庄、林徽因,1924年在长城

林徽因以这样一种方式回到了她出生成长的地方,成为这里一道景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