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老鄧子 2020-12-20

读木心,常是意味深长,是默默回想,言语之外的照亮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在逆境之时,这句话常常照亮我。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我回味着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年岁越大,越懂这心意。
 
“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当我在热闹的世界,学会做不配合的冷冷的看客之后,才发现,木心先生早早就明白。


陈丹青说:
 
“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当我们沉浸在木心的文字世界里,心的深处,会被照亮,且拥有一种力量。
 
 “一代词宗”夏承焘是木心小时候的老师。夏承焘看他的诗词后夸道:

“如果把这本集子混入唐诗宋词里,也是很难分辨出来的。”
 
木心听后,烧了习作。与其照搬模仿,不如一把火烧了。这是木心的“决然”

木心全家福,左二为木心


少年时期的木心,家国动荡。木心逆境下潜心读书。十四岁前,木心已将《文学大纲》通读了几遍。他对读书追逐的目标是,要深读,直到见到一个自己。
 
1950年,木心被杭州第一高中聘为教师,给学生教美术。工资很好,可是木心却说:
 
“现在生活虽好,但这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之后不久,他辞职。去了莫干山,专心读书、写文、绘画,像苦行憎。
 
他爱福楼拜的一句话:

“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
 
1957年,家道中落,迫于生计,木心重新教书,后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做了设计师。有人诬陷他偷渡,致使被抓。在监狱里,警察告诉木心:“你母亲去世了。”
 
木心感觉天都快要塌了:“我哭得醒不过来。为什么不等到我出去以后才告诉呢,非要跑进来对我说‘你妈妈死了’。”
 
半年后,木心出狱。后来他说:
 
“生命的本质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等你知道了生活将要到来的一切,那就不是生命了。”
 
一次会议上,有人嘲笑诗人海涅。他火冒三丈,起身骂道:
 
“你也配对海涅乱叫。”
 
在歌功颂德的时代,木心是不配合的人。因为内心的审美,不能被人作践。然而换来的却是18个月牢狱之灾。

木心《狱中笔记》片段


在牢房里,他在白纸上画上黑色琴键,夜晚无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他在偷偷藏起的自白纸,写米粒大的字,每天1200字,66张纸,足有65万字。
 
木心说:“你要我毁灭,我不!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
 
这是他心中力量的源。
 
特殊年代结束后,有人要给木心平反,他不接受!
 
“一个坏蛋整了你,你要他给你平反,那他不就是好蛋了吗!整个儿颠倒了,你还感激涕零,坏人哪里都是有头脑有品格的人,不是的!”
 
这份不合时宜的勇敢而高贵,在荒唐的世界里,显得让人抱憾又惭愧。
 
1982年,木心已经56岁,他做了一个决定,去美国!
 
“我要在我的身上克服整个时代,我不可把人生荒废在俗套的生活里。”
 
 
木心一个人来到“琼美卡”找到了一个住处,替人修理古董维持生计。生活颠沛流离,可是木心却依然听肖邦、听莫扎特、画画、写作,在别人眼里,木心的生活居无定所,又是暮年,应该是很凄惨才是。可木心却活得很高级,他说:
 
“美学,是我的流亡。”
 
 
1982年,陈丹青遇见木心,相谈如沐春风。六年后,陈丹青组织了许多大陆学生拜了木心为师。

木心讲授世界文学史


木心开始上课。没有教室,学生轮流提供自家的客厅,没有课本,全凭记忆讲述。像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木心带着学生,开始在文学世界里漫游徜徉,行过之处,有情有义。

 
有一次陈丹青问过木心:“怎么成为艺术家?”
 
木心回答:“连生活都要成为艺术。”

陈丹青和木心

2006年,在阔别家乡24年后,木心回到乌镇。这一年,木心已经80岁了。他在祖宅的废墟上建了一个小房子,取名“晚晴小筑”。
 
晚年的木心住在乌镇,不参加任何文学活动,凡是有机构邀请他,他都推辞了。
 
他也不参加任何演讲,不接待别人的来访,就连乌镇的人都不知道乌镇还生活着这样的一个人,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依然以为木心一直生活在美国,不曾归来。


 
2011年的寒冬,木心去世。
 
他曾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物是人非,那些人也早已化为烟尘,究竟该原谅谁呢?”
 
原谅,是心与世界的和解,更是放下,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这便是木心。


--

在慢书房,时常有关于木心的沙龙,参与者一直都是满满一屋子。其中身居桐乡的夏春锦先生,这两年来过慢书房多次。他读木心,他研究木心。著有《木心考索》《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木心先生编年事辑》等。


《木心考索》是一本木心研究专著,对木心家族往事、求学生涯、初涉文学、办刊经历、当年留影、与茅盾和夏承焘等的关系,以及在沪遗踪等,从查阅文献档案、走访知情者到实地考察,钩稽搜求,充分考索。


《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是木心前半生(1927-1956)的传记,通过图文如实讲述他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是如何从出生到求学再到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并以艺术为毕生志业的生命历程。内容涉及家世背景、古镇生活、开蒙与就学、为艺术而出走、负笈上海美专、投身学生运动、与夏承焘和林风眠的交往、山居生活、杭州与上海的教书生涯等。在呈展木心前半生生平经历的同时,探索其最初几次人生选择的思想动机,以及可能决定其后半生人生走向的必然与偶然因素。

对广大木心书迷而言,在他文字之外,这两本书是很好可以了解他生平的书。夏春锦老师就在浙江桐乡,离乌镇很近,资料收集与寻访更为方便,因此,这两本书的资料过硬,可信度也高。


夏春锦老师与陈丹青老师有几面之缘,他请陈老师写过一句话。
 
“虔诚的阅读才是最深沉的纪念”
 
夏老师得知慢书房一直有做书袋,便慷慨让我们使用。于是我们就做了木心书袋。
 
下面是一个小重点


两本签名书+主题书袋
目前库存不多,晚了有可能只有书签签名版


一份夏老师整理的木心小别册


一张慢书房的定制“人生且慢”书签


除此之外,寄出去的书的包装是
书法习作包装,很美很舍不得拆
(限量包装,先抢先得)
 
全套超值心动价99元,可以获得
2本签名书+一个书袋+人生且慢书签
+书法原作宣纸包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