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的两首咏雨诗,全诗无一雨字,却把“雨”展现得淋漓尽致

 江山携手 2020-12-20

古诗文化主要看唐朝,这一时期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文,影响深远至今还在流传,这些作品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文人,思想各异却对诗词文化痴迷。例如李白、杜甫,一个是盛唐的代表,一个是衰唐的代表,两人合璧便是一个大唐!


一、其一

李商隐擅长咏物诗,能从细微的角度将要表述之物呈现出来,而且以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赋予物象别致的神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首咏雨诗:《微雨》,一个“微”字让我们知道了雨的态势,是微弱的,不易察觉,那么李商隐是怎么传达出微雨神韵的呢?

纵观全诗,无一雨字,既然写“雨”,却把这雨从字面上藏了起来,可谓别出心裁,不过,细细读来,却让人大惊,看似字字无雨,实则句句有雨,令人拍案叫绝。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其意为:微雨飘落时,犹如林中的雾气一般,在空中浮荡;夜幕渐渐降临,微雨因夜色暗沉而平添了几分凉意。

此句中的“林霭”指的是林中缥缈的雾气,微雨初下时,随着林中飘荡的雾气,浑然一体,从视角效果上看,分不清到底哪是雾气哪是微雨,这一句主要表现的是“微雨”的难辨!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诗文的后两句,李商隐则着重微雨持续一段时间后的情景描写。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意思,夜已深,而微雨却持续下个不停,气温也不断下降,屋内的灯火似乎也感受到了窗外的寒气,变得闪烁起来;静下心来细细倾听,庭院内微雨拍打万物之声也逐渐清晰。

很明显,这也是从虚处着手的表现手法,李商隐在古诗的前两句用“稍共夜凉分”,表明了微雨所携带的凉意,而后两句则通过“窗迥侵灯冷”加重了这凉意,由凉入寒,雨下得久了,凉意不断加深,变为寒气。此外,这微雨还有虽势微,但却有“重量感”,庭院的雨打万物声也能传入屋内。

纵观全诗,不见雨字,仅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来描绘出微雨给人带来的感受,一个是微雨难辨,一个是微雨之寒意,还有就是微雨势微但有重量。

二、其二

“帷飘白玉堂”,其中“白玉堂”指的乃是天宫,据传,诗人李贺在去世前,天帝曾下诏让他入天为新建的白玉兰写记文,而这一句,李商隐则描绘了细雨的形态,犹如白玉堂前飘拂着的帷幕一般,由此也见得李商隐想象力之丰富。

“簟卷碧牙床”,这“簟”则指竹席,碧牙床上的竹席已经被卷了起来,咋一看,这一句不但与“雨”无关,和上一句也衔接不起来,难道这是写偏了?

其实不然,这一句看似离题,其实是从侧面烘托出细雨的凉意,因为这里的细雨指的是秋雨,而秋雨总是带着寒意的,所以床上的竹席已经被卷起,不能再垫着了。

此诗中提到的这些景象,俨然已是一副美景:白玉堂前,帷幕随风而起;碧牙床上,竹席已被卷起;巫山神女沐浴之后,秀发透着凉意。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似乎从这“当时意”三字中看到一丝端倪,这似乎包含得有李商隐之前的美好回忆。某个细雨时分,李商隐似乎和一位楚女有着一段美好往事,但是,这一切又是处在模糊之中。

透过细雨,联系到巫山神女,心中的回忆也是难以清晰再现,就如我们在某一时刻,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况,似乎忆得起当年,但再想回忆起具体细节却又变得模糊,说不清道不明。

三、总结

第一首《微雨》是通过感受来写雨,更多的是突显微雨之时人的感受,而第二首《细雨》则是通过形状来写雨,由细雨引起美好之联想。两首各有千秋,各有神韵,而且更难得的是两首都无一雨字,却又字字写雨,实在难得。

李商隐除擅长写咏物诗之外,更擅长写情爱诗和无题诗,以新奇的构思和艳丽的风格将诗词写得缠缠绵绵,优美不已,更是被后人广为流传!虽然李商隐满身怀才,但是他这一生却是不得志的,也算是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了。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图文由子皓影视制作工作室原创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