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来札记:贵在实事求是

 黄庭见神 2020-12-20

(2020年12月20日)

    投资贵在独立思考,而若做到独立思考,很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

    何谓实事求是?伟人毛泽东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光辉著作中,对实事求是曾经作过经典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在我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时,一位临近退休的老领导对我说过一句话,今天过去了三十多年,仍让我铭记在心的。我的这个老领导说,人这一辈子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很难啊。我当时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内心里却感觉到这位老领导说的这句话很可笑,因为当时我想,实事求是有什么可难的呢?但是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的积累,我再想一想老领导这句话,确实感觉到他说得真是十分在理儿,而自己当时却是少不更事。

    是的,人生在世,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委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那么,做人做事如此,做投资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我觉得也同样如此。

    下面,我就投资中大家都熟知的三个问题,做一下“实事求是”的思考。

    1、关于资金量大小的问题。

    投资与资金量大小有关系吗?回答是没有关系,因为无论你资金量大小,我们买股票就是买入一家公司的股权,就是买入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如此而已。我们除了是买入一家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还会买入其他什么吗?不会了,仅此而已。所以,从“道”的层面讲,资金量大小是与投资没有什么关系的,换句话说,无论是你是拥有9位数以上的金融资产(在我看来,这可谓大资金),还是拥有7位数、8位数以上的金融资产,投资理念是完全相同的,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但是实事求是地想一想,从“术”的层面来讲,究竟有没有区别呢?

    还是以事实说话。比如,贵州茅台就商业模式来讲,在我大A股无与伦比,但我们买入市值已经2.32万亿的贵州茅台,着眼于未来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取得一定收益是可以预期的,但是如果想在未来五年、十年取得五倍、十倍的收益是否有可能呢?

    我个人认为,拥有这个收益预期就很为不现实的,因为五倍收益,茅台的市值就要达到11.6万亿(未包括分红),十倍收益市值就要达到23.2万亿了,这显然是令人不敢想象的。所以,如果你拥有9位数的金融资产,在未来若干年想取得一定合理收益,我认为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拥有的是7位数、8位数的金融资产,适当去选择一些市值相对较小、增长弹性更大一些的优秀公司去投资,也未为不可(当然对于茅台也可作适当配置)。这一点,就像我在前期的文章中例举的贵州茅台与通策医疗的实例一样。当然,前提是自己要长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我在前期的文章《市值大小与内在价值》一文中,曾经指出过,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它与当下的市值大小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那么,我上述的观点,是否与这篇文章的观点冲突呢?一点也不冲突,但是实体经济的事实是,一个庞然大象即便再优秀,其成长的速度仍然会慢慢下降的。仍以贵州茅台为例,如果它保持年增长30%,一年的净利润以2019年净利润412亿为基数,就需要比上年多赚123.6亿,而随着复利的增长,比如当茅台一年赚取1000亿利润之时,年增长20%之时,一年就需要比上年多赚取200亿元,而这对于贵州茅台来讲,当是很“吃力”的。相比之下,市场上毕竟还有年利润基数较小,而增长速度较快的优秀公司,可供我们去选择。所以,我经常讲,我的投资组合是确定性+弹性的组合(即茅台+组合),其目的也就是在追求确定性的基础之上,尽力增加自己的复合收益。而且自己的这种组合配置,也仅仅是适合我个人自己的。

    2、关于持有是否等于买入问题。

    持有是否等于买入,一直是市场上争论的一个问题。我曾看到段永平先生在雪球上与球友互动之时谈到,持有等于买入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事实。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是市场先生的脾气是我们都熟悉的,即市场先生对于一家企业的高估或低估的时间,有时常常会超出常人的忍耐极限。在一家企业较高估值的情况下,我认为持有尚可以,但是再买入却不符合自己安全边际的标准(当然,安全边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比如有人能够看三五年,有人能够看十年八年)。如果在较为高估的情况下卖掉,最为可能的现实是市场对于一家企业“恒时高估”(以时间去消化高估值),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我们永远错失一家优秀企业,而其中隐含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再以茅台为例,有些“聪明”的投资者在其价格上涨至700、800元之时认为高估,就卖出了,但是谁又能够料到后来股价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结果错失茅台成为自己心中永远的痛!

    所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看,我认为持有并不等于买入,至少从我个人的事实上是这样的,至于观点是否正确,我觉得并不重要,因为自己投资所追求的就是“事实”。

    2016年12月,查理·芒格在霍华德·马克斯举办的一场午餐会上,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观点。我认为,芒格的说法也是很为“实事求是”的。他说:

    “从心理上讲,哪怕一时价格高估,我不介意继续持有一家我喜欢的好公司,我知道多年后它会变得更为强大。如果估值变得有些愚蠢,我只是忽略它。所以,我持有一些资产,在目前的价格下我绝不会增加买入,但是持有它们我却感觉到很舒服。我绝不会买入一家公司付出30倍市盈率(本人注:这一点也不要教条式理解),但我有些持仓已经涨了8-10倍,我依然持有它们,因为它们依然是优秀的公司,业绩还在增长。很多优秀的投资者也跟我一样这么做,我不知道逻辑是什么。我也不去捍卫这个逻辑。我只想说,这是让我非常舒服的方式。我也有权利这么做,因为这都是我自己的钱。李录也跟我一样。他也继续持有很多年前以很低的价格购买的公司,现在它们依然是伟大的公司,他就一直持有,但绝不会再买入更多了。”

    3、关于股价滞涨问题。

    据我的观察,除了巴菲特、芒格、段永平等投资大家极少受市场的影响之外,哪怕一些著名的投资大V或多或少地总是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比如,很多的人买入股票之后,立马希望股票上涨,且一旦价格上涨了,还就像昨天晚上汽车刚加满了油而汽油价格突然上调一样高兴。其实在我看来,这实际上仍然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至少还是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入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这一根本点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或多或少地还在骨子里有投机想博赚取市场更多差价的心理。

    一家企业的股票价格滞涨果真就是坏事情吗?非也,至少不全部是。

    我们还是以格力电器为例,假设我们有无数的钱,今天可以将格力全部买下来,那么,今天其市值3691亿,毛估估其未来一年赚取300亿的利润我认为还是可以做到的,假设它的股价现在就“固定”住了,依一年赚取300亿为例,那么再用12年多的时间,其赚取的利润总和就可以将现在的格力全部能够买下来了(这里忽略折现的因素)。那么从生意的角度讲,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呢?显然,这至少是一门不会赔本、不算太坏的生意。当然,前提是格力电器还要如此正常地生存发展这么多年而不被竞争对手打败,而格力能否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自己个性化判断了。

    以上例举个股,仅是提供一种分析思路,并不构成投资的建议,切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