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兴化府城(莆田县城)

 邈思遐想 2020-12-20

图片

岑楼作镇仰巍峨,百里莆阳竟若何!

郑白渠开原野沃,崔卢族聚故家多。

莆田市,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八闽之一。在南朝陈光大二年、隋开皇九年两度置废莆田县,唐武德五年析南安地再置莆田县,属丰州(今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以莆田、仙游、永福、福清四县部分地置兴化县(治今仙游境内)并建太平军,五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以莆田、仙游辖之,八年军治迁莆田县,时为八闽之一,为今莆田市建制之始。宋景炎二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元至正十四年改兴化路,仍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元皇庆二年兴化县治迁广业里(今莆田新县镇);明洪武二年兴华路改兴化府,正统十二年撤兴化县分划莆田、仙游二县,自此兴化府一府二县建制不变。民国废府后至建国后多有变迁,1971年设莆田地区,1983年设莆田市,治城厢区,并辖涵江区、莆田县、仙游县,2002年撤莆田县设荔城区、秀屿区,现莆田市遂辖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和仙游县。

传莆田故为大海,后成陆,田地多生莆艾,故名;另说莆田同莆头、莆禧等均为固有地名;兴化府沿用兴化军,兴化军则以兴化县(明代裁撤)命名,取“兴德化民”之意,以祈该地平定;另因盛产荔枝,有“荔城”之别称。

莆田地理条件优越,据福建沿海四平原之兴化平原,且三湾环绕,通衢纵达;且历史底蕴深厚,自唐以来,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先不问东南有多少这称号)。其界福泉之间,海道舟车所会,山川灵秀相聚;荔城北枕陈岩,南揖壶公,东薄宁海,西萦石室,木兰寿溪环流左右,山川人物独甲他郡。

兴化府城,兼为附郭县莆田县城,明代扩城后南北稍广,呈芋头之形,四隅开四门,其南对木兰溪,西、北据乌石山、梅峰,小西湖并渠界分其半,而南部为主城,诸署商衢在焉,北则为驻军地。观南半城,子城正居其中,正门存为谯楼,但旧子城仅莆田县衙沿用,兴化府署反居西南隅与县学为邻,府学处东南,小西湖东西南则有元妙观、书院、府城隍,乌石、梅峰、凤山之莆邑三山各以佛刹镇之。另值得一提的是府城墙均为红砖砌筑,并城内红砖瓦诸房,是全国绝少的朱色古城。

城墙,为县时未筑城,宋太平兴国八年移军治而筑子城以护官廨,周二里三百一十步,土垣覆草而已。宣和八年筑城,周七里八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引北涧水为壕,辟五门:东望海、西肃清、南望仙、北望京、西北宁真;绍定元年城倾,三年重筑,周一千二百九十八丈八尺,高一丈八尺,表里石砌,覆以砖,郡人刘克庄记之;元至正十四年重修,后兵乱城陷者再。明洪武三年重修,十三年以增设兵士城隘难容,遂向北扩建越乌石山,合旧城延袤一十一里,共二千八百三十丈,基广一丈六尺,高一丈八尺,垛六尺,共高二丈四尺;表里砌以石,为垛二千九百六十二,窝铺四十九,敌台二十七,为门四:东西仍旧、南改迎仙、北辟拱辰,各建楼其上,内各建兵马司以盘出入;水关为二接旧壕,东通舟楫,西筑石栏仅容水入;城外壕东引寿溪,西接木兰溪,二水交合共长一千七百七十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西北负山为旱壕,长五百九十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二丈。成化间沙县尤溪大起义波及七郡,巡抚莅莆令修城浚壕;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薄城,遂增腰墙三尺,垛砌稍阔增九百一十,西北筑大敌台二;四十一年倭大攻,因内应而城陷,屠戮甚惨,居两月复出破崎头、平海二城,府城又得重修;四十三年戚继光另城外西北筑墙七尺,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四百五十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六百三十四丈五尺,添敌台六座。隆庆元年以腰墙过高,兵须用桌凳立守不便,遂设副阶于垛;五年改东门为镇海,西门为永清,南门为迎和,北仍为拱辰。万历九年以西北跨山腰,而遗其高者于外,元末义军和嘉靖倭寇均由此攻入,遂扩西北城垣包围高处,长八十五丈五尺,高二丈,阔一丈,建敌楼一、窝铺二、方门二、垛子一百八十;二十九年复修旧城,三十九年重修周围砌以砖石,四十一年浚城壕;明末清初曾由明鲁王监国部攻占之,乃邑人隆武朝大学士朱继祚起事得之。清雍正八年重修,乾隆七年于郡治州峰顶建演练炮台,士绅以其伤地脉,遂请移于北门外。民国二十八年,国民党因战守均无能,遂以利避难和反攻由拆城,砖石多变卖,现遂无存。

兴化府署,在城西南,旧为莆田县署,明初以旧府(路、军)署为卫署,遂移旧县署而以其地建今署。其中为正堂,左经历司右照磨所,两廊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前露台、甬道、戒石亭、仪门;堂后燕堂,东架阁库西丰盈库,联以穿堂,东西斋房,燕堂北为知府衙;东同知衙,西通判衙,同知衙南为推官衙,又南知事衙,其前司狱司;通判衙前为经历、照磨、检校,六房吏舍在东西六科廊后;仪门前左土地祠,再前大门,门外东西旌善、申明二亭,再前衢路东承流坊、西宣化坊。四十一年倭寇陷城尽毁,四十三年重建三堂仪门大门如旧制,稍东移且缩二丈余,后堂丰盈库下添军器房,西创龙仗库及黄册房,吏房上添架阁,西兵房上增承发科,仪门外西创寅宾馆、土神祠。万历二年以门前旷阔不宜,将大门外移丈余,门外添设障垣,堂北立题名石,五年重修土神祠,三十九年重修堂廨库;清康熙六年裁推官衙归并海防、粮二厅;四十一年重修门外短垣立东西侧门;乾隆二年就堂前废署辟甬道;六年裁同知,以署后隙地建谷仓。民国改为体育场,今则为商业地块,旧貌尽灭。

谯楼,在卫署前,即旧兴化军子城之谯门也,宋初迁军治时创,绍兴六年毁后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上,嘉靖四十一年毁,隆庆五年重建匾曰“壶兰雄镇”,康熙三十一年毁后于四十六年重建;至今楼台俱存,为古城地标。莆田县署,旧在府署处,明洪武初以其地置府署,迁左厢善俗坊,在谯楼后卫署东,宋子城内广节指挥营故址也;中建正堂,堂下露台、甬道、戒石亭、仪门,东西列六房,正堂后为穿堂,其上燕堂、东西厢房、知县衙,东县丞衙西主簿署(制同正衙,但门东西向),县丞衙南典史衙(门亦西向),六房吏舍列西偏,仪门内右监房,外左土神祠,转折而东为大门,左右列旌善、申明亭(与大门均东向),衢路南善俗坊、北淳风坊;嘉靖十年改路南坊匾为“文献名邦”,四十一年毁尽,四十四年重建如制,治堂东添幕厅,燕堂增东库房、西书房,穿堂东器皿所、西册籍所,土神祠左创寅宾馆,大门上创谯楼置更鼓,匾曰“文治伟观”,南北坊重立为莆阳文献、海滨邹鲁;万历十六年改坊为壶兰雄邑、文献名邦;清康熙三十六年重建县堂,乾隆八年重修丞署。民国废府后沿用为县府,现仍为荔城区府,内多上世纪建筑,仍有旧署风采。

游击府,即守备司,在乌石山下演武场,原在凤山寺西,万历十五年改今所。兴化卫署,在谯楼内,即宋兴化军治,元为兴化路署,明洪武初沿用为府署,后指挥奏改卫署,清康熙间撤卫而圮,止存旗纛庙;千户所在卫东,右千户所在卫前,清俱废;千户所在右所右,后千户所在卫东偏,中千户所在卫东偏谯楼内,嘉靖间俱毁巡海道行台,在兴泉道西,旧为莆阳驿,嘉靖二十一年建;后改建为督学试院,因生童多不够,又于射圃设棚,遇雨则湿,遂于乾隆二十二年于试院西买地扩建。兴化协镇署,旧为分守福宁道镇署,在察院前西市街,宋监税廨、元录事厅、洪武杂造局、成化布政分司,嘉靖三十八年因倭患而设镇署,清康熙六年改兴化镇署,二十六年改协镇。察院行台,在谯楼西,旧为宋通判厅、元闽海道廉访使分司、洪武按察司、永乐福宁道,正统间迁福宁道于驿前以此建察院行署,门外旧为公馆,已圮。分巡兴泉道行台,在驿前街,旧为福宁道,嘉靖间三十七年专设按察司佥事一员分巡兴、泉二郡,以此为行署,后废,清康熙三十五年改建积谷仓,余地入民宅。教场,乌石山下和城北四里各一;兵营,在南门外山川坛后。兵马四司在各城门内,军器局在西门射圃东,永积仓在乌石山下,平海卫、莆禧所各有军署、营房、教场,吉了寨有水寨,清代俱废。

大有仓,在府治东望海门内,宋常平仓,洪武间改大有仓,府大有仓东为县大有仓。预备仓,万历三年建大有仓门内,后圮。兴贤仓新兴仓,在驿前街。社仓,在涵头,重建为积谷仓。另县署内、凤山寺和平海卫、莆禧所各设仓。阴阳学在谯楼内,惠民药局南关东厢各一,后废。医学在卫内,僧纲司在永福寺,道纪司在万寿宫。都转运盐使分县税课局,在府东北涵头市(即涵江);上里场盐课司,在分司内;府税课司造局在府治东;另黄石、莆禧各有税课局、河泊所,清代均省革。涵江、迎仙寨、大洋寨各设巡检司,冲沁寨、嵌头寨、吉了寨、青山寨、小屿寨诸巡检司清代撤去。养济院,在永清门外,始设于宋,弘治六年迁现所。漏泽园,南厢筱塘山、东厢太平山、南关外蔡岭头各一。

兴化府学,在郡治东,宋咸平元年始置兴化军学,二年建三礼堂、御书阁;绍兴十九年改制为左庙右学,大成殿及门额皆御书;乾道七年重修,淳熙四年火毁几半,重修书讲堂曰道化堂;绍熙二年修忠恕堂及十斋,建经史库祭器库,嘉熙二年又重修;淳祐六年建尊经阁于忠恕堂上,贞元元年建尊德、尚贤二堂祀先贤。明洪武二年诏天下立学乃重修,改道化堂为明伦堂,省十斋为四斋,辟仪门、会馈堂、神厨、祭器库、宰牲所;永乐四年立进士题名碑,宣德十年重修,景泰元年就旧射圃地建养牲所;成化二年范铜为祭器,八年增筑大成门、明伦堂前月台,十二年建尊经阁,十三年饰两庑像,十五年立举人、进士题名二碑。嘉靖十年诏改大成殿曰先师庙,撤圣贤像立牌位,庙东别建启圣祠,棂星门右立敬一亭;四十一年倭陷城庙学尽毁,四十三年重建规制仍旧;隆庆五年重制祭器,万历三十一年修二斋,三十五年修殿庑门墙;清顺治七年、十七年、康熙七年重修,十三年遇兵蹂躏,二十一年修复,雍正元年、乾隆二年、二十一年修。为左庙右学之制,大成殿重檐歇山七间,前为月台、两庑、戟门,庙东启圣祠、西斋;戟门内东祭器库,西乐器库;门外东名宦祠、合志祠,西乡贤祠、林公祠;又外棂星门,门东宰牲所;右路明伦堂,堂东尊经阁,前敬一亭,西会文楼,堂前月台、四斋、泮池。大门,堂后为衙,门外东文昌祠、西土神祠;再前衢路左立圣域、高第二坊,右为贤关、名乡二坊。

莆田县学,在郡治南,唐时已有夫子庙,宋绍兴十九年改军学,乃以县学附大成殿东偏,有职事位及二斋,元至顺二年徙建薛公池上(即今所),左庙右学如府学制,讲堂前为两斋,以薛公池为泮池。明洪武元年奉诏重修,十六年建神厨、神库、宰牲房于庙东,二十九年建学后堂匾曰“进修”;正统八年重建会馈堂,增建斋房,景泰元年易民地建教谕署、训导署,四年饰圣贤像,天顺七年修大成殿且扩斋舍,成化二十二年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弘治五年辟学前衢路立泮桥于薛公池上,桥上立亭,东曰“咏归”,西为“乐周”,又建牌坊于衢路匾曰“儒林”;十五年建明伦堂、仪门、月台、甬道、后堂、穿堂、二斋等;正德十五年以池上二亭为风掀,遂建咏归亭于池中;嘉靖十二年重修,三十二年建广桥于泮池上,三十三年移启圣祠于殿后,四十一年倭陷几毁尽仅存庙学堂门,四十五年重建;隆庆元年开浚环沟以求水绕巽位;万历三十三年改建大门于东南隅且复浚水沟,三十八年作广桥于泮池,四十年修棂星门浚环沟,四十一年重修;清康熙二年因兵事,墙垣柱石均为守城者窃运去,后重修复;二十一年、二十四年重修。中为圣庙大成殿,前为月台、两庑、戟门,再前泮池(薛公池),池上桥中立咏归亭,池左右二斋,又前棂星门;庙右明伦堂,有后堂、东西厢;庙左启圣祠,祠东教谕训导二衙,南为敬一亭。

平海卫学,原在平海卫城中,建于明正统八年,天顺八年重建,成化十二年请以近卫民生附之,弘治八年于大成殿前建两庑且修明伦堂,嘉靖四十一年为倭毁仅存圣庙,后多有修复;清顺治十八年迁海,学暂寓府城谯楼右文昌宫,康熙三年以洞桥头明宗书院改创卫学,以书院为先师庙,庙左启圣祠,前两庑、棂星门,再前以玉涧泉入水关之水为泮池,东为明伦堂,西为报功祠;十八年学同卫并撤,遂无编制;三十一年居民梦旧卫城内圣殿遗址有光,掘之得至圣神主,遂恭迎入洞桥头新学内,重修正殿、两庑,东为正谊堂,西为明宗书院,历任郡守均以之为义塾;后卫城旧址处亦重立圣庙兼学。涵江书院,实为涵江圣庙在郡东二十里涵头镇,唐贞元太和间至圣四十一世孙孔仲良为莆令,遂居涵江立宗,朱熹过莆询得之,遂请郡县立之,淳祐中遂建书院供至圣给田以供庙,宋理宗御书“涵江书院题之,明成化间重建其前为正学门,内为明德堂,堂后思圣堂,左为大成殿,殿棂星门、两厢俱有,别为一门匾曰“阙里一脉”。

明宗书院,在郡城西门洞桥头,弘治间迁射圃地为之,清康熙三年改平海卫学。寿泽书院,在涵江虎坡山,宋时为灵慈祠,明嘉靖间建为书院。朱坝书院,在郡城东南十里厝坝,宋监丞舍地建以祀朱子。水南书院,在郡城东南二十里黄石镇,先是红泉宫,后为祠祀裴观察,正德间改书院,内有大成殿。瑶台书院,在景德里,元至正四年建。文峰岩凌云书院,在塘下天马山,旧祀朱子。钟山书院,在奉国里,旧有考亭书院,毁于倭,遂重建为该书院。海滨书院,在笏石,清雍正间建。

社稷坛,在西门外里许。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里许。郡厉坛,在北门外里许。农坛,在东关外。郡城隍庙,在橄榄巷,洪武三年建,宣德五年重修,弘治二年建正殿、两庑、大门,嘉靖三十八年建寝殿,四十三年重修正殿,隆庆六年设东西二廊设二县城隍像,万历三年知府令小西湖荷叶给道收取以助城隍香灯,十四年、十九年重修,三十四年建甬道、月台、十八司并神像,清康熙三十年建殿庑新神像;现仪门、大殿、寝殿俱存,仍为城隍庙,列入省保;兴化卫旗纛庙,在卫署地,清撤卫后署毁庙独存,前有射圃;另平海卫、莆禧所各有城隍庙、旗纛庙。天后庙,在湄洲岛上,祀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林默娘,为天后娘娘之祖庙,清康熙二十年总督捐盖三门及钟鼓二楼,焕然壮观;平海卫天后庙,始创于宋咸平二年,为天后娘娘第一座行宫;府城内有文峰宫行祠,涵江等处及天下海内外皆有天后之庙;现三庙俱存且保香火。关帝庙,在教场东北。吴长官庙,在城北五里,祀义勇普济侯吴兴。以上坛庙俱官祀而春秋致祭。钱妃庙李长者庙冯长官庙,在木兰陂,祀建陂之钱四娘、李宏、冯日智。邑内还有太和庙、裴观察庙、陈侯灵显庙等。

唐林孝子阙,在乌石山下。郭孝子阙,在仁德里。岳公祠,在小西湖,祀明太守岳正。奚公祠,在西门内,祀明抗倭死难奚世亮。戚公祠,在水南龙塘,祀明将戚继光。忠勇祠,南门内、驿前街、平海卫各一,祀死倭乱之将士。庞商二公祠,在拱辰门外,祀巡抚庞尚鹏、巡按商为正。忠孝祠,在仓后街。四贤祠二公祠忠勋祠,在城隍庙左。二烈祠,在大有仓后。世忠祠,仓后和梅峰寺西各一。忠惠祠,在南厢蔡宅。彭韶祠东门内,陈茂烈祠在右厢朝天街,黄仲昭祠在察院西,林云同祠在大有仓内,郭应聘祠在右厢龙门下,吴绅祠在南门外,王家彦祠在府学西,梁陈郑三先生祠在广化寺内。忠义孝悌祠烈女节妇祠在驿前街。邑内有功德祠、崇勋祠、惠德祠、黄巩祠、林九牧祠、升仙祠等(名单实在太多了)。

玄妙观,清改元妙观,在城东厢,俗称旧观,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名天庆观,天禧元年赐金宝牌等,元贞元年赐额,明永乐五年、嘉靖时重修;中为山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东为五帝庙、东岳殿、林忠烈祠,西有五显庙、西岳殿、文昌祠、关帝庙和福神殿;现三清殿同山门和东岳殿、西岳殿、文昌祠、五帝庙、五显庙、关帝庙大门均完整保留,三清殿构架仍为大中祥符二年原构,列入国保,不复庙祀。万寿,在郡城东厢,俗称新观,建于元元祐元年,楼房殿宇寮舍共二百三十余,嘉靖间尽毁,后重建。文峰宫,在城中善俗铺,原称水陆院,元至正十年舍院建寺,后奉府县令舍地为天后行宫。通应庙,在乌石山阳。显应庙,在北门内。惠应庙,在府治西北,即太平社也。境内有灵祐庙、兴泰庙、灵祐庙、昭灵庙、东岳观、显应侯庙、龙王庙、玉皇庙、名山宫、朱医庙、光济王庙、东岳庙、玄天上帝庙等。

报恩东岩教寺,即东山报恩寺,在城西北乌石山上,始建于宋淳化元年,有石浮屠三层,绍圣间建,现仍存并入国保。万安永福禅寺,即凤山寺,在城中凤山上,始建于唐,旧有木浮屠五层,现塔毁存大殿。报恩光孝寺,即梅峰寺,在城西梅峰上,始建宋元丰八年,旧有宋大钟一口,现全寺重建一新。云门国清寺,在乌石山下。水月庵,在城壕边。灵岩广化寺,在南门外凤凰山下,始建于梁陈,旧有东西二塔;东塔五级,建于宋乾道五年,屹立完好;西塔旧为木浮屠三层,后毁;西塔院、东塔院、南山庵、普门庵、月峰院、法海寺俱附广化寺,现东塔释迦文佛塔列为国保。石室岩精舍,在城西三里,宋绍圣间建,有石浮屠五层后圮,明万历间以砖木重建,现砖构塔心仍存。境内还有华严寺、弥陀岩精舍、天泉庵、龟山寺、凤林寺、慈寿寺、圣寿寺、双峰寺、灵泉岩、栖云岩、南泉岩、松隐岩、文峰岩、象峰岩、涌泉岩等。

莆田基督堂,在文峰宫凤山寺东,1912年由美国信徒甘雅谷和甘大卫兄弟建造。涵江玫瑰圣母堂,光绪二十九年,西班牙籍传教士在涵江建堂,面积五亩,1923年拆除扩建。

乌石山,一名麟山,在城西北隅,自太平山分脉而过,砌城其上,上有东岩寺,山半有唐林氏先墓,环山苍郁,睥睨周遭,亦佳景处。梅峰,在城西,入城与乌石山相对,麓有梅峰寺,西南有州峰。凤山,在城中左厢,梅峰分脉也,永福寺在焉,山形甚隐。木兰溪,接濑溪水,跨海为陂,分溪流入南北洋,两岸群山环翠,为城南一胜境。小西湖,本城北旧壕,界海峰乌石间,洪武间阔城,乃在城中,甚小,唯一潭衣带而已,有涧贯通东西,成化三年知府岳正浚之筑石堰,有三,中最大成湖,亦称镜湖,夏日荷开,岳正邀宾泛舟曰:“此乃小西湖也”,并自书“小西湖”三字并诗立石,遂为邑内名胜;曾湮建电影院,现恢复,故题名碑存元妙观。

木兰陂,在郡南惟新里;宋治平四年钱四娘始相中木兰山下筑陂,因溪急辄冲毁,钱氏伤而投水卒,林从治在下游温泉口筑之亦败;熙宁八年李宏复筑,与僧冯智日定钱林故陂之间溪宽流缓处,布石柱三十二间于溪底,横石之上犬牙相入,历八年乃成;现仍保留完好并列国保和世灌遗。镇海堤,唐元和元年创建,明洪武二十年拆石筑平海、莆禧二城,土堤屡修屡毁,清道光七年重修石堤,总长87.5公里;现保存完好,列国保。宁海桥,在城南连江里,一名东际桥,跨溪海之交,元元统二年建,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为十五门,长八十二丈,广二丈,高三丈八尺;现以上加盖公路桥状态完整留存,列国保。

城内古迹有宋军治、宁真门(子城北门)、共乐亭、望海亭、观稼榭、一经书堂、画屏巷虎亭等。郡内古迹有岳王台、登瀛阁、四览亭、湖信亭、唐宋甘露林、梅妃故宅、温泉、仙人钓鱼石、湖山书室、东峰书堂、北岩精舍、东井草堂、仰止堂、从吾亭、濯缨亭等。

平海卫城,在府东九十里,地名南啸,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筑之,周八百零六丈七尺,广一丈四尺,高一丈八尺,垛高六尺,为垛一千三百一十,窝铺三十,门四各建楼:东西二、南二;城势北仰南俯,三面际海,以海为池;北不设门,据高山设台以瞭望,东见小琉球,南见湄洲诸澳;正统八年增筑敌台数十,弘治十年飓风毁城楼窝铺后重修,嘉靖四十二年陷倭寇;清迁海后废弃,城多湮灭,现仅存部分遗址,城内天后宫、城隍庙存之。莆禧所城,在郡城东南九十里,亦洪武二十年建,隶平海卫,周五百九十丈,广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垛六尺,计垛一千零四十九,窝铺二十,门四,各建楼;其东南北阻海,西辟旱壕二百一十丈,广二丈,深八尺;万历三年重修,四面各修敌台,入清后城废;现仍存城垣数千米及城门、瓮城,为莆郡留存最好城墙。境内还有迎仙寨、冲沁寨、嵌头寨、崎头寨、青山寨、吉了寨、小屿堡、大洋寨等城。

涵头镇,即今之涵江,为莆邑第一大镇,在府东北二十里,亦曰涵头市,路通永福、尤溪诸径。洪武初置莆田税课局,莆田河泊所亦置焉;元至元十六年设管勾司董鹾事,延祐二年改为司令司,洪武二年改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分司,分统上里等场盐课司,明末废;清顺治间置涵江巡检司于此,并有涵江书院。

莆田二十四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

莆田现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兴化古郡、八闽之一、文献名邦,论历史背景加实际留存,除已申报成功的泉州、福州、漳州、长汀外,莆田显然是省内最有实力的古府城。莆田文物留存丰富,郊区木兰陂、广化寺塔、宁海桥、东岩寺塔、镇海堤都是重量级遗存,治下湄洲妈祖祖地、涵江古商镇、平海卫莆禧所二古城及丰富的乡野民居、宫庙、岩寺、古墓等,足称群英荟萃。
惯例的重点还是兴化府城内,府城最重量级的遗存当属原名玄妙观的元妙观(谢天谢地,终于不是文庙了),虽留存规模不及历史上一半,但剩下的都是精华,三路格局清晰,主殿三清殿更是该观大中祥符初建原物,是全国少数的千年木构之一,东岳宫的龙柱与构架也很精美大气。且内藏神万寿宫碑、宋孝宗御笔、四匾等全郡石刻精华,堪称莆田碑林。
元妙观向西,兴化府城隍庙也是城内的重磅木构,大殿为明代原物,山面构造尤为奇特。其南跨街又是一处完整的明代官府群——大宗伯第,三处城内最早的木构云集一隅,浓缩就是精华。城隍庙再往西是恢复的小西湖,小水潭却是府城名胜,连接它的市河则都成了旱沟。
府城的核心建筑保存不多,城墙、衙署均全湮灭,但谯楼却是八闽唯一完整的遗留,足为衙署、城墙之双遗存,其内沿为区府的县衙旧址也保留了不少上世纪旧建,依稀竟仍是县衙格局。府学存泮池和杏坛碑,大殿有计划重建;县学存泮池薛公池及咏归亭遗迹,已搬迁城外。
镇城之三山古刹——报恩、光孝、凤山,钟声禅音依旧,遗存各有不同。乌石山报恩寺塔、寺均存,三层石塔其貌不扬却是宋代原物,凤山寺木塔拆除是永远的遗憾,清代大殿独留稍有安慰。梅峰光孝寺遗存最乏,新建规模最宏,也是城内香火最盛的。另外文峰宫、基督堂也有留存。
街区的遗存也贯彻浓缩就是精华,主要的古建和历史街区留存都在宋子城周边纵巷构成的区域,称为“宋城历史街区”未为不可,现在叫了“兴化古城街区”,内部面貌还是很好的,加上北隅的元妙观、三清殿、大宗伯第三杰和南边的谯楼、文峰宫、凤山寺、陈展如旧宅、基督堂,该街区正是逛兴化府城的黄金体验路线。
除子城周边,府城内外还有不少零星遗存的片区,包括一些名人故居、宗祠宫庙、牌坊等。而再加上涵江区面积更大的历史街区,达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门槛是绰绰有余了,古城升级的消息值得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